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桔華



科技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其力量和速度在當今尤為迅猛??萍家惨殉蔀榻洕鐣l展強有力的支撐,在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這源于創新的驅動。
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當前,全球正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各領域的科技創新層出不窮,新的市場、新的需求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形成。眼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大幅增加科研投入,把爭奪科學技術制高點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
科技創新的競爭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一個重要特點和趨勢。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必須緊緊把握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加快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支撐和引領未來發展。
多年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中關村創新論壇暨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國際論壇”一直弘揚和傳承著創新的時代精神。今年的“中關村創新論壇暨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國際論壇”圍繞“科技引領轉型,創新驅動發展”的主題,與來自政界、企業界、學術界的近800嘉賓一起交流共享,看當下,展未來。
從出席嘉賓的強大陣容來看,本次論壇受到國家、北京市、中關村、海淀區的高度重視,得到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中關村第一任主任、北京市原副市長胡昭廣,中共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傅華,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局局長李伯溪,中共海淀區委書記隋振江,海淀區政協主席彭興業,北京市貿促會副會長、北京科博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儲祥銀,中共海淀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蘆育珠,中共海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名杰,中共海淀區委常委陳惠豐,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陳乃醒,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慶振,中關村第一村民、北京民協原會長紀世瀛等。
本次論壇規模盛大,主題演講者包括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理事長張景安,海淀區副區長、海淀園管委會主任孟景偉,瑞典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贊兼副館長齊亞博,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汝芳,中關村發展集團副總經理張興勝,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玉華,無錫國家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嵇克儉,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鄭雨林,天津泰達科技發展集團總工程師馬萱,獨立電力生產商協會(IPPF)秘書長萊金,北京科興控股董事長兼CEO尹衛東,中關村軟件園太湖分園董事長白廷全,慧聰集團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北京恒業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燕生,哈佛大學博士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士、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終身教授張宏霖,鳳凰城集團常務副總裁、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東,世界風能協會秘書長斯凡特·格森格,北京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秦升益等近20家企業、機構的總裁、資深高管和專家學者。圍繞科技創新,他們暢所欲言,獨到的見解,精辟的分析,讓人醍醐灌頂。
本次論壇的另一大亮點是唱響科技與文化融合的主旋律,不僅演講嘉賓有精彩的內容論述,而且在論壇的形式上也是別出心裁,由海淀文聯張書范、楊永安、郭文松、趙保民、周持、劉振英、黃德昌、李道五、田添、蘇海河、吳占春、荊匡胤、臧向軍、駱建宏、馬愛華、張強、朱海軍、操紅、魏東、孟希泉等20位著名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以抽獎的形式走進論壇現場,真正體現了科技與文化的有機結合。
科技創新是時代命題
本次“中關村創新論壇暨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國際論壇”的召開,不僅是探索以中關村科技園區為代表的全國高新區的發展,其實也是探討中國依靠科技創新進行轉型發展,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重大命題。
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在致辭中談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推動科學發展觀的必由之路。以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代表的中國高新區在這方面日益發揮著作用。他們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已經形成全國性、區域性創新體系。中關村以創新資源平臺為立足點,形成了政、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發展模式,率先實現了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
“科技引領轉型,創新驅動發展,其主力軍就是全國的高新科技園區和園區的企業。國家高新區在規模和速度上快速發展的同時,經濟發展也確保了生產質量,實現了高效集約式的發展?!卑⒉粊硖帷ぐ⒉欢紵嵛魈釓娬{,“國家高新區從建設初期就特別重視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對其所在城市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已經成為支撐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主力軍,引領著區域產業發展的方向?!?/p>
