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莉 哈尼帕.齊潘
語碼轉換指“在同一次對話或語言交流中使用兩種或更多的語言變體。”意思就是指人們在同一次對話或交談過程中,由一種語言或變體換成另一種語言或變體的現象。語碼是指人們用于交際的任何符號系統,可以是一種語言,也可以是一種方言或語體。語碼轉換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傳統范疇,Blom和Gumperz最早將語碼轉換區分為情景型轉換(situational code switching)和喻意型轉換(metaphorical switching)。前者指由于情景的變化而引發的語碼轉換;后者指在情景不變的情況下,交際者為表達一定的交際意圖而實施的語碼轉換。Gumperz還在其以后的作品中引入會話型語碼轉換(conversational code switching)概念。語碼轉換在具體的雙語文化背景下表現為交際中的雙語使用者以及第二語言習得者常同時使用兩種或更多的語言及其變體(language variety)或者多次從一種語碼轉向另一種語碼。“語碼轉換必須依賴兩個發生條件:第一,要有言語交際的需要和行為;第二,參與言語交際的人必須具備操多種語言和或一種語言的多種變體或多種語碼的能力。”
語碼轉換的基本形式有三種:一個是句子中間夾雜著另一種語言或變體的詞語或短語; 一個是句子與句子間的語言或變體的轉換,還有是段落間語言或變體的轉換。20世紀70年代以來,語碼轉換一直受到語言學界的關注,盡管很多語言學家認為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進行母語的輸入會干擾學習者,但由于詞匯空缺、教師語言能力有限及學生在接收全英語輸入時難度較大等原因,在我國英語教與學中,教師和學生在英語和漢語之間的轉換還是極其普遍的現象。本文探討的語碼轉換問題只針對在同一對話中兩種語言的交替使用(英語作為目的語;漢語作為母語),不包括方言變體的轉換現象。
本文的研究內容分為兩部分:(1)在公共外語課堂上教師的語碼轉換現象。(2)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大學校園可能接觸英語的場合的語碼轉換現象。本文所調查的對象不涉及英語專業的師生。
一、對教師語碼轉換現象的調查與分析
為了方便調查資料的收集,筆者就地取材,以自己所任教的漳州師范學院的部分師生作為研究對象。
調查結果如下:語碼轉換在英語課堂上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在四種課堂言語行為中存在顯著差異。其中,課堂組織用語的語碼轉換最少,有66.7%的老師偶爾使用漢語,而有6.6%的老師從不使用漢語;語碼轉換居于中間的是提問用語和反饋用語,前者偶爾使用漢語的教師占到56.7%,后者偶爾使用漢語的占到30%,而兩者總是使用漢語的都為0。講解用語的語碼轉換最多,有時使用漢語的教師為43.3%,偶爾使用漢語的占到33.4%,而從不使用漢語的人數為0。
經過分析總結,教師課堂上語碼轉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想借助漢語把思想表達得更清楚,以利于學生理解;為了翻譯術語或難句;為了強調某一內容的重要性;為了充分利用時間,提高講課效率;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語碼轉換體現了英語教師為適應學生英語水平而采用的一種教學策略。教師們進行語碼轉換目的是在教授過程中翻譯或解釋學生不熟悉或重要的知識點,減少學生的理解負擔從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重要的知識點上。可見,教師恰當地使用語碼轉換可以清晰、簡潔、明確地澄清語言內涵,實現語言的輸入,既可以節省時間,也可以突出教學的重點。但使用頻率不可過多,否則容易造成學生過分依賴母語,形成語言僵化。因為當學生知道教學過程中老師必定會有母語的翻譯或解釋時,他們可能就不會去注意目標語的輸入。所以,也不能忽視教師語碼轉化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二、對學生語碼轉換現象的調查與分析
筆者隨機抽取了漳州師范學院非英語專業大二年級的5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調查結果如下:在回答英語課堂提問、英語課堂雙人練習和小組活動、以及英語角這樣英語氣氛濃厚的場合,學生以英語為主,漢語為輔的人數分別占到40%、56%和64%;而以漢語為主,英語為輔的人數也分別占到24%、22%和16%。
據對調查對象的訪談得知,轉換語碼主要受詞匯量限制。此外,表述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學生往往在英語中找不到相應的漢語意思表達,也是導致語碼轉換的原因之一。課外與同學、朋友交往,一般認為,該場合下語碼轉換可能性極小,此次調查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但仍有6%的調查對象以英語為主,漢語為輔;36%的調查對象在說漢語時,話語中不時夾帶一兩句英語。
經過對大學生語碼轉換的調查分析,對以后的英語教學有以下啟示:(1)重視詞匯學習,擴大學生的單詞掌握量。本次調查結果證實學生語碼轉換是詞匯不足的補救手段。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某些詞只為一種文化特有,在其它民族、文化中不存在或缺乏,針對這種狀況,教師在教授基本詞匯的同時,還須特別注意文化涵義豐富的詞語。比較東西方文化涵義基本相同的詞,研究一種文化獨有,另一種文化空缺的詞匯,積極探討這類詞匯的翻譯方法。(3)教師要把握課堂教學動態,提高提問技能。回答英語課堂提問時學生轉換語碼,一方面反應出他們有限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也與教師的提問技能密切相關。如果教師的提問脫離現實或完全不考慮學生的知識范圍、語言水平,學生無法回答所提問題,即使能夠回答,也只能漢英混合。所以老師要學會有效提問,在課堂上積極鼓勵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樹立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心。
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學生難以適應全英文的課堂教學。所以在課堂中,當遇到重點、難點或者學生理解有困難、交流出現障礙而思想不集中的時候,教師容易轉換語碼,改用學生的母語和他們交談。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語碼轉換,是為順應特殊語境所采取的一種教學策略。它可以增強課堂交際效果,活躍學習氣氛,提高課堂效率;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某些知識點的理解。因此,教師應以最大的努力設置外語教學情境,突出情景教學,激發學生英語表達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感。從學生方面的反饋信息來看,學生在交流中進行語碼轉化,主要是因為詞匯量的缺乏和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薄弱。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在這方面的訓練,消除學生學習詞匯過程中的枯燥情緒,幫助他們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最后,語碼轉換只能被用作一種過渡策略,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外語課堂上的交流應盡可能的使用目的語,達到純英語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宋宏.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語碼轉換研究初探[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2]范曉迪.語言順應論與英語課堂中教師的語碼轉換[J].教學與管理,2007,(6).
[3]戴慶廈.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作者簡介:張竹莉,新疆克拉瑪依廣播電視大學講師;哈尼帕·齊潘,新疆克拉瑪依黨校、電大培訓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