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紅
現在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很多老師常常遇到這樣的困惑:在平時的語文課上,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得更累,而且考試的成績常常很不理想,尤其是進入了高三以后,學生課業負擔繁重,因而語文常常是很多學生第一個選擇放棄的科目,語文科目的前途堪憂。其根本原因在于課堂教學的無效,學生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卻沒有收到他們認為應有的“效益”,久而久之,學生干脆不學了。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何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簡單地說“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顯著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綜合能力得以發展。那么,如何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明確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具有定向作用。它限制著課堂教學的運作,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開展至關重要。語文教學,一個單元,一篇課文,一節課教學之前,教師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教材、教參的相關提示,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活動具有明確的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每篇課文的內容很多,課時的目標也不止一個,我們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因為面面俱到其實是面面不到,是“蜻蜓點水”、“水過地皮濕”,要勇于放棄。因為暫時的放棄,是為了長遠的利益。古語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語文教師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氣魄,當目標明確了,重點清晰了,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暢談社會熱點,激發學習興趣。
與時代接軌,了解當今社會熱點,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在課前3分鐘都會讓學生對上周熱點問題進行議論,譬如陳光標的高調行善,食品安全問題,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等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學生也會在周末利用網絡查找各種資料,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重視師生互動,構建和諧課堂。
課堂上有效的師生互動不是簡單地以活動的頻繁程度為標準,也不是簡單地以課堂氣氛活躍程度為尺度,而是以學生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核心參數。師生雙方在互動中同等重要、互為主體。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時,學生們對這篇散文的主題產生了分歧,一派認為是“頌秋”,一派認為是“悲秋”。“頌秋”派的理由有三:①從題目的“故都”二字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眷戀和贊頌;②從全文的開頭可以看出,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到青島再到北平,就是想飽嘗故鄉的秋味;③從結尾可以看出,作者要挽留北國之秋,說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三分之一的零頭。“悲秋”的理由也有兩條:①因為全文寫的景物是衰落的,抒發的感情也是悲涼的;②從課文的中心句中可以看出,文章的總體基調是憂傷的。學生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課堂討論頗為激烈,我充分肯定學生敢于表達不同的見解的做法,同時又指出兩派的觀點都不太準確。熱鬧的課堂頓時安靜了下來,學生們沉默無語,受著思維定勢的約束,在原有的思路里很難解決問題,于是我及時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對作品的分析,要聯系到作者的身世和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此語一出,立即有學生回答:“郁達夫幼年喪父,從小就體驗了生活的艱辛,養成了憂郁的性格。”“當時社會黑暗腐朽,所以郁達夫更加苦悶、消沉。”我繼續因勢利導:“所以,郁達夫即便是寫‘笑,也是一種苦惱人的‘笑。”從而使學生很自然地達成共識:本文是一曲悲涼的頌歌。
四、改進教學手段,豐富教學資源。
滯后的教育方式衍生出封閉的學習方式,將學生禁錮在一把椅子上,一間教室里。教師疲憊于一本書、無數次的考試。教師的聲音在教室的四壁和天花板上回蕩,只聽見來自數十個生命的微弱的回響,那就是備課本上準備的標準答案。這種單向交流的學習方式必會被新課程鏗鏘的腳步踏得粉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已成為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必須適應,教師也必須適應。只要正確引導,其實上網搜尋資料、處理信息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方式。不必談網色變,視網絡為猛獸。何不借水行船,圈水養魚,借信息技術之力,揚素質教育之旗,讓我們的生活、學習向豐富多彩的網絡靠近。信息技術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多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教師只有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恰當地使用電教媒體、網絡,以繪聲繪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觀事物,圖、文、聲并茂的三維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視聽感官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圖畫形式,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帶著飽滿的熱情進入學習。學生在這種人文光芒的關懷下,找回了自我,嘗試了成功。學習進度和質量都得到了保證。何樂而不為呢?
五、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語文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多樣,它有故事會、朗誦會、采訪、辦班報、開辯論會等,這些活動能使學生從單調的課堂中解脫出來。同時各種語文實踐活動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比如開展專題辯論會,辯論的題目一公布,學生就會自覺地去關注有關的現象,并會去思考分析形成自己對論題的見解,思考用什么樣的方式,什么樣的語言把自己的見解講清楚,使別人信服。這樣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等都得到了訓練。一些語文實踐活動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習慣,例如開展寫字比賽,就可以養成學生快速規范的書寫習慣;開展小記者活動,就可以促進學生走向社會的其他領域去了解認識真實的社會;開展熱點辯論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去留心周圍的生活,分析周圍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見解;開展參觀訪問活動可以開闊他們的眼界,拓展他們的視野。通過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參與活動,豐富了語文知識,拓寬了學習空間,積累了寫作素材,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這又可以進一步理解與深化教材知識,從而促進語文知識遷移與能力的提升;同時語文活動又能從課外向課內輻射,促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輔助課外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可以說課內帶動課外,課外促進課堂,二者相輔相成,這樣一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素質發展了,我們就不怕學生學不好,更不會再怕應考。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入,不少語文“精英”相繼發出了“越教越難,越教越累,越教越不會”的喟嘆。如何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也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任何個人和集體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因而,我們需要攜起手來,少說空話,多干實事,為推動新一輪課改,為構建和諧而高效的語文課堂,披荊斬棘,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