中共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傅華也認為,“中關村創新論壇暨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國際論壇”是本屆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的重大活動,對于推動區域創新合作,提升中關村的影響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前,交叉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科技創新的新趨勢,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標志的新興產業迅猛發展,全球產業結構進入了新一輪大調整周期?!包h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最關鍵的是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备等A談到,“北京市明確提出了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重點就是要實現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的雙輪驅動,不斷增加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力和可持續性?!?/p>
海淀區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聚集了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優秀人才,形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結構最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隋振江介紹說,“當前,海淀區正在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重大戰略部署,緊緊抓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和中關村人才特區的重大機遇,舉全區之力加快建設環境優美、和諧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區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努力在全市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新格局。”
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海淀全區上下加快推進落實“1+6”等中關村自主創新先行先試、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科技金融創新等各項政策措施,加快產業空間布局的優化,積極推動中關村科學城和北部研發服務及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的發展,細化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重大項目落地,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對專、精、特、新的中小微企業進行重點培育與支持,加快服務體系建設、品牌建設和國際化進程,努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新形勢下中關村如何創新
創新對任何國家來講,都是極為重要的。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有著“中國硅谷”美譽的中關村,每天都在上演各種創新奇跡。面對新的趨勢,中關村肩負著新的使命。要獲得進一步的新發展,中關村應該有新的探索。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就中關村的發展,談了兩個問題。他認為中關村提出在2020年要建成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應該在集群化、集約化發展方面有新的探索;要在推進總部和制造基地協作方面,要有新探索;在推進產城融合方面要有新探索。
面臨新的發展形勢和發展目標,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汝芳博士認為,從園區的發展來講,首先要構筑優勢,集聚要素;其次要營造環境,一定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再次要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包括搭建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建立新型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支持產業技術聯盟發展,圍繞重大需求和示范應用,組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搭建科技服務平臺,促進科技服務業的發展;搭建創業孵化服務體系,構建技術交易市場,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做強專業服務機構;搭建金融服務平臺,完善企業的信用體系,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集聚股權投資機構;打造特色產業基地,優化產業布局,建設產業基地和專業園。
中關村的發展是技術與資本雙輪驅動的結果,科技與金融的深度合作,使中關村的發展更為迅速。中關村發展集團副總經理張興勝認為,科技與金融應當創新聯動。每一次科技革命,實際上都是技術、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進行創新性組合的結果,都源于科技革新,成于金融創新。
“技術與金融創新同步推動,才能夠加快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才能夠真正建設一個創新高地和形成一片創新熱土?!?/p>
中關村要建成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作為中關村的核心區,海淀區正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推進創新要素融合轉化。海淀區副區長、海淀園管委會主任孟景偉介紹了海淀區近年來取得的成績。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海淀占了全國的將近三分之一,海淀區內的企業入選2011年度國家新產品計劃和火炬計劃數量超過北京市半數以上。
在新的歷史階段,海淀區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孟景偉概括為三個困難:第一個困難就是科技成果轉化依舊困難;第二個困難就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第三個困難是中小微企業成長困難。
海淀作為全球科教資源密集的區域之一,擁有大量的知識和技術資源,區域內已經形成了投資加孵化,開放創業服務平臺,知識產權運營等新型科技服務模式,涌現出清華科技園、聯想之星、創新工廠等新型科技服務機構?!拔磥?,海淀要通過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推動人才、資本、技術等多種創新要素的融合,實現創新資源優勢轉化。”孟景偉強調,“主要是大力推進協同創新,強化科技成果的轉化服務;大力開展科技金融創新;建立基于全產業鏈條的專業化科技服務機制。”
中國高新區的創新長跑
中國高新區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里,走過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自主創新發展之路,現在已成為很多發展中國家爭相效仿的范本。經驗有了,但仍缺文化。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理事長張景安對此深有見地:“自主創新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寂寞的長跑。自主創新只有更加開放才能實現,因此,建設一個持續的創新和開放的文化環境,是當務之急?!?/p>
如何才能弘揚創新的文化?張景安談了幾點認識:第一,要增強原創意識;第二,要樹立崇尚創新、容忍失敗的文化氛圍;第三,市場需求是創新的源泉;第四,創新需要激情;第五,要增強危機意識,鼓勵開放意識?!爱斎蛔铌P鍵的是人才”。
