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天海
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利于中學化學教學,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初中教材改革成功的基礎上,我省使用了高中化學新教材。這套教材圖文并茂,知識結構編排合理,重視實驗及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培養,重視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注意聯系新科技知識及生活、生產等實際,注重學生自身的發展,是一套面向21世紀,體現時代特色,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的好教材。那么,如何才能搞好高中化學新教材的教學呢?
1.搞好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
1.1要把握教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體系和內容。明確哪些知識點在初中已經基本解決;哪些知識點初三教材中出現,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沒有出現但做要求;哪些知識點在初中未解決,應在高中拓寬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數。同時,老師還要注意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可先搞一次摸底測驗,針對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點來著重考查,如:元素化合物知識,金屬活動順序,氧化還原反應,元素化合價等知識及其應用。這樣才能在將來的授課中對學生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補充和加強。
1.2在教學方法上,進入高中后,教師要抓住學生生理從少年向青年轉變,學習心理自“經驗記憶型”的被動接受知識向“探索理解型”主動學習知識的轉變時期,在教學方法上則應更多地采取啟發式,激發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內容。善用啟發式教學,不管采用什么教學程序和方法,“啟發式”都是必要的。因為它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3在學習方法上,高一年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使之適應學習,因為學習方法的正確與否是決定能否學好化學的重要一環。在高一對學生鋪設的問題臺階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們能上得去,以防發生兩極分化。要通過耐心細致的引導,教會學生從比較中學習,發現相似,尋求規律,逐步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嚴密性。要在做和練中,不斷探索總結出好的學習方法。
2.做好課堂演示實驗。
在高中化學新教材中,增加了較多的演示實驗。課堂演示實驗是化學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輔助手段,正確、合理地使用演示實驗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率。要做到這一點還需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2.1目的性。實驗現象是認識化學真知的向導,所以教師在做演示實驗時,要考慮怎樣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
2.2準確性。為了使演示實驗達到應有的效果,教師要精心準備每一個演示實驗,并在實驗中準確操作,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鮮明、準確的直觀認識。
2.3示范性。在實驗中,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在演示實驗中的每一步,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示范操作過程,所以教師操作時必須講究實驗規范,切不可隨便行事。如稱藥品質量時,為圖省事用手拿砝碼;給試管中液體加熱時,試管對準自己和學生。這些不規范的操作,都會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此外,試管夾、滴管等儀器的拿法、操作,以及裝置實驗設備的“三先三后”順序(即先里后外,先左后右,先下后上)等,都要注意規范。
2.4明顯性。演示實驗既然是做給學生看的,就必須使實驗現象明顯,盡量使每個學生都看清實驗現象,所以教師要盡量采用較大的規格的儀器和較多量試劑完成實驗,有顏色變化或沉淀產生和消失的實驗可用白紙或黑紙襯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具有很強的實驗性。在化學教學中,許多概念、原理、規律的引入都是從實驗展開并最終由實驗加以論證的。可以說,化學實驗也是化學教學的基礎,是教師和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技能的重要的方法。演示實驗,是教師通過實際的實驗演示,引起學生觀察、思維,從而認識物質的性質及變化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
3.運用引導探究式教學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引導探究教學”是根據中小學學生心理特點提出的一種教學方式。可理解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學習,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探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探究”特點主要強調學生學習方式不是被動記憶,而是主動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自主探求結論的學習過程。它的基本思想是讓學生在“重新發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鮮明地體現出“創新”和“創新學習”的本質。“引導”主要是強調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創設學習情境和學習途徑。教師在課堂上要謀求的不是控制課堂,而是如何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奧秘,即對學生來說,教師應該是guider(向導),而不是guarder(看守)。
例如,在中和熱的測定實驗中,為了幫助學生弄清實驗原理和實驗操作的關鍵,我引導學生對實驗用品和實驗步驟進行質疑:①為什么用0.55mol/L的NaOH溶液,而不用0.55mol/L的鹽酸?②為什么大、小燒杯口要相平?③為什么用環形玻璃攪拌棒,而不用鐵絲等金屬攪拌棒?④為什么要把NaOH溶液一次性倒入小燒杯中?⑤如何準確讀取混合液的最高溫度?⑥確保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通過問一問“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從平常處生疑,向細微處問難,引起學生驚訝,打破學生思維的障礙,激起思維的浪花。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實驗設計的思路和實驗操作的原理,順利完成實驗;又可以培養學生探究的精神,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學生在這一系列問題的啟發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去探求新知,引起了學生無比的樂趣和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熱愛與向往,增強了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4.重視化學學習興趣的培養。
家庭小實驗趣味性很濃,例如“冰袋”的制備,“白紙顯字”,測量雨水的pH值,改變花的顏色等。這些小實驗能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能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提問,學會提綱挈領,抓重點,更能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閱讀材料的人文性很強,體現了科學發展史的教育作用。例如“侯德榜制堿法的介紹”“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苯的結構的發現”“玻爾的諾貝爾化學獎”等。這些閱讀材料不僅讓學生獲取了化學知識,還讓學生了解了化學與實際生活及社會發展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