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稿日期:2012-06-28
作者簡介:郭潔,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博士。(西安/710062)
*本文系陜西師范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項目“當代美國公立大學全面風險管理及其對我國相關領域研究與實踐的借鑒”(11SZYB10),浙江省教育廳科研資助項目“高校外語教師多模態識讀能力實證研究”(Y201226154)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依托于對自身風險的積極識別和對COSO全面風險管理理論的有機借鑒,越來越多的美國公立高校開始了全面風險管理的實踐探索。這其中如加州大學,既努力支持內部所屬各單位孕育各自的全面風險管理環境,又積極從大學系統層面構筑全面風險管理機構網絡,運行全面風險管理程序,拓展院校風險管理領域以不斷朝向全面風險管理階段升華。對美國公立高校全面風險管理現象的研究與分析有助于我們深入認識我國公立高校風險問題的實質,在此基礎上逐步突破當前的治理困境,為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治理提供路徑啟示與現實策略。
關鍵詞:公立大學; 加州大學; 全面風險管理
作為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重鎮”的公立高校曾經因受益于聯邦和州對公立高等教育在政策與資金方面的鼎力支持而得以蓬勃發展。然而,由于經歷之后持續的高等教育財政緊縮,又受到20世紀90年代高等教育外部環境的激烈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此類院校運營開始面臨不斷攀升的風險與危機。為保持既有的成就與聲譽,美國公立高校開始了全面風險管理的實踐探索。
一、 美國公立高校全面風險管理的觀念與理論基礎探源全面風險管理,按照美國反舞弊性財務報告委員會發起組織(COSO)的解釋是:“一個組織內部持續流動的過程,它使行政組織內部各個層次的人員能協同作用;它被應用于組織的策略性規劃,并作用于組織的不同層級與部門,是對組織內全部風險的識別……”[1]美國公立高校全面風險管理的開展依托于以下兩方面積極因素:高等教育界(院校管理人員)對院校風險誘因不斷拓展這一現狀的充分“識讀”;在高校風險管理研究機構的推動下,通過對全美反舞弊性財務報告委員會發起組織 (COSO)全面風險管理理論成果的有機借鑒與發展,高校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得以孕育并不斷發展。
(一) 美國高校全面風險管理的觀念基礎
風險誘因,即可能誘發風險的各類因素。對自身風險誘因的“識讀”是高校開展風險管理實踐的前提條件,而對風險及其誘因復雜性程度的判斷還將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院校風險管理的實施力度與發展進程。為此,作為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領域“最具能動性元素”的廣大院校管理人員對高校風險及其誘因狀況的判斷對于推進美國高校全面風險管理實踐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2007年7月,美國全國大專院校事務官組織(NACUBO)與美國高校董事會聯合會(AGB)聯合舉辦的高校全面風險管理論壇曾就高校風險及其誘因的現狀,組織與會的各高校核心管理人員展開專門討論。表1呈現了討論所達成的結果。
表1呈現了當前美國高校所面臨的各類風險及其誘因。這一由眾多院校中的高層管理人員基于自身的認識與體驗而做出的“全景式描述”,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出當前美國高校(公立高校)日常運營遭遇種種壓力與風險的狀態。正是由于院校管理人員群體對高校風險及其誘因的嚴峻性與復雜性的認識,全面風險管理才能適時并有效地在當代美國公立高校管理實踐中得以生發,而隨著這一認識逐漸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界人士所共同秉持的一種穩定的觀念基礎,高校全面風險管理這一創新實踐也將日益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二)高校全面風險管理的理論基礎
COSO全面風險管理理論的問世推進了營利性機構全面風險管理實踐的發展,同時它也為美國高校風險管理的轉型與發展提供了觀念引導。于是,在美國高校風險管理研究機構的倡導下,通過充分汲取COSO相關理論成果精華,高校全面風險管理理論開始興起并發展。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2007年美國全國大專院校事務官組織(NACUBO)與高校董事會聯合會(AGB)聯合發布的公告中對高校全面風險管理框架的闡述(限于篇幅,本文僅對該框架中的八個有機構成要素給予簡要闡述):①內部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高校的基本價值取向所決定的內部管理環境;②目標確立(Objective setting),高校明確自身的目標,以便為識別出危害院校自身目標的危害性事件建立依據;③事件分析(Event identification),識別出可能影響高校實現自身目標的各類內部與外部事件,將可能提供機遇的事件及時引入大學管理層的策略制定和目標確立的過程中;④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評價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所可能導致的影響,從而為決策高校如何控制風險提供依據;⑤風險應對(Risk response),高校依據自身具體情況來選擇風險管理的措施,如風險規避、風險降低、風險損失自承或風險損失分擔;⑥控制行為(Control activities),高校建立專門的管理制度,運行相應的管理程序來確保各項風險應對措施的有效實施;⑦信息與溝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高校所采取的識別、獲取與傳播風險信息的方式與速度必須能保障校內各類人員正常履行自己的風險管理職責;⑧監測(Monitoring),高校對全面風險管理實施全程監測,以便在必要時及時修訂風險管理中的某些環節。[3]
高校全面風險理論框架體系盡管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