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2-08-01
作者:廣東高等教育赴臺考察團。(廣州/510080)
摘 要:第七屆海峽兩岸(粵臺)高等教育論壇于2012年4月19日在臺灣銘傳大學舉行,主題是探討兩岸高等職業教育及工程教育合作辦學模式。論壇前后,廣東高等教育考察團考察了臺灣的技職教育。本文在比較分析大陸及其廣東與臺灣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發展基礎上,提出了加快建立粵臺職教聯盟、引進臺灣優質的技職教育資源、合作開辦應用科技大學、建立聯合培養模式、共同制定人才評價體系、聯合開展區域文化研究等建議。
關鍵詞:廣東;臺灣;職業教育;合作;建議
2012年4月19日,由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魏中林率領的廣東高等教育赴臺考察團參加了在臺灣銘傳大學舉行的第七屆海峽兩岸(粵臺)高等教育論壇。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探討兩岸高等職業教育及工程教育合作辦學模式,同時宣讀了廣東工業大學等10所高校與臺灣一批高校合作的共同聲明。論壇前后幾天,代表團分別訪問了1所綜合大學(銘傳大學)和5所科技大學(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弘光科技大學、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高雄餐旅大學),并與各校師生交流。廣東參與這次訪問的有25所高校的(其中本科3所、高職22所)書記、校長共35人,是歷屆粵臺高等教育論壇交流規模最大的一次。臺灣有24所高校的校長和高教研究專家共60多人參加論壇。
一、高等教育論壇成果
兩岸(粵臺)高等教育該論壇由廣東省教育廳委托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與臺灣高等教育學會、東莞臺商子弟學校、東莞臺商育苗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2005年在臺灣淡江大學首次舉辦,以后每年輪流在廣東和臺灣舉辦。論壇的舉辦,推動了粵臺高等教育廣泛而深入的交流。
廣東一直按照兩岸經貿文化發展的政策來推動粵臺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2006年4月,為了回應在首屆兩岸經貿論壇上宣布的促進兩岸交流的15項政策措施,教育部決定正式認可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核準的臺灣高等學校學歷。2007年4月,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發出共同建議,全面開展兩岸各級各類教育的交流;推動雙方在辦學、科研等方面的合作,豐富交流合作的形式與內容;加強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傳承。大陸方面歡迎臺灣大專院校來大陸招生,并為此提供便利。2010年7月,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就未來兩岸在新能源及文化教育領域的合作形成22項共識和建議,其中第13項指出,“支持制定擴大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繼續加強兩岸高等院校相互招生的聯系與協調機制,建立兩岸學歷學位證件查驗及作業平臺”。這三次論壇提出的教育重大政策,在兩岸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史上具有重要意義。2010年,臺灣宣布承認大陸41所大學的學歷,2011年開始招收大陸學生。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政策逐步寬松。
國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為粵臺高等教育合作確定了具體的方向。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加強與臺灣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擴展交流內容,創新合作模式,促進教育事業共同發展”。廣東省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加強粵臺教育交流與合作。積極創新粵臺教育交流合作機制,拓展交流渠道,廣泛開展粵臺人才培養合作和學術交流。”近年來,粵臺高校之間的交流已經非常活躍,取得了不少成效,如學生交流交換、學者互訪講學、通識教育研究、教育政策研究、兩岸關系研究等。兩岸經過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的交流與合作,為第二個10年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廣東省教育廳魏中林副廳長提出:“我們將把共建師資培訓基地、聯合辦學、合作開發新專業、共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聯合開展科學研究作為粵臺深化合作的重點。”這已成為本次論壇雙方的共識。正如他在閉幕式總結所說的,“本次論壇是粵臺高教從交流走向有組織合作的一個轉折點,我們將共同努力創造一些合作品牌,共促兩岸高等教育發展”。也如東莞臺商育苗基金會葉宏燈董事長說的,兩岸和和氣氣地又坐在一起談合作,必將開辟教育發展新天地。又如臺灣佛光大學楊朝祥校長說的,我們要努力把兩岸合作的“青蘋果盡快變成紅蘋果”,讓兩岸學子學人共享“紅蘋果的甜美”。
