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影萍
“你方唱罷我登場”,用這句話來形容保健食品市場再合適不過了。在廣告宣傳攻勢下,一個又一個的保健食品撲向消費者的眼簾,然而又一個一個離消費者而去。那么,如今保健食品市場誰將又粉墨登場扮演重頭角色?細心的消費者只要留心一下可以發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人類21世紀最佳保健品”的螺旋藻,正在登臺亮相,引起消費者的極大興趣。
螺旋藻頭上光環多
確實,螺旋藻頭上頂著很多美麗的光環: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薦為“21世紀最理想的食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為“明天最理想最完美的食品”;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為“人類21世紀最佳保健品”;被聯合國世界糧食會議公認為“超級營養食品”;被聯合國世界糧食協會稱譽為“21世紀最理想的營養源”;被國際微生物蛋白質會議認定為“未來的超級營養食品”;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確認為“最佳蛋白質來源之一”;被日本健康食品協會指定為“優質保健食品”,等等。
據有關專家介紹,螺旋藻是一種水生藍藻,含有極其豐富而均衡的人體所必需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藻藍素、葉綠素、天然礦物質等,對于防老抗衰、增強機體免疫力都有顯著作用。螺旋藻還含有大量β-胡蘿卜素,可預防癌癥、保護人體的黏膜組織;所含的γ-亞油酸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可明顯降低總膽固醇。因此,螺旋藻在抗疲勞、提高免疫力、調節血脂和抑制腫瘤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對癌癥、艾滋病、糖尿病、肝炎、胃及十二指腸炎、貧血癥等疾病都有預防和輔助治療的作用。近年來螺旋藻又被應用于抗輻射、美容、減肥等新領域中。
正是因為螺旋藻的功效被聯合國有關組織和有關專家所肯定,因此它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看好。與此同時,許多螺旋藻廣告片面吹噓其保健作用,使人誤以為吃了螺旋藻能夠長生不老。
螺旋藻市場該“保健”
那么,螺旋藻真的能有病治病、無病防病嗎?誠然,螺旋藻含有全面的營養成分,是補充營養素的最佳食品。但是,螺旋藻的食療作用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從不同側面、不同方面對整個機體進行調節。很明顯,螺旋藻對預防疾病有一定的作用,對特定人群的疾病治療也有輔助作用,但決不像有的廣告所吹噓的那樣,能夠包治百病。而且,由于螺旋藻生長的條件因素,天然螺旋藻產量極有限,所以市場上出售的螺旋藻產品很多是人工養殖的螺旋藻,能否達到相應的功效,還得深入研究。
另外,螺旋藻屬于高碘類保健食品,對于大多數不缺碘的消費者來說,如果盲目長期大量食用螺旋藻保健品,會造成碘攝入過量,尤其是患有甲狀腺功能紊亂者更應該謹慎食用。脾胃虛寒及習慣性腹瀉者也應避免食用螺旋藻。
業內人士坦言,隨著亞健康人群的增多,螺旋藻市場還會繼續紅火。然而,作為保健食品的螺旋藻,其市場本身該“保健”。
目前我國的螺旋藻保健食品市場充斥著大量生產不規范、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市場上的螺旋藻保健食品數量曾一度達到3000多種,但迄今僅有100多種通過了相關部門的注冊審批,在這些注冊產品中還有一部分沒有上市。
業內人士透露,不但市場不規范,螺旋藻的養殖加工也不夠規范。與眾多保健食品一樣,螺旋藻生產企業同樣存在生產規模小、廠房簡陋、設備落后、質量低下的問題。
螺旋藻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它喜溫喜堿,生長的適宜溫度是30℃~40℃,因此只能在室內培植,且必須將溫差控制在10℃以內,否則,其營養成分就無法達標。此外,螺旋藻非常容易受生長環境的影響。如果環境受到了污染,螺旋藻便會從中吸收重金屬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從而造成產品中的重金屬和細菌超標。而很多企業根本不具備上述條件,因此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據了解,目前我國除了新疆、西藏外,其他省市自治區幾乎都有螺旋藻生產基地,其中很多企業仍處于手工作坊式或半手工、半機械生產狀態,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能作為飼料添加劑,根本達不到保健食品的質量要求。
面對魚龍混雜的市場現狀,業內人士認為,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對螺旋藻市場的監管力度;螺旋藻生產企業應不斷提高“自身免疫力”,做到取信于民;消費者應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除了選用優質的螺旋藻產品外,還應掌握科學服用螺旋藻的知識。
新聞回放:
2012年2月29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下發《關于加強以螺旋藻為原料的保健食品監督檢查的通知》中指出,SFDA對以螺旋藻為原料的保健食品展開了鉛、砷、汞三項指標的監測,結果顯示,部分產品檢出鉛、砷超標,并附以綠A 、湯臣倍健、清華紫光(金奧力)、程海湖、康愛斯、施瑞安、澳奈斯、綠色經典、鴻洋神、美澳健、圣奧利安、康特利斯、高植等不合格產品名單。
隨后,在3月30日,SFDA又在官方網站公布了以螺旋藻為原料的13家保健食品重金屬專項監督檢查結果,顯示僅有1家產品的重金屬含量不符合國家限量標準。
為何出現這兩種大相徑庭的結果?相關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為目前對于藻類保健食品的鉛含量有兩種不同的檢測標準,分別為鉛含量限量0.5毫克/千克和2.0毫克/千克。針對螺旋藻片劑鉛含量標準究竟應該按照哪種限量標準的問題,SFDA保健食品與化妝品監管司副司長張晉京表示,對于“片劑”,目前尚無明確的鉛含量檢測標準,“這屬于學術探討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