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前衛藝術”為代表的一些中國現代繪畫藝術家,受西方現代、后現代藝術運動影響,超越文化的界限,將東西方文化相互轉換,大膽突破禁錮,從多視覺觀察生活、審視社會,運用新穎手法,獨特視覺,創作了大批藝術與思想價值較高的現代派作品,給繪畫藝術注入新的活力。滿足了當代人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受到一些民眾特別是西方社會的認可,產生較好的市場效益。但有部分現代派藝術工作者,卻刻意追求反叛,崇尚西方繪畫思維,高舉“反傳統”旗幟,極力強調社會發展與進步必須與傳統決裂,把“革新、變化”作為評價藝術現代性的絕對標準,表現出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叛逆、反駁和否定。
誠然,社會變革,時代發展必然給文化和藝術帶來新的推動力,促進原有的傳統形態發生適應時代需求的變化,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但傳統是一種民族的文化,是前人創造和長期積淀過程的優秀產物,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博大深厚,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具有強大的優越性和生命力。
中國傳統繪畫創造了東方美術的輝煌,那些傳承下來具有積極精神和經過歷史熔煉的語言,對后人具有永久的啟示作用和借鑒價值。
首先,中國傳統繪畫工具具有獨特的表現力。中國畫以筆、墨、紙為主要繪畫工具。筆可飽含水墨,富于彈性,通過繪畫者用筆的提按頓挫,產生豐富的線面變化;以墨色為畫面唯一的或主要的顏色,在具有浸潤效果的宣紙上,和水的相互結合,可形成五彩斑斕的效果;宣紙具有很強的滲透、吸附、浸潤力,對墨的反應敏銳而又細微,在寫畫過程中,常會產生預想不到的奇特變化,讓人體會到自然的無窮魅力。這些特殊特征,使中國畫具有獨特而豐富的視覺美感,讓人感受到生命之氣的變化多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實在是中國古代創造者的杰出貢獻。
其次,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具有獨特的空間感。西方繪畫以焦點透視為出發點,中國傳統繪畫以散點透視為主,體現一種“以小觀大”超越直觀視界的整體空間意識。如北宋《富春山居圖》長卷,展示了富春江沿岸的秋景,隨著畫卷鋪開,視點逐漸移動,從而實現了對廣闊空間的全覽,這種流動游移視點變化,無形中消解了空間與時間的差異,使空間性的繪畫構圖具有時間的游走性,使畫面更具靈性。這一構圖方法,在當今時代,對繪畫藝術乃至設計藝術同樣具有較高借鑒價值。
再次,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具有獨特的民族精神。中國傳統哲學對其產生巨大影響,追求“仁美合一”,提倡樹立“浩然之氣”,崇尚內在美、精神美,成為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一大支柱。
一是心物交融。中國傳統繪畫受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理論影響,把具體描繪對象作為畫家情感表達、意趣融貫、性靈抒發的傳達載體和表現媒介,“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把表達內心情感作為繪畫的最終目的。基于此,中國傳統繪畫非常注重繪畫與詩歌的聯系,倡導“畫中有詩”,主張繪畫作品應包容詩的情感和境界,詩情融入繪畫,使主題突出、意境深遠,提高了繪畫作品的藝術品位。
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同時強調,實現繪畫作品中心和物的交融,須以畫家主觀情感與客觀外物之間審美關系建立為前提。唐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石濤語:“搜盡奇峰打草稿”,要求畫家盡可能廣泛接觸外界,對景寫生,接觸自然,實現對外界深刻領悟同時豐富自身情感和精神,并由此積累創作素材,獲得創作靈感。
二是傳神寫照。東晉顧愷之在總結前人理論和藝術創作經驗上建構了“傳神寫照”理論體系。南齊謝赫《古畫品錄》“六法論”中,將“氣韻生動”作為品畫的最高美學標準,而所謂“氣韻生動”,就是“傳神”,強調作品不僅要表現物像外在形和色,更要注重表現內在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生動的藝術魅力和豐富內涵。如古代花鳥畫中的“梅蘭竹菊”,畫家根據其自然生長特征,賦予其人的品質、精神,代表具有高尚人品的“四君子”。中國古今眾多繪畫大師都自覺匯集到“傳神寫照”這一理論下,如近代繪畫大師齊白石先生以自然物為描繪對象,提出“畫在似與不似之間”,筆下自然物被賦予了一種內在精神與氣質,強調了“氣韻生動”和 “傳神寫照”理論,這些重要理論在當代或以后都應成為繪畫的最高審美標準。反之,否定或拋棄它,會如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說:“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空陳形似,筆力末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2]
三是虛實相生。繪畫的虛實關系,是受到中國道家哲學“貴無輕有”的啟迪。“實”賦予“虛”以藝術生命、“虛”則帶給“實”藝術靈氣,中國傳統繪畫依靠虛與實有機配合,生成虛實相生的藝術張力,從而最大限度發掘了虛實兩方面潛在審美效能。虛實相生,在傳統繪畫中體現為兩層次。一是強調“計白當黑”,這空白與筆墨相聯,是作品中有機構成部分。如宋馬遠《寒江獨釣圖》,畫上僅一葉扁舟,上有一老翁俯身垂釣,船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他著力描繪垂釣者的凝神專注神態,和幾條淡淡的輕柔起伏水紋來引起觀者想像,使空白不再虛無,而令人覺得江水浩渺,寒氣逼人。這詩般耐人尋味的境界,是利用虛實結合而產生的結果,充分體現了畫家心靈與自然的結合。“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這種巧妙利用空白的藝術手法,是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另一層次是畫內為實,畫外為虛。特別在山水畫中,由畫內之實生成的虛,可使空間延展,意境空濛遼闊,無涯無際。清王夫之語“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這種“萬里”并非畫內按真實比例縮微,而是一種心理空間、一種畫外的虛勢,畫中的虛,通過畫中實來激發欣賞者想象力和內心體悟,這種表現方式比明了的描述和表達,顯得空間深遠,意境遼闊、韻味無窮。
在新時代,對待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不僅不能完全否定,反更應重視、深研傳統,學習老子“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用它山之石來闡發古代傳統,正確把握傳統的本質,充分發揮傳統支撐、托舉和開啟的作用,以此來繼承和發展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藝術。
現代社會是個開放與和諧寬松的社會,對待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我們應秉承“借古開今”的藝術觀。在繼承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基礎上,對西方藝術優秀元素吸收借鑒,取長補短,即重視運用現代視覺資源,又要重視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美術傳統的優越性,更好地推動中國繪畫藝術的大繁榮和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四川大學藝術委員會.民族美術傳統的當下意義[C].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9.
[2]彭吉象.中國藝術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宗白華.美學散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4]歌德談話錄[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何曉玲,西昌學院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