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蕾 王立榮 牛曉明
摘要: 本文在體驗學習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在英語專業口語課堂上實施體驗式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并且設計了英文短劇表演、分組復述及模仿美劇情景對話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 體驗式教學英語口語教學改革
口語能力是衡量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水平的標準之一,課堂口語教學在培養學生口語輸出能力中起著主導作用。如何讓學生通過課堂主陣地的學習與訓練,獲得必要的學習策略,掌握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有效的口語輸出,并激發他們課外練習英語交流,從而具備英語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師面臨的難題,也是口語課改的研究課題。很多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練習口語,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既有學生學習策略、學習動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又有語言環境、練習氛圍的制約。筆者針對上述問題,具體設計了英文短劇表演、分組復述及模仿美劇情景對話等教學活動。
一、體驗式教學的理念
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國外體驗式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體驗式學習的探討上,尤其是體驗式學習模式的研究。在體驗學習理論模型中,最著名的就是庫博的四階段模型:具體的體驗,觀察與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和普遍的原理,在新的情境中檢驗概念的意義。國內對體驗式教學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教育學及外語教學對體驗式教學的研究還停留在對體驗式教學的特征、價值及其實現途徑的探討上,只有少數研究者開始關注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建立。
二、英語專業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的英語專業口語教學普遍采用中教、外教合作,教學設計多是問答、編排對話、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但是由于缺乏真實的英語語境,學生們練習沒有直觀、形象、真實的英語材料支撐。很多學生都是抱著一本《美文背誦》從大一讀到畢業,沒有真實的語言材料的輸入,學生的口語輸出也讓人擔憂。另外,口語教材不是特別原汁原味,學生不僅不能欣賞接受,反而會感到枯燥乏味。很多教師對口語教學概念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經常糾正學生口語表達中的語法錯誤,這樣就很難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自如的口語練習環境。還有,很多考試因為口語測試評判標準難以掌握而將其拒之門外,導致學生對口語學習的輕視。
三、教學設計
結合體驗式學習的理念,筆者設計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在兩年多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
(一)英文短劇表演法
很多英文故事是中國學生很熟悉的,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紅帽》等,但是很多人沒有讀過英語原文,對故事內容的熟悉足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將閱讀這些英文故事留作課下作業,并要求閱讀之后根據各自的理解將其改成劇本,其中可以自由添加或改變故事情節。利用上課時間請各組學生依次表演,每組學生的表演都不一樣,學生們的創造力得到體現,各組之間可以相互欣賞和學習。這種教學方法對大一學生效果極佳,他們剛進入大學學習,積極鼓勵他們在一種輕松的環境中開口說英語很重要。大一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課前準備,其中有很多人興高采烈地準備服裝和道具。
很多漢語寓言故事的英文版是學生表演的素材,比如《驕傲的孔雀》、《龜兔賽跑》等,由于學生了解故事情節和其寓意,表演起來興趣很高,主動與同學分組排練,這不僅鍛煉了學生口語,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二)分組復述
將學生分為兩人一組,甲和乙,甲領取卡片A,乙領取卡片B??ㄆ珹上有一個200字左右的英文小故事,卡片B上有另外一個長短和難度相當的英文小故事。由于每組中的兩個學生讀到的故事是不一樣的,他們之間就有“information gap”,對彼此故事的不知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然后,每個學生閱讀3分鐘以后,將卡片收回,學生憑記憶向對方復述。復述結束以后,將卡片A發給乙,卡片B發給甲,學生核實對方復述的內容是否與原文相符。此項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增加了學生的詞匯量,既有語言輸入,又有語言輸出,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聽力水平及真實語境中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此項教學活動的重點是復述故事的選取,其標準應該是語言形象生動、詞匯豐富并且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最好是英文原版小故事,不要采用英文翻譯文本。
(三)模仿美劇情景對話
影視素材可以提供符合日常生活習慣的口語表達,并能體現語言深層的含義,在英語口語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都很喜歡看影像材料,生動的畫面和地道的發音相結合,聲情并茂,使學生接受聲音信息和圖像信息,激起學習興趣。影視語言源于生活,與教材上的文字不同,它可以為學生建構出一個真實的交際場景,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掌握標準的語言。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可以通過電影素材的導入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狀況、地理歷史、風俗民情及生活習慣等文化信息
具體的教學方法如下:教師課前篩選美劇,有很多適合教學用的美劇,比如《老友記》、《絕望主婦》、《美女上錯身》、《好運查理》等,挑選其中有代表性的場景,比如,兩個人初次見面打招呼或分手吵架。選定場景之后,將臺詞課前發放給學生,學生進行預習,熟悉對話內容。在課堂上播放場景對話的時候,要求學生跟讀,并且分組進行對話場景重現,體會人物情緒,學生就像演員一樣表演,模仿語氣語調,然后教師對涉及的詞匯、短語、句型及文化現象逐一講解,學生對對話的了解不僅局限于語言文字的表面,還更深層次地認識到語言背后的文化魅力。
根據課堂反饋來看,這些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改變了以前枯燥、乏味的口語練習,學生們開始習慣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并且句型表達越來越地道,逐步擺脫中式英語的影響。
四、結語
學生口語水平提高需要長期的練習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大量真實口語材料的輸入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不過,由于學生入學前口語水平參差不齊,需要英語教師給予學生極大的耐心和鼓勵。在體驗式的教學環境中每個學生都可以取得進步,教和學也會變得輕松和愉悅。
參考文獻:
[1]方紅,顧紀鑫.簡論體驗式學習[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2]王嘉毅,李志厚.論體驗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23).
[3]竇巖.ESP口語課程設計探析[A].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三)[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李月林.英語電影欣賞教學新探[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02).
[5]梁文武.基于英語動畫片的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初探[J].外語電化教學,2004(01).
[6]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