“從坐而論道到起而行意義深遠。”這是在訪問臺灣幾所高校時魏中林副廳長反復強調的觀點。兩岸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根同源,血脈相承,由于特殊原因,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性,在高等教育領域同樣如此,而且互補性強。因此,加強合作,必定雙贏。兩岸教育不僅要適應經濟發展,而且要促進經濟發展,通過人才結構的優化促進產業的升級。
這次論壇和訪問,廣東共有23所高校與臺灣的13所高校簽訂合作備忘錄或發表合作聲明,其中廣東有8所高校分別與臺灣不同的兩三所高校合作。合作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雙方鼓勵開展管理、教學、科研人員的互訪交流,并為上述人員提供必要的協助;二是致力開展教學管理、專業建設、課程設計、師資培訓、學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三是交換圖書資料和學校動態,互通信息,密切師生聯系。這批學校將選擇各自比較有優勢的學科專業進行對接合作。
二、高等教育發展進程及其特點比較
大陸及廣東與臺灣高等教育以及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進程不同。臺灣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職業教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基本完成了轉型升級。大陸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中期階段,高等職業教育只是到了新世紀初的10年才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且有待轉型升級。因此,粵臺職業教育發展有共性,也有差異。
1.高等教育發展比較
在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變化是與經濟的發展轉型相伴隨的。1973年到1985年大學處于限制整頓期,大學從24所增加到31所,但專科學校從1961年的14所發展到1973年的63所,1984年發展到77所,這是專科學校最多的一年;1985年到現在高教處于多元開放增速期,大學與專科學校進行整合分類,2011年高校增加到163所,其中公辦54所,民辦109所;普通大學71所,技職類大學92所;在校生134萬人(2010年)。在92所技職類大學中,科技大學46所,技術學院31所,專科學校15所。臺灣學位充足,供大于求,教育層次重心逐步上移,專科學生約占四分之一。臺灣用20多年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的任務。
大陸從1998年到2010年,普通高校從1022所發展到2358所,增加1.31倍(其中高職高專從431所發展到1246所,增加1.89倍),平均3天增加1所(以凈增學校算,因為有100多所學校被合并);在校生從359萬人(含研究生18.5萬人)增加到2386萬人(含研究生154萬人),增加5.65倍;高教毛入學率從9.8%提高到26.5%,從精英教育突進到大眾化教育階段。
廣東從1998年到2011年,普通高校從43所發展到134所(公辦85所,民辦49所;本科56所,高職高專78所),增加2.12倍,平均一年增加7所(除去合并的高校,按凈增計算超過7所);在校生從19.3萬人(含研究生8043人)增加到161萬人(含研究生7.76萬人),增加7.32倍;高教毛入學率從8.2%提高到28%,到2020年將達到50%。廣東也將用20多年完成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的任務。
2.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比較
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來看,臺灣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起步的,大陸是從90年代開始發展。臺灣比大陸起步早30年,而且轉型成長很快。
臺灣已經建立了與普通教育并重并立、結構完整的體系,形成專科、本科、研究生三個階段的學程,包括專科學校、技術學院、科技大學、普通大學附設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的研究所五種教育機構,專科學校只占技職類的16%;有明確的務實致用的教育目標,2008年臺灣發布技職教育課程大綱,以能力指標為發展軸線,對課程進行縱向銜接和橫向整合,課程內容比較前沿,建立了較完善的學位授予制度和評鑒制度;師資較強,基本達到博士學位,大多數都有海外留學背景,且要有5年教學經驗和4年產業年資(企業實踐);辦學國際化程度較高,在許多領域已與國際接軌,一些專業已經可以頒發國際工程證書;產學合作比較成熟,如2002年在全臺灣設立了6個區域產學合作中心,分設在6所科技大學之中,由這6所大學牽頭,在各區域內整合各方資源,推動、協調產學合作的發展。這些經驗值得廣東借鑒。
