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62-02
學語文教學的基礎環節,在于不斷地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又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也就是說,學生只有在大腦中儲備了大量的語言材料,才能保證運用時隨意支取,才能擁有過硬的表達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學生語言積累究竟是一種什么狀況?
多數學生的作文內容單調、乏味,篇幅短小,語言干澀,口語較多,給人一種擠出來的感覺。可見這些同學頭腦中的語言素材積累太少,很難將自己心里想說的表達清楚。為什么學生語文積累情況會如此差呢?我認為存在以下幾個原因:
(一)語文教師不注重每篇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積累。教師教學一篇課文,只是把大量的時間耗在理解課文內容上,缺少引導學生記課文中的語言,背課文中的語言,把課文中的語言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因此一篇課文即使理解透了,但那些精彩的詞語與片斷又能有多少留在學生的頭腦中。
(二)教師沒有為學生創設運用語言的環境。小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是理解——記憶——運用,其實這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對語言文字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記憶,記憶深刻了,才能運用自如,反之運用了語言文字又能更好地促進理解與記憶。目前,學生對語言文字只是停留在理解基礎上,要達到運用還有一定距離。只有為他們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他們才能有傾吐語言積累的空間,才能真正達到“運用”的水平。
(三)教師不注重語言文字的歸類和再現。當前,有很多教師教一課丟一課,教一詞語丟一詞語,沒能引導好學生及時地去歸類與鞏固,時間一長,尚存在學生頭腦中的語言文字也就寥寥無幾了。因此,要階段性地對積累的語言進行歸類,這樣就有助于建立與舊知識的聯系,實現新的知識構建。
(四)教師不注重課外閱讀。現在一些教師只注重課堂教學的研究,而把課外這一廣闊的領域丟給學生,課外閱讀處于一種自發狀態缺乏有力的組織指導。
那如何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強化閱讀課的語言積累
1.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是與文本以及文本中的人、事、物、景、情、理等的對話、溝通、交流。閱讀中學生不僅領悟了一些寫作方法,還積累了詞匯、句式等。教師應將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方法的培養列入有計劃的、有控制的教學行為中,注意保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
2.重視課文朗讀。朗讀是一種眼、口、腦并用的思維和語言的綜合活動。對于課本中的講讀課文,學生一定要讀熟,這里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朗讀,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去讀,樂意去讀,在讀中感悟語言,記憶語言,積累語言。
3.重視課文中語言的積累。每學一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摘抄一些詞語和句子,還要背誦課文中出現的精彩段落,并盡可能地歸類、整理,使其進入語言積累鏈。如根據詞語間的關系成對成串記憶。
4.重視語言的轉換和內化。課文中出現的好詞好句,應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模仿運用。如模仿課文中的語言說一段話或寫一段話,也可以創設新的情境,運用課文中的語言說話和寫話,還可以模仿課文中的寫作方法說話寫話。
(二)開辟語言積累的課外陣地
課外閱讀是積累語言材料的重要途徑,學生積累的詞語來自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積累,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1.開設自由閱讀課。閱讀課的主要任務是閱讀老師推薦或學生自選的課外書籍,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做到,以讀助寫、以讀促寫,把課外閱讀引進課堂。為了更好地讓他們進行課外閱讀,每班每周要安排1-2節課的課外閱讀時間,讓學生愉快地、自由地博覽群書。
2.做好讀書筆記。教師要指導好學生在閱讀中做好讀書筆記,讓學生運用積累語言的方法邊讀邊記,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并可以定期將摘錄的好詞好句、名言警句、精彩片斷等進行交流、展評、培養學生良好的積累語言的習慣。
(三)開展活動,充實學生生活
1.開展與積累有關的競賽活動。如朗讀比賽、背誦比賽、讀寫知識競賽等,讓學生不斷擴大視野,積累知識。組織一些學生喜歡地故事會,小品表演等活動,在充實學生生活的同時不斷激發學生積累興趣,提高語文積累的效益。
2.開展有益的課外活動。積極開展有益、有趣的課外閱讀,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增長見識,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庫。
從積累到運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只有在增加學生語言積累的同時做到生活實踐與語言實踐相結合,思維和語言結合,讀與寫結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