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學科,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它反映了人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邏輯推理,以及對完美境界的追求。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
1.新授課模式
新授課模式是教學過程中最常見最普遍的模式,教師通過教材及教育部頒布的教學大綱要求授予學生應了解與應掌握的概念和知識點,完成授予知識的任務。
教師按照大綱要求要把知識點毫無遺漏地授予學生,模式嚴謹而綱常。
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數學模型,應用拓展,交流收獲,布置作業五個環節重點突出一個“新”字。
2.問題解決模式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解決能力就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數學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一種重要的數學素質。
教師通過教學實踐研究,尋找“問題解決”能力培養與課程教材知識體系學習之間的互補與平衡,形成穩定簡明的教學理論框架及操作性較強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數學意識、邏輯推理、信息交流、思維品質等數學素質的提高,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發展個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3.練習解答模式
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上的習題及相應的練習冊習題幫助鞏固知識點和舉一反三的能力,確保每個知識點的掌握與應用,達到數學知識的完善。通過練習,當堂消化所學的新知識,使知識轉化為能力,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使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練習的設計要圍繞重點,先求同,后求異,先基本,后綜合。另外,練習需要一定的數量,精講多練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4.復習模式
在每個模塊講完之時,都會有一個匯總知識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對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對掌握情況不好的部分進行針對性的復習,并有針對性地練習,確保考試順利通過。
教師可以通過強化結構體系,突破知識重點,解決知識疑點,聯系教材內容,搞清典型例題,精選題目練習,達到立體復習效果。
二、小學數學課堂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應針對不同的學生
每個學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環境不同、遺傳原因、基礎掌握等因素,因此他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從而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分化出不同的層次。“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所以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應該有相應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不同層次的發展,為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涯助一臂之力。
1.針對尖子生
尖子生基礎掌握好,接受知識快,教師應注重對知識點的應用與思維拔高方面,布置中等偏難的試題。
2.針對中等生
中等生基礎良好,接受知識與應用知識的能力欠佳,應該配以中等試題,側重知識點的熟練掌握與應用嫻熟的能力培養。
3.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
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應該側重對知識點連貫性的指導與應用。
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會對學生的成長給予幫助,取長補短,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知識效益。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1.計算機應用屏幕展示
隨著網絡的應用日益增多,應用計算機教學,會拉近時代的距離,減少板書浪費的時間,增強教學的樂趣與學生集中注意聽講的效果,可謂雙贏。
利用PowerPoint幻燈片制作教學課件,把每個知識點列在頁面中,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利用相應的制圖軟件,可培養學生對二維三維等圖像的理解能力,便于授課。
2.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一些學生“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弱等,而數學學科又是邏輯性、縝密性要求極高的理性學科,因此在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如在數的運算中加強數感的培養,結合具體的問題選擇恰當的算法,會增強對運算實際意義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數感。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和計算,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切實了解了計算的意義,培養了數感。
又如教師在教授立體幾何,圓錐曲線等問題時,不妨分小組讓學生自己動手,既促進學生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培養思維能力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智力與思維的發散必不可少。教師應該以教學大綱為綱,以開發學生智力、發散學生思維為重點,收集或編寫相應的試題,達到發散學生思維的目的。例如,假設推測法,集體發散思維法,材料發散,因果發散等。
教師給學生相應的思維鍛煉,既培養了思維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和多感官性,又培養了立體思維、平面思維、逆向思維等思維方式。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有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好的課堂教學模式會使學生取得好的成績,對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上是我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幾點看法,請同行給予批評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