大陸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猛,專科學校是主體,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多樣,跨境合作活躍,實訓環節做得比較好,正在探索、拓展從中職到高職、到本科銜接的多種人才培養途徑;同時也在探索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途徑,致力于提高教育質量。但在職教體系中,應用型本科只在部分學校部分專業進行試點,而且內涵界定尚不明確。
3.高考生源比較
從生源的情況看,兩岸都出現人口出生率下降局面,高等教育生源不斷減少,高校發展面臨生存危機。
在臺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價值觀念的改變,育齡婦女有偶率降低、未婚及晚婚日趨普遍,加上育兒資源與支持性環境不足、養育子女成本太高等原因,導致臺灣人口生育率急劇下降。在少子化情勢下,臺灣中小學校生源不斷減少,學校規模日益縮小。根據2010年臺灣“教育部”發布的“國民中小學歷年暨2011—2026學年度學生數推估”,到2026年臺灣中小學生數將比1996年減少二分之一以上。2008年出生人數跌破20萬人,高教發展將出現嚴重危機。在社會少子化、高等教育市場國際化的環境中,技職院校相對于普通高校的招生壓力與年劇增,少數技職院校面臨招收不到學生而要停辦的危機。
大陸的高等教育生源也在下降。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1年高招調查報告》稱,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大陸高考生源在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值1050萬人,之后開始下降,2009年1020萬人,2010年下降到946萬人,2011年下降到933萬人,這一態勢將延續至2017到2020年前后。生源數量下降,給高校招生與生源質量帶來了直接影響。高中畢業生不斷出現即放棄高考、放棄報到等現象。一些地方的本科和專科院校,分別有10%到30%左右的學生放棄報到。部分省市專科錄取分數線已經很低,2011年廣東省3B線200多分也有機會被錄取。而生源下降的同時,高校招生計劃仍在緩慢增長。2008年到2010年,大陸高考平均錄取率快速增長,已從2008年的57%增至2010年的69.5%,2011年達到72.3%,其中有8個省市的錄取比例超過80%,有的省市已超過85%。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過去的生源大省也出現了快速增長。2010年山東省高考錄取率達到80%,湖南省81%,黑龍江省突破90%。廣東是教育人口大省,錄取率也較高,2009年71%,2010年78%,2011年81%。生源減少還有其他原因。2008年至2010年,大陸出國留學人數分別增長了24.4%、27.5%、24.1%,其中增長最快的是高中畢業出國人數。伴隨生源減少,生源質量呈下降趨勢。廣東省的生源也將在三四年后下降。生源減少已成為兩岸的現實問題,成為高校面臨的共同挑戰,對臺灣來說,其本土已無生源拓展。而大陸不然,高考生源主要來自普通高中畢業生,而中職畢業生占高中階段畢業生近一半,高考生源尤其是高職以及未來的應用型本科生源完全可以向中職畢業生拓展。這一改革將促進中職提高教育質量。而對臺灣高校來說,大陸必定是最理想的生源地。
三、深化粵臺合作建議
粵臺高等教育發展階段不同,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也不同。2011年,廣東GDP為5.3萬億元,是臺灣的1.8倍。但從人均GDP來看,廣東2011年為7819美元;而臺灣1989年為7558美元,1990年為8124美元。 廣東人均GDP是臺灣80年代末的水平,僅從人均GDP來看,廣東落后臺灣20年。高等教育總是伴隨經濟發展而發展,所以臺灣高等教育發展比廣東走快一步,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水平較高,其資源會出現過剩。廣東可以借用臺灣這方面的優質資源,先行先試,發展本省高等職業教育,從而促進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臺灣也可以開發大陸的生源,以保持一定的高等教育規模,避免高等教育萎縮;通過交流與合作激發高等教育的活力、提升辦學水平。所以,粵臺合作,必定雙贏。
1.成立粵臺職業教育合作促進會,組建職教聯盟
跨境合作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快速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統籌推進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發展的決定》的要求,廣東應加快成立粵臺職業教育合作推進委員會,通過民間社團組建粵臺職業教育聯盟,并建立合作項目指導委員會,組織協調雙方合作項目的實施。建立粵臺教育發展基金,制定粵臺企業捐贈教育文化項目免稅政策,引導企業支持粵臺教育交流與合作。
2.引進臺灣優質的技職教育資源,合作開辦應用科技大學
廣東經濟轉型升級必然要求教育轉型升級。目前,廣東職業教育正從以數量增長為主的外延擴張模式向以質量提高為核心的內涵發展模式轉變。加快構建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已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廣東既要引進優質的研究型大學資源,也要引進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廣東應在兩方面推進合作:一是開展廣泛的合作項目;二是引進臺灣優質的技職教育資源開辦應用科技大學,借此提高工科專業比例。廣東要把粵臺合作作為本省高等職業教育的優勢來培育,使之成為廣東現代職業教育的特色。
