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黛
學生的生活猶如萬花筒,可謂豐富多彩、五彩繽紛,但是寫起作文來仍是無物可寫、無米下鍋。一提寫作文學生就愁眉苦臉,胡拼亂湊,寫出來的文章要么是大話、套話,空洞無物,要么是作文選的翻版,交上來的文章千篇一律,鬧出了許多笑話。“文貴求真、文貴求實”,習作本應該是學生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這樣滿是假話空話的文章怎么能吸引人、打動人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在作文中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那么如何克服學生在習作中說假話、套話的弊端,努力讓學生去說實話,訴真情呢?
一、引導學生走近生活,學會觀察。
學生的生活雖然多姿多彩,但是寫起作文來仍是無米之炊。究其原因是學生不會觀察,不善于觀察,抓不住事物的特點。只有引導學生走近生活學會觀察,對身邊的人、事、物進行近距離的接觸,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這些人的思想狀況,學生才能對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判斷和評價。這樣積累的新鮮的事、生動活潑的人才會多起來,所寫出的內容才會生動活潑、栩栩如生。引導學生走近生活學會觀察需做到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首先可以按空間轉換的順序觀察,從遠到近,從上到下,取一個觀察點觀察,有時也可變化立足點。如觀察景物時的瞻仰、俯視、遠望、近看都各不相同。其次是按內容變換順序觀察,如從整體到局部,從景物到人物,從主要到次要,從人物到環境,從整體到部分等。最后可以按時間、事情發展的順序觀察。如指導學生觀察教室的擺設情況,寫靜態片段,要求學生做到:認真看,按方位順序,把教室的布置和擺設一件一件說清楚。又如在指導學生寫一種植物的教學中,我先在講臺上放一盆花,問學生:“這盆花給你總的印象是什么?”讓學生從整體入手。當學生回答“很美麗”時,我又問:“美在哪里呢?你想按什么順序觀察呢?”讓學生思考后分組上臺觀察,然后指名說出。要求先說出自己的觀察順序,再描述觀察到的“美”,經過這樣的指導,大部分學生寫的文章都有條理了,個別不會的個別指導,直到學會為止。
2.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特點觀察。各種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點。靜態片段描寫要抓住事物特點,運用數字,寫出靜物的形狀、顏色等。只要注意發揮聯想和想象,就能把事物寫得具體生動些。這就要求學生觀察時,力爭發現與眾不同。為了使學生抓住事物特點進行重點觀察,我認為可引導學生采用對比的方法,也就是把兩個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或者對同一種事物的不同階段進行比較,發現事物的異同和變化,從而抓住其特點。例如在寫一個人的肖像時,學生總喜歡用上“炯炯有神的眼睛”、“蘋果似的臉蛋”、“一笑就有酒窩”等修飾語,把所有的人都美化了,造成“千人一面”。針對這一現象,我讓學生描寫本班同學的外貌。我先請個頭一樣高、性格差不多的兩位同學站在講臺前,再請一位同學給他們“畫像”。結果他對兩位同學的外貌描寫差不多,分不出是男是女,其他學生都笑了。我說:“先別笑,可能請你們說也是一樣。現在我們把兩位同學的五官進行對比,看看異同再說,好嗎?”學生在我的指點下認真進行觀察、描述,基本上抓住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
3.引導學生在觀察中展開聯想和想象。在寫作過程中能否展開聯想和想象,是文章能否形象生動的保證。聯想可以從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方面想起;也可以從時間和空間方面的接近而想起;還可以從相反的事物、因果關系等想起。觀察中一般采用再造想象,即依照語言的描述或根據圖樣、模型、符號等的描繪在人腦中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聯想后通過想象,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把事物寫具體。我們在引導學生觀察時要綜合靈活運用這些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方法,我把學生帶到學校的一片菊花前,指著菊花問:“那一簇美麗的菊花像什么?”學生回答說:“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這時一陣風吹過,我又問學生:“這時菊花像在干什么?”“像在跳舞。”“你聽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等等。學生邊看邊想。這次練習中學生說出了許多優美的句子,大部分同學都把菊花寫得生動具體。
總之,只要引導學生做有心人,正確地指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事物,并在觀察過程中抓住事物的特點并進行合理的想象,學生寫出的文章才會形象、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二、帶領學生走進生活,獲得體驗,激發情感。
現在很多學生感覺寫作文很難的又一個原因是: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脫了節,學習的過程不能與生活聯系起來,生活中的體驗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所以盡管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但是寫起文章來仍是文思枯竭,三言兩語就把要說的傾倒完了,干干癟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細細品味,不難發現作文教學的“根”是讓學生“有感而發”。解決這一問題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帶領學生走進生活,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
如在小學三年級時學習《放風箏》這一課,課文交代了放風箏的時間、地點、人物、空中風箏的數目繁多,種類多樣,以及如何放飛、如何拉線、如何放線等放風箏的具體方法,我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站起身,想象自己手里拿著風箏,試一試如何放飛、如何拉線、如何放線,學生在學中做,在情感朗讀中發揮想象并進行模仿,學生興趣濃厚,學習效率高。之后我選了一個春光明媚的下午帶領學生拿著自己買的風箏到河邊放風箏,并交代學生注意觀察同學們的表現,注意自己放風箏的具體動作。爾后我讓學生自己寫一篇《放風箏》的作文,因為學生有了生活中放風箏的真實活動體驗,寫出來的文章真實具體,結構完整,還有很多同學描繪了大家放風箏過程中嬉鬧的場面。這就完成了一個從學習文字到生活中實踐體驗,再由生活實踐激發情感,最后有感而發形成文字的過程。這樣的學習輕松愉快,這樣的寫作飽含真情,一氣呵成。
在學校里開展各種校內外活動,如跳繩、拔河、踢毽、球賽、背書比賽等,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仔細觀察、真實體驗,從而學會寫比賽作文;開展校內外義務勞動,使學生學會寫勞動場面;舉行詩歌朗誦、講演會,學會寫會議場面及會議上的見聞;通過參觀訪問,瀏覽名勝古跡,學會寫參觀訪問記、游記。學習觀察方法,留心周圍的事物、事件,“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通過現場生活作文,進一步認識到:生活是作文的沃土。學會寫真事、抒真情,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形成良好的文風。
三、引導學生回憶“生活”,加強對“平凡生活”的體驗并深入思考。
作文的“素材”來自“生活”,向生活索取素材,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學生寫不好作文,真是如他們所說生活就這么簡單,每天重復著上課、放學、回家的生活,沒什么“味道”嗎?有的孩子每到寫作文就向爸爸、媽媽提出帶他們出去玩的要求,否則就覺得沒東西好寫。可是,玩回來后,坐在桌前,冥思苦想,還是寫不出來。這是因為孩子們對自己的生活太習以為常了,他們缺乏一種對體驗的思考,生活從他們身邊流逝,他們卻沒有察覺,讓孩子將生活變成文字就較為困難了。
在引導學生將這些具體“生活素材”轉化為文字時,首先要注重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將“生活素材”包括學校里豐富的文娛體育活動、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富有思想性的社會公益活動等都調動起來。回憶要具體到自己所看到的每一個活動場面、人物的表情、人物的動作及當時的情感,回憶得越具體寫起來就越詳細、越生動。
這樣通過在生活中觀察、體驗與思考,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逐漸加深,心目中新鮮的事、生動活潑的人也漸漸多起來,所寫出的內容才會生動活潑、真實、豐滿、盈動,煥發出人性的光輝、真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