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景
摘要: 技校會計教學普遍存在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的現象,作者從教師形象、教學方法、課堂氣氛幾個方面談了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見解。
關鍵詞: 技工學校會計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技工學校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不濃,教師唱獨角戲的現象較為普遍,教師講得無味,學生聽得痛苦。特別是像會計這樣的專業課程,枯燥、乏味、抽象、難懂。那么我們該如何改善這種狀況,提高教學質量,讓教與學都能在輕松、愉快、和諧的氣氛中開展?這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問題。我結合工作經歷,談談自己的見解。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習興趣。”還有一句名言: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技工學校的學生大多學習成績較差,而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基本都是對學習不感興趣。研究表明,如果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興趣,就會產生強烈地求知欲,他的學習成績就能穩步提高,甚至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注重個人形象,贏得學生尊重
不管教的是基礎課,還是專業課,教師的形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積極性。當然,這不僅僅是指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是教師的素質修養和行為品質。有的老師,不僅外在形象良好,而且非常注重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對學生多鼓勵多表揚,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受到學生的尊重和愛戴,學生會很自然地喜歡他的課堂,從而喜歡他所教的科目。有些老師,不修邊幅,言語粗魯,經常羞辱、諷刺學生,課堂氣氛緊張,成為學生最熟悉的陌生人,學生往往會因為對老師的討厭從而延伸到對其所教課程的厭惡。會計課程對學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因此,會計教師首先必須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從而提高會計課程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改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在教學方法上如果只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師不停地講,學生不停地記,就會讓學生的學習變得被動。我們應該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采用案例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首先,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正逐步走入課堂,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把枯燥無味的會計公式,通過多彩的動畫、悅耳的音樂、清晰的圖像表現得生動有趣,充分對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感知進行良性刺激,讓學生便于理解,加深印象。
其次,在講解憑證、賬簿地使用時,我們有時多次地講學生也不能聽明白,不如直接拿來真實的憑證和賬簿,讓學生親自去填寫,及時地給予講解和指正,從而更直觀地掌握這些會計資料的使用。
最后,在實習課上,我們要糾正一些學生“重理論、輕實踐,重書本、輕實訓”的學習理念,培養主觀能動性。比如算盤的使用,點鈔的速度,鑒別假鈔的能力,對于這些技能的訓練,我們應該采取反復練習、小組比賽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努力提高的興趣。就拿鑒別假鈔來說,教師可以準備一疊人民幣,中間放有一兩張假幣,然后讓學生清點并鑒別,分組進行比賽,獲勝的一組可以獲得相應的小禮品。這樣的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點鈔的速度,而且能培養學生鑒別假幣的能力,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熱情
會計工作產生于社會實踐,來源于生活,我們應該把深奧的理論、僵硬的規則還原于生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硬的會計知識。我們要做到以生活的問題導入課程,以生活的語言進行教學,從而活躍氣氛,激發熱情。
比如,在講解學習會計知識的意義時,我們應該談談身邊的金融危機,變化莫測的房地產價格、石油價格,讓學生發言、討論,從而產生學習會計的興趣。
又如,在講解“在建工程”、“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固定資產清理”等概念時,我們可以直接利用學校的建筑工程、教學樓等資產設備進行舉例、講解,讓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徹、直觀。在講到“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時,我們應該重點提到學校公共設施的人為損壞情況,從而教育學生要愛惜學校的資產,盡量延長這些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從而達到了教書育人的效果。
再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可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學生睡覺、玩手機、說話等違紀現象,對于這些現象,教師首先應該分析其原因,然后應該巧妙地提醒學生,盡量做到語言詼諧、態度誠懇,切忌挖苦、諷刺、體罰。有一次上實習課讓學生練習點鈔,有一位學生趴在桌上睡覺,點鈔紙掉在地上卻渾然不知,我走過去輕輕地敲敲他的桌子,提醒他:“你的錢掉了。”他趕忙彎腰去撿,結果發現只是點鈔紙而并非是錢,便不屑地說:“有什么大不了,又不是真錢!”我微笑地對他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假錢不管,何以管真錢!”其他同學都笑了,這位同學也不好意思地整理好自己的點鈔紙并認真練習點鈔。
總之,興趣是動力的源泉,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應該大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因材施教,方法獨特,與時俱進,讓學生感受到會計學習的趣味和價值,從而掌握會計知識和技能,為今后更好地從事會計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葛家澍,裘宗舜.會計信息叢書[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大連: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