3.制定粵臺職業教育合作發展框架,建立聯合培養模式
引進臺灣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廣東應先行一步。爭取教育部、國臺辦、省臺辦、大陸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的支持,粵臺職業教育合作進行先行先試,讓民間社團參與,制定粵臺職業教育合作發展框架及合作項目規劃,重點開展師資培訓、科技研發、教學管理、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學生交換、體育比賽、文藝演出、圖書館和博物館交流等項目。例如,與臺灣的大學合作,在廣東高等職業院校建立工程類、工商類、餐旅類、文化創意和學前教育等方面的師資培訓基地。2013年在廣州舉辦的第八屆海峽兩岸(粵臺)高等教育論壇期間,可以考慮舉辦臺灣技職院校展覽,使廣東考生了解臺灣高等教育,吸引考生報考。推動粵臺合作建立以臺商在粵企業為橋梁的“校—企—校”三方合作辦學模式,建立分學段的本科和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
4.建立統一的工程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制定人才評價體系
兩岸經濟合作使雙方的企業和產品走向世界各地的機會越來越多。于是,兩岸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認證標準互認,高等工程教育畢業生標準的一致,對于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和企業的人力資源選拔具有重要意義。臺灣的工程師認證已經加入了《華盛頓協議》,高等工程教育認證貫通職業教育體系內各層次。他們認證的主要內容是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即科學素養和從業能力,從而形成理論學習與職業資歷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未來兩岸合作企業的從業人員將需要更高層次的職業技能,本專科畢業生逐步成為主流。因此,借鑒臺灣的經驗,合作建立統一的工程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很有必要。
5.建立粵臺人文對話與人文合作機制,聯合開展區域文化研究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有明顯的差別,人文學科的對話與合作,應從人文學科自身的特質出發。加強兩岸大學的人文對話與人文合作,有助于構筑和維系兩岸長期穩定的和平局面。建議成立粵臺合作的人文學科學術研究機構,由兩岸學者合作編寫歷史、文學、語言、宗教等領域的教科書,合作組織海峽兩岸有關民間文化和地域歷史傳統的歷史人類學田野調查,建立民間性質的“兩岸人文學科發展基金”。例如,兩岸學者合作開展研究兩岸客家人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型文化遺產、地方文獻的保護與利用,共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這是兼具文化積累、學術創新、遺產保護與利用等多重意義的工作。這類工作可以首先在臺灣和粵東地區展開。
6.爭取跨境合作辦學審批權,率先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深化以省為主的高等教管理體制改革,對于廣東來說,越來越迫切。作為教育統籌綜合改革試點省份的廣東,教育部應讓其在政策上大膽探索,在體制上先行先試,如下放本科院校、跨境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研究生學位授予單位等的審批權。在政策上支持廣東構建與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從中職、高職到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貫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利于深化粵臺之間的合作。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大學是面向青年的圣殿。教育合作將直接惠及雙方青年學子,必將推動兩岸人民的互信和融合。兩岸的未來已經彼此相系,兩岸教育的未來必定彼此相濟,兩岸青年的未來也必定彼此相依。因此,廣東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兩岸教育發展和學生成長,投向科技創新和人文關懷。這既要突破思想和觀念的羈絆,也要突破政策和體制的藩籬,從經濟合作走向文教合作,這是兩岸協同發展的必然,也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執筆: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秘書長張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