張子成
摘 要:以中醫學對病毒性肝炎論治文獻為起點,以現代醫學認識為基礎,用以因明病的方法命名,病毒性肝炎屬于溫病范疇。其病名為濕疫,發病遵循衛氣營血傳變規律,治當祛邪、調中并重,兼顧氣血虛實。且一法為主,多法聯用,并力避苦寒滋膩之品。
關鍵詞:病毒性肝炎;中醫藥療法;濕疫
中圖分類號:R5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2)06-0083-02
病毒性肝炎(簡稱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累及肝臟的全身性傳染病,對人體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中醫藥診治此病,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無確切病名、病機條件下的辨證論治,往往無的放矢。今提出肝炎從濕疫論治一說,拋磚以引玉。
1 病因為濕疫
作為一種特異的溫邪致病因素,肝炎一般具有自限性發熱。飲食不節,嗜好煙酒;憂思惱怒,肝膽失和;母嬰相感,房勞傷腎等。使邪入中焦,內外交困,則濕熱疫毒難除。所以濕疫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其癥雖復雜多端,總以濕困為主,兼挾疫毒。以80例乙肝為例,其活動期癥狀出現以疲乏、食欲不振、膩苔、便溏、嘔惡者多見。其中醫辨證分型結果顯示:80例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中,濕熱中阻型33例;肝郁脾虛型有27例[1];處方用藥方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藥清熱利濕藥虎杖為56%,白花蛇舌草536%,蒲公英515%等[2];從病程來看:肝炎多遷延難愈,尤其是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常與人體染色體上的脫氧核糖核酸發生整合,使整合后的乙肝病毒不易被消除。即使是乙肝病毒攜帶者(ASC),也有半數以上會逐步轉變為肝硬化、肝癌[3]。這與濕性粘滯,重濁纏綿相似。故肝炎之病因多濕疫相兼,濕重多變癥,如慢性活動性肝炎(CHA),肝炎后肝硬化等;熱重則為疫,如急黃之類。
肝炎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它并不獨立于溫病而存在。用濕疫來概括肝炎的病因,并作為新的瘟病病名,體現了中醫學以因明病的理論思維。
2 病機與發病
濕疫之邪左右著肝炎病程與愈合,而其發病之關鍵,取決于正氣強弱,臟腑功能損害程度及濕疫盛衰變化。若正不勝邪,濕疫入侵,直犯中土,留戀未盡,衛分證即可出現短期發熱,惡寒,關節酸痛,身困倦怠,納呆厭油膩等;濕疫蘊中,肝膽濕熱,邪盛則實,而見高熱,黃疸、嘔惡、腹脹,煩躁嗜睡等氣分癥;少數則伴肌膚紅斑,神昏譫語,嘔血便血,項強不靈。次熱入營血是也。
濕者,地之氣;疫者,天之氣,濕疫兩分,則病輕而緩,如急性無黃疸型肝炎,ASC者所處的亞健康狀態之類;濕疫兩合,其病重而速,如急黃之流。且濕疫蘊久,還有虛實之分。若中氣實則病在陽明,每兼少陽三焦;中氣虛則病在太陰,多兼顧陰肝木,而出現肝郁脾虛、脾腎陽虛等證,臟腑虛衰,氣血失和,邪氣蘊結不解,肝絡受損,西醫學呼為肝纖維化;病及下焦,濕瘀互結,疫入營血,氣滯血瘀,則病為鼓脹(肝硬化腹水),赤縷(蜘蛛痣),紅斑(肝掌),面色灰褐(肝病面容),甚或積塊(肝癌)等病變。
顯然,濕疫遵循衛氣營血傳變規律和三焦辨證學說,病位在肝、膽、脾、腎;病機依次會出現濕疫入侵,濕疫蘊中,疫入營血,氣滯血瘀的發病經過。為進一步辨證論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3 辨證論治
濕疫病中醫藥治療,宜著眼于實中有虛,多證挾雜,故扶正,活血,理氣貫穿始終。治當祛邪、調中并重,調暢氣血,辨虛實兼顧,雙向調節,才能陰平陽秘。且一法為主,多發聯用。常忌苦寒滋膩之品。
31 初期(濕疫入侵) 主要包括肝膽濕熱證,濕熱中阻證和急黃。其病速且多屬實。可選用茵陳蒿湯,三仁湯、清開靈針等,或按黃疸病病論治。對于濕疫留戀,癥狀輕微或無癥狀,如血清HBVDNA陽性的乙肝病毒攜帶者,可予清熱利濕、調和肝脾之劑。擬基礎方:茵陳30 g,垂盆草30 g,白花蛇舌草30 g,人參葉20 g,柴胡15 g,黃芪30 g等。
