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
摘要: 師幼互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表現形態,存在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表現在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并對幼兒的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 師幼互動興趣需要
一、主題內涵
隨著《綱要》的貫徹落實,教師的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教育行為不斷改善,教師有意識地通過積極的互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但在深入研究、分析后,發現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更多地關注幼兒在建構等創造活動中的行為問題,而忽視與幼兒積極、有效的情感交流,從而使教師的教育和與幼兒的互動顯得很消極和被動。
二、案例描述與分析
描述一:主題活動《各種各樣的汽車》剛開展不久,為了豐富建構區活動,中(1)班張老師請小朋友從家里帶來了各種汽車玩具。張老師請幼兒用廢紙盒做了樓房,用廢塑料瓶做了小花,用皺紙做了草地,還投放了各種大大小小的積木。借這些材料,來引發孩子建構立交橋、交通崗等。分析:3-6歲這一時期的幼兒好動、好奇、好問,他們容易對外界具體形象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富有幻想和想象。因此,幼兒園的物質環境不但要豐富,而且要具有趣味性。這個案例中教師非常注重環境創設的趣味性。另外,教師還注重利用廢物布置環境,讓幼兒在動口、動手、動腦中體驗活動的快樂。其次,教師還注重讓孩子參與環境的設置,充分體現孩子的主體性,發揮孩子的主動性。
描述二:孩子們看到各種各樣的汽車,非常感興趣,都想在建構區玩。孩子們在建筑區玩得熱火朝天,他們不是把汽車開來開去,就是把小花、小草自由挪位。這時,張老師走過去進行引導:“我們能不能給汽車搭建車場,修建寬闊的馬路,讓汽車跑得更快?”孩子們對張老師的建議并沒有太大的反應,他們還是自得其樂地進行自己的游戲。分析:從案例描述中,我們看到了孩子的興趣點是各種玩具車,但張老師并沒有真正地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教師對幼兒行為的領悟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在于理解孩子,結合幼兒的個性特征及其所處的場景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全面的認識。案例中,當孩子感興趣于把車開來開去時,當孩子經教師反復引導還是無濟于事時,教師就應該根據孩子的行為來分析孩子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中班孩子雖然看過馬路,但對開車的規章制度卻了解很少,更沒有考慮到亂開車容易造成事故等后果。
描述三:于是,張老師便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和孩子們一起搭建馬路。“你們看汽車應該在哪里開呀?”——“馬路上。”——“那我們先建馬路吧。”——“好吧!”只見浩浩小朋友馬上答應了。其他孩子沒有說,只是呆呆地看著張老師。張老師見小朋友沒有反對,便開始與孩子一起搭建起公路來。在張老師的指揮和帶動下,不一會兒,馬路就初具規模了。張老師接著引導:“覺得這里還少了些什么,我們再建個交通崗嗎?”“好!”孩子們一起響應。“那好,我看你們誰能把交通崗建好!”為了不干預孩子們的活動,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張老師說完,就離開了建筑區。分析:張老師見引導失敗了,想借參與幼兒的活動激發孩子建構活動的興趣。從這里可以看出,她非常注重幼兒的興趣激發而不強迫執行,但從她的指揮行為來看,她有些急躁。見幼兒沒有積極響應,她便采取親自指揮孩子建造公路來達到建構目的。其實,幼兒的創造行為隨時都可以發生,教師不能急于給予孩子、代替孩子,而應該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在活動中主動學習。要通過細致的觀察,及時發現幼兒游戲活動過程中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見、想法,允許不贊同老師的提議而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游戲,通過對幼兒活動中的環境、材料和幼兒興趣點等,給予幼兒隱性指導。
三、體會與反思
1.關注、尊重他們的興趣、需要。興趣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助推器。有了興趣,幼兒才會主動探索學習。教師要尊重幼兒的興趣,只有真正做到關注孩子們的興趣點,并適時適宜、機智巧妙地激發、引導幼兒對周邊熟悉事物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才能讓教師的教育目標與幼兒的興趣一致,生成活動才有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案例中,幼兒的興趣是“開車”,教師不能直接中斷孩子感興趣的活動,而應該在尊重孩子的已有興趣的前提下,巧妙引導和激發幼兒新的興趣點。
2.抓住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為幼兒提供“腳手架”。以幼兒為本,教師不但要關注、尊重孩子的興趣點,還要關注了解他們的原有知識經驗和發展水平。依據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來設置環境和提供材料,讓幼兒有更豐富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具備一定的認知經驗,才能充分發揮孩子的創造行為。在讓孩子建構活動前,我們首先應該組織幼兒觀察城市公路,了解“為什么要有立交橋?”“為什么設交通崗?”“交通警察怎樣指揮”等一些常識問題,給予感性的認識。然后在建構區提供公路圖和公路建筑圖,利用豐富的環境和材料為幼兒搭建“支架”,從而促進積極的師幼互動。
3.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內在動機,促進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教師是促進幼兒創造活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當幼兒出現問題時,教師應該及時給予幫助和引導,使幼兒的探究活動順利進行。當孩子在玩車時,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其中,給幼兒提出具有挑戰性、能引發幼兒新舊經驗之間沖突的任務:“這么多車開來開去,會撞車的,怎么辦呀?”引導幼兒意識到問題和沖突,以引發、促進幼兒更有價值的主動學習和創新行為的發生,即將幼兒興趣點引導到建構交通崗或者立交橋上來。
優化師幼互動過程,促進幼兒主動發展,需要教師在新的教育觀、兒童觀的引導下,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對師幼互動狀況的影響,在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指導,讓我們用心關注師幼互動過程,抓住教育時機,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主動和諧的發展,不斷向理想化教育境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