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勤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27-01
華師大教授葉瀾認為:一堂好課雖然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它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力、具有靈氣的課堂,而其活力、靈氣正體現在課堂的有效生成。只有實現有效生成的課才是一堂有效的課,也才是一堂好課。
而有效生成離不開精心的預設,有效生成也是在更好的完成預設,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缺一不可,只有讓“預設”和“生成”和諧共創,才能使課堂煥發生命的精彩。
一、課前預設是有效生成的充分條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預設,就沒有課堂。精彩的生成離不開精心的預設,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已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這樣才能很好地駕馭課堂。那么如何有效的預設呢?
課前預設首先要思考這樣四個問題:(1)學生是否具備了學習新知識必需的知識技能及生活經驗?(2)哪些知識不需要教師系統講解,學生能通過自學掌握?(3)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學生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與點拔的地方?(4)哪些知識點會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思考,成為本課的興奮點?
根據以上的思考,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預設:(一)情境預設,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程課堂的一個最顯著的變化。他體現了“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的意圖,從而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情感和態度。”教師可以用美麗的畫面、優美的音樂、切題的導語預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為課堂教學做一個很好的導入。(二)學情預設,教師應該有“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基礎理論。 教師不但要預設學生的“已知”,還應該注重預設學生的“未知”。哪些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哪些問題是需要教師引導、點拔的,哪些需要教師系統講解,教師應該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三)預設生成,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僅要預設,而且要善于預設。這種預設更多地關注課堂上學生的精神生活。正如葉瀾所說:“一個真正把人的發展放在關注中心的教學設計,會使師生教學過程創造性的發揮提供時空余地。”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預設不是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這種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們的備課要從著重于教師的“教”走向學生的“學”,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教師在考慮預設時,設計的問題要給學生留下生成的空間和時間。
有效的預設是有效課堂的關鍵,沒有預設的課堂一定是不成功的課堂,所以說精心預設是有效生成的充分條件。
二、課堂預設是有效生成的必要條件
對于教學,教師的預設是重要的,然而預設并不等于封閉,預設的教學方案是“外出旅行時的指南,而不是火車行使的固定路線和時刻表。” 也就是說,做好課前預設,并不代表著你能成功的實施教學,因為課堂上動態的生成往往會超越預設。
課堂教學時不少教師總是希望學生的思維按教師預設的路線發展,以便能順利完成任務。當生成偏離了預設時,就會匆匆自己上陣,幫學生思考,替學生回答,這樣一來,預設就成了擺設,預設成了流程,課堂教學又變成了教師和一言堂。
其實課堂生成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按預設生成”,這種生成我們不妨叫做“有意生成”,另一種是“非預設生成”,我們也把它叫做“無意生成”。有意生成可以認為是師生在互動學習中按計劃實施而出現的結果,都是在教師預設的期望之中。一堂課能否成功,與能否得到“豐富的有意生成”是有很大關系的。而無意生成是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生成的問題和結論實破了教師的預設,甚至與教師的預設相左,而又是有意義的學習生成。這種無意生成都會給師生帶來意外的收獲,這種意外往往給學生帶來探究的沖動,學生會有積極的情緒體現,而正因為“無意生成”才使課堂更具活力。
遇到了這種超過了教師事先的預設,課堂上隨機應變運用教學機智又何嘗不是一種預設,對即興生成信息正確把握,有效提取、敏銳捕捉生成并予以引導。這種課堂預設具有短頻快的特征,也沒有現成的模式,要及時正確的進行課堂預設,這需要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認真鉆研教材,不斷反思自身教學,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減少學科知識上的空白點,同時要樹立為教育事業獻身的“大預設”。只有這樣,才可能隨機應變地生成教學的精彩紛呈,及時對動態課堂進行瞬時預設,讓學生的生成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正確的理論。所以說這種課堂預設是有效生成的必要條件。如此教學的藝術則簡化為教師把握預設與生成的藝術,也就是如何在一節課中通過預設去促時生成,通過生成完成預設的目標,在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示師生互動的火花。
三、動態平衡是有效生成的充要條件
過分關注課前預設,忽視學生的獨特個性固然不可;過分尊重課堂生成,沒有足夠的“預設”作為鋪墊,“生成”將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末。只有在生成和預設中尋求平衡,課堂才會和諧地發展,也正是緣于這種和諧,課堂才會“靈動”起來。
預設體現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所以課堂教學實際上是在努力追尋預設與生成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恰當地抓住生成的時機的資源能夠更大程度的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把握生成路線走向,具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引導學生產生正確有意義的生成,教學中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即時的生成,也會因缺乏生成的有效性,出現“放而失度”的現象。對學生積極、正確、有價值的生成,要大加鼓勵、利用,對消極、負面、無價值的生成,應采取更為機智的方法,讓其思維“歸隊”。葉瀾教授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課堂的動態生成,但并不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地展開學習,而是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案的設計、并在教學方案中預先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只有讓預設與生成和諧相生,課堂才會高潮迭起,精彩紛呈。
有人把“有效生成”描繪成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正中下懷,一切盡在預設中”,可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第二種境界是“大道無形,無意恰在有意中”,可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教學過程自然,達成其中一種預案效果,仿佛無意恰在有意之中;第三種境界是“不期而遇,精彩生成未預約”,可謂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教師教學機智下的無意生成。有效生成的三種境界是師生生命的靈動,是教師憑借良好素質和深厚功底與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互動共生的結果,是追尋預設與生成的一種動態平衡。所以說實現動態平衡,是有效生成的必要條件。
預設與生成是教育者一個永恒的話題,有效生成與有效課堂也是一個教育人始終追尋的目標。課堂是師生交流的場所,教學是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知識過程的活動,只有讓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迅速進入角色,我們的課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我們的教學才會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