32 中期(濕疫蘊中) 其證有4型。其臨床表現參照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天津會議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醫辨證標準[4]。(1)脾虛濕滯型 多見于肝炎活動期或肝炎后嗜酒者,以脘腹脹痛,納呆欲嘔,倦怠頭昏,噯氣反酸,食不知味,苔膩脈滑為主要表現,予基礎方加土茯苓30 g,白術20 g,薏苡仁30 g,法夏15 g,澤瀉20 g,葛花20 g;濕滯化熱者,酌用制大黃10 g,板藍根20 g。(2)肝郁脾虛型 以脅肋脹痛,脘腹痞悶,太息易怒,口苦咽干、納呆、便溏主癥,基礎方合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3)肝腎陰虛型 多因水不涵木而成,此型多伴有免疫復合物引起的病理損害,臨床表現為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多夢遺精,身半以下汗出,舌紅脈細數等。
基礎方合一貫煎或基礎方加首烏20 g,黃精15 g,生地15 g,枸杞15 g,佐以巴戟天10 g,肉蓯蓉15 g于水中補火,以陽中求陰。(4)脾腎陽虛型 此型以腰腹脹痛,四肢不溫,納呆,便溏,腹脹如鼓,雙足浮腫,面色黃白,倦怠眩暈,舌胖有齒印,苔白膩,脈沉細為常見癥狀。基礎方合真武湯或腎氣丸,加仙靈脾15 g,肉蓯蓉15 g,砂仁5 g以溫里助陽,若肝陽不足明顯者,癥見:膽怯易驚,性情憂郁,脅痛肢軟,納呆便溏,苔白脈沉,則再加桂枝10 g,臺烏15 g棗皮20 g以補肝陽。
33 后期(脈絡瘀阻) 其證分3型。(1)肝絡受損型(肝纖維化形成) 癥見脅痛隱隱,時作時止痛有無定處,情緒波動等疼痛加劇,伴上腹痞悶,納呆倦怠,自汗盜汗,腰膝酸軟,舌躁紅,苔薄,脈細數等,多以B超及病理切片確診。基礎方合復元活血湯加味,或以黃芪首烏化纖湯(黃芪30 g,首烏30 g,靈芝30 g,垂盆草為60 g,丹參15 g,赤芍30 g,澤瀉30 g,薏苡仁30 g,玫瑰花7 g,厚樸花7 g,藤梨根30 g)合金水寶膠囊治療[5];(2)濕瘀互結型(肝硬化腹水) 癥見蜘蛛痣,肝掌,肝病面容等。基礎方加丹參30 g,甲珠5 g,牡蠣30 g,赤白芍各15 g,白芥子20 g,橘絡15 g,大腹皮20 g;或參照鼓脹病辨證論治。(3) 疫入營血,氣滯血瘀型基礎方合膈下逐瘀湯,血府祛瘀湯,化積丸之類,或參照積聚辨證論治。
參考文獻:
[1]薛煥德,劉曉艷敝幸獎嬤ぶ瘟坡性活動性乙型肝炎8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1998,39(8):476~478
[2]洪慧聞,王江河甭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臨床治療特點分析[J].中醫雜志,1997,38(12):732~734
[3]賈克明奔憂慷砸倚筒《拘愿窩字瘟頻難芯浚跩].中華內科雜志,2000,39(12):797
[4]中國中醫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輩《拘愿窩自謚幸獎嬤け曜跡ㄊ孕校[J].中醫雜志,1992,(2):39
[5]陳漢誠,翁倫華被棲問孜諢纖湯合金水寶膠囊抗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療效比較[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4)155~157
(收稿日期:2012-04-09)*基金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適宜技術推廣項目(NO:2010MZJSGX08);國家民委“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NO:2012BAI27B04)
作者簡介:牙廷藝(1956年~),男,教授,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壯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