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
愛國者創始人馮軍正面臨信譽危機。1月5日,剛離職的愛國者原CEO曲敬東連發數條微博,炮轟馮軍沒有道德底線和契約精神,企業個個虧損還去國外騙錢。馮軍回應稱這是雙方約定的“小試驗”。似乎為印證曲敬東的言論,一個月后,某雜志以《“影帝”馮軍的假面》為題,暗指馮軍只是披著愛國者的外衣。對此,馮軍稱雖然他經常出錯,但報道中有很多嚴重失實,為了“愛國者”這個品牌,他什么都可以付出!希望中國人不再互相拆臺,一起到全世界共贏!
曲敬東的指責是否確實,媒體的報道是否失實,在更多的內幕沒有披露前,我們不難以判斷,但從互聯網高管們沸沸揚揚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發現,在科技大潮中發展起來的創業企業,普遍存在著各種問題,一些創業者已經失去了當年的精神。
想當年,IT界有無數創業者為實現夢想而每日奔波,那時,他們注重的是腳踏實地,靠吃苦耐勞攢客戶,靠“實在”取信他人,靠科技創新摸索開路。但當小攤位發展成大商場,小網站變成大集團,小技術員變成大佬后,一些人開始專注于花樣百出的概念炒作,樂于“空手套白狼”的游戲。腳離實地跳向高空后,跳得越高,摔得自然越狠。
現在回想當年的創業生涯,很多成功者會說,那是他們人生中最好的機遇。所謂機遇,也可以說是運氣,或者說是一種偶然。在當年的中關村,這種偶然性造就了眾多創業者,但是,許多創業者將這種成功全部歸結于自我的優秀,并陷入其中無法走出,在企業急速發展壯大后,仍然不改變既有的模式,也不信任職業經理人,沒有真正的長期戰略。這是中國創業企業生存期很短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重要的是,在一朝鑄就輝煌后,一些創業者開始輸不起。在創業最初,他們喊得最響的是,我們輸得起,因為我們本就一無所有。但現在,他們有的畏懼于新路的未知,畏縮不前,空失第二次發展機遇;有的狠狠下注,面臨賭輸時,卻以破壞規則的方式避免損失;還有更多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打擊對手。每個人都想贏,但若僅僅為了賭注,卻把探索的熱情、社會的責任、行業的發展等給丟棄,最終的結果還是輸。
不能腳踏實地一定會無以為繼,一時機遇無法決定未來,不能輸得起就不可能有大贏。看不透這些,即使創出再輝煌的經歷,最終還會倒在發展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