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筆名,我國古人稱為“別號”,而稱為筆名大約始于清末。“五四”以來,諸如巴金、老舍、曹禺、冰心、丁玲、蕭紅、蕭軍,遐邇聞名,用的都是筆名,其原名早已鮮為人知。筆名有時代的痕跡,隱蔽的作用。寓意千差萬別,豐富多彩,內含個性、傾向、學養、情趣、掌故。
巴人這個筆名,出自成語“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對舉,比喻通俗的文藝作品。魯迅先生1921年12月,在孫伏園編的北平《晨報副刊》上,發表小說《阿Q正傳》時首用。另一位巴人,原名王運鏜,又名王任叔,首見《序王譯〈不準敵人通過〉》,刊1938年2月上海《文匯報·世紀風》,署名巴人。后來他著文學史論、雜文隨筆,一直沿用,為眾多讀者熟知。黑龍江省作協老作家巴波,原名曾祥祺,生于四川巴縣,也可稱巴人。筆名還有下里巴,其本意無疑是下里巴人。
稱哈爾濱為文學故鄉的山丁(梁山丁),遼寧省作協作家。他刊在劉莉(白朗)編的《國際協報·文藝》上的短篇小說《山溝》、《北極圈》,就署山丁。我曾以為這筆名之意,是酸澀的山果山丁子。后來又琢磨,也很簡單,不就是山野人嘛!這樣解讀,也合乎作家的鄉土文學的主旨。1988年仲夏,他和我在北京一同去看望白朗,她一張口就笑著叫他梁倩,而我并不感奇異。因山丁姓梁,原名梁夢庚,梁倩是他早期又一筆名。作家秋螢, 原名王之平,是位資深報刊編輯。他告訴我,秋螢源于《聊齋·自序》,三十年代在《盛京日報》、《文選》上署用。1948年在《哈爾濱日報》任編輯,和戚貴元同住報社宿舍一室。他用從前的筆名黃玄,在《文化報》上發表《丑角雜談》一文,有人竟誤認為蕭軍化名所作,被張冠李戴多年(199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野百合花》一書,仍將此文列為蕭軍作品)。由此深感,筆名須認真考證,切勿馬馬虎虎。松水文壇長者陳隄,原名劉國興,黑大中文教授。1931年十六歲,在哈爾濱讀書時就發表短篇小說《憶》。在黑土地上筆耕多年,“閃亮”登場的筆名二十多個,如殊瑩、巴力、姜醒民、曼娣、衣尼、劉慰、柳三癡等。他曾向我們講述陳隄的由來:那是青年時代,與戀人陳女士,在堤岸邊痛別分手,為紀念這段塵情,遂改名陳隄。這既是筆名,也代替了原名,首見短篇小說《窗外的春天》,刊1935年《北特師刊》。此后多年,以此名在東北三省市報刊上發表作品,以及在哈爾濱文學院印行著作《未名集》。陳隄,也成為他的符號,一直沿用到今天。黑龍江省作協女作家《北方文學》資深編輯田琳,祖籍湖南,生于龍江湯原縣。筆名但娣、曉希、羅荔、國湘等,以但娣1942年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安荻和馬華》知名。中篇《安荻和馬華》,暗中揭示日偽抓勞工迫害中國人,是精品之作。可是它卻在歷史的滄桑中失傳,而文界同仁也多不知田琳就是但娣。1986年梁山丁把此集《安荻和馬華》等五篇,編進淪陷期作品選《長夜螢火》中出版,1990年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卷1),又把中篇《安荻和馬華》選入問世,均署名但娣,以傳存于讀者間。
文壇有“三秋”,即作者筆名后一個字皆署“秋”。他們互動互存,也構成文苑一道風景線。達秋,本名唐景陽,黑龍江安達縣人。1933年十九歲起,在《哈爾濱五日畫報》、《國際協報》等副刊上,以詩為主發表《夜》、《呼聲》、《命運》,一直到1936年發表《老在春光里》,共達五十多篇,多署名達秋。1936年夏末攜夫人周一玉蘭(石谷),流亡上海。易筆名林玨,諧音為麟角,在《中流》雜志上發表作品,出版小說集《山村》。抗戰勝利后歸鄉,1945年冬創刊《哈爾濱日報》,首任社長。征秋,本名陳治宇,后改名陳鋒,遼寧開源人,曾任教哈爾濱師大。1936年在《哈爾濱五日畫報》,發表詩歌《復蘇》、《八月里的秋風》、《黎明》等,皆署征秋。夫人沈玉賢是蕭紅在哈爾濱女中的同窗好友,“口琴社事件”中被日偽逮捕。后來曾任哈爾濱市兆麟小學校副校長。筆名契芝,見1934年《北大新報畫刊》小說《女人的命運》。曼秋,即黃曼秋,遼寧遼陽人,是一位被東北文壇忘卻多年的作者。曾在長春做過《電影畫報》、《麒麟》雜志編輯。其長篇小說《尋芳草》,是一本含有進步性的通俗作品,先由《朋友》雜志連載,并印單行本,后在湖北長江出版社再版,可惜我未得見。
作者有雷同的筆名,正像有人同姓同名一樣。蘇菲這個筆名,給人優雅的感覺,光東北就三位男作者署用。我最先知道的蘇菲,原名孫立人,1912年5月出生,遼寧遼陽人。三十年代他發表作品和編輯《淑女之友》雜志,皆署蘇菲,便牢牢地記住他了,我稱他為老蘇菲。另一蘇菲是文友張浪,1929年出生,吉林白城人。原黑龍江省作協秘書長、《北方文學》副主編。他樸實、粗獷,在報刊上發表小說、戲劇,也署名蘇菲,我曾誤認作者是位女作家。前些年讓我困擾的是遼寧還有一位蘇菲,他好像是陌生來客。查閱《作者筆名錄》,翻檢東北三省文學報刊,均不見他的蹤影。但我沒有停止對他的考證。后來,終于從民間賢達人士往來的資料中發現他,得以破解:他并不是老蘇菲,而是另外一位對文學深懷情愫的老業余作者。我沉思中,蘇菲這個筆名真美,無怪乎三位作者雷同署用,這都是對美的一種選擇和追求吧!
作者簡介:劉樹聲,1927年生于哈爾濱。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學習寫文學評論。曾任哈爾濱市文聯秘書長,《哈爾濱文藝》主編,市作協副主席。參與編輯《東北文學研究史料》等期刊,著有評論和史料《松濱管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