中關村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其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基地的世界定位,無疑賦予了中關村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2011年,中關村企業實現總收入近2萬億元。提到中關村,我們不得不提翠湖科技園。憑借獨特的區位、資源、環境優勢,中關村翠湖科技園吸引了華為、中國電信、用友等一大批行業領軍企業入駐。截至2011年底,總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共有51家,其中超過百億元的企業有1家,超過十億元的企業有7家。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翠湖科技園是如何取得這些成績的?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玉華提到了翠湖科技園的高端產業加速器。
趙玉華總結了三個方面的經驗:第一是高端產業內生聚集效應;第二是重大項目拉動產業升級;第三是科學規劃保證有序進展。
翠湖科技園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核心,也正處于從科技園區向智慧園區轉型的發展歷史新階段。未來,它將主要通過一個平臺,兩個中心,六個系統來建設智慧翠湖。一個平臺是以云計算為平臺的管理架構,兩個中心是智能管理和服務中心,六個系統是三維展示系統、信息定位系統、日常管理系統、智能辦公系統、數字社區系統和一卡通系統。
我們期望未來的中關村翠湖科技園能成為北京市乃至于全國創新思想最活躍、創新體制最完善、創新成果最顯著、創新環境最優美的地區,成為帶動海淀區中關村科技園區乃至于北京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為全國高新技術園區的發展起到創新示范作用。
翠湖科技園取得的成績源于模式創新,這種模式可能是其他園區無法復制的。正是由于全國各大園區的不同發展模式,才形成了中國高新區百花競放的大好局面。無錫國家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嵇克儉關于新時期高新區創新轉型發展路徑的思考,也頗為深刻。他深刻感受到高新區的發展正面臨著新路徑選擇的戰略轉折。
一是高新區逐漸面臨發展規模高,也就是發展基數大,資源約束緊,優惠政策少或者無的這樣一種新的階段特征;二是基于國家推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時代要求,高新區的發展理念、發展定位、發展導向都要提升到新的高度。“發展觀念和思維理念的落后,將導致戰略決策的失敗?!?;三是區域競爭高級別化的趨勢。高新區邁上較高的平臺,也意味著競爭格局的深化,新的競爭對象是全國乃至國際一流的知名先進園區。
應對危機和挑戰,唯一的方法是變革和創新。
無錫高新區將主要實現四大轉變:一是致力于從工廠林立向公司林立轉變,尤其是向科技型的、創新、創業的公司轉變;二是推動跨國企業的本土化,跨國企業過去都是以制造業為主,現在要把他的研發中心和區域性銷售總部結合起來;三是致力于從科技創新向科技創業的轉變;四是致力于從制造人群向智造人群轉變。
繼深圳特區、浦東新區之后,天津濱海新區也正以一種加速度迅速崛起,成為服務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天津泰達科技發展集團總工程師馬萱談到了科技企業產業轉移平臺。這是濱海新區科技服務創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云計算、軟件和服務外包、重型裝備五大產業。
截止到2011年12月底,濱海新區共聚集了1萬余家科技型企業,分布于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食品飲料、新能源、新材料等九大支柱產業,實現6000億總收入,構筑了中國新經濟平臺。
高新區發展,一般有四類開發形式:第一類是政府的開發公司,第二類是大的企業集團,第三類是政府和企業合作,第四類是純市場化的企業進行開發?,F在,科技地產開發模式也被越來越多的高新區所采用。中關村軟件園太湖分園董事長白廷全分享了科技地產開發模式的優勢。
白廷全認為,把科技地產做成一個產業,就能更好的降低創新、創業的成本,更好的給市民提供具有科技內涵的住宅品?!翱萍嫉禺a有利于國家的民族振興,有利于中關村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敝嘘P村軟件園太湖分園建成后,將形成以大型的物聯網軟件為龍頭的核心產業集群,為中小企業的創新和融資提供平臺,共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要加快高新區的建設和發展,就一定要注重提升建筑能效的管理,北京恒業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這方面有獨特的研究,其董事長劉燕生提出的建筑能效運營,并不是傳統的工程部運營管理模式,這種新的機電設備運營方案真正達到節能的目的。為推動建筑能效運營管理創新,他們還成立了建筑能效運營管理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盡管取得階段性成績,但相較于國際一流科技園區,中國高新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自主創新,注定是一場寂寞的長跑。
中國企業勇挑創新重擔
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承擔了很重的任務。多年來,中國的民營企業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改變經營法則,調整發展戰略,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再向“中國智造”邁進,中國民營企業不僅為國民經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更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乃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表率!
在中關村翠湖科技園,用友軟件已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軟件企業。目前,在“新長城計劃”下,用友正打造云服務平臺向世界級企業邁進。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鄭雨林認為,一個企業的創新,最關鍵的有三個要素:第一,要結合市場和客戶的需求;第二,要把握產業的發展趨勢;第三,要結合公司的基礎和優勢。
到目前為止,在企業計算這個行業,全球的產業中心是兩個,一個是在北美,一個是在歐洲。北美是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一些企業計算的公司,從企業應用到數據庫、中間件這樣一個產業群。歐洲是以SAP為代表的專門面向企業計算的一個產業集群。鄭雨林預測,亞洲中國將成為下一個全球企業計算的產業中心,這是市場給予中國的機會。
從研制中國第一支甲肝疫苗,到全球領先的sars疫苗、禽流感疫苗、甲流疫苗,北京科興控股一步步走在了生物醫藥產業的最前列。其董事長兼CEO尹衛東認為,生物醫藥創新的驅動力是國家高速的經濟發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任何一個行業,如果有一個巨大的需求,它一定會對創新產生巨大的驅動力。創新真正的驅動力一定是國家和公眾的真正需求?!?/p>
正如尹衛東所說,生物醫藥是一輛整車,是一個完整的技術,單純有一個產品、單純有一個人才,很難撐起這個產業。生物技術的特點是十年才能開發一個周期,因此,在這個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全方位、全團隊、全產業鏈地思考產業布局。
北京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將沙漠里的沙子變成了黃金。其董事長兼總裁秦升益認為點金術就是創新。他發明的耐高溫沙,填補了一項國際鑄造業的空白。而仁創研究院的誕生,則標志著仁創從個人創新邁進了團隊創新階段,標志著仁創人從不自覺的隨機的創新階段,上升到自覺、自主、有計劃、有步驟的創新階段。
我們在探討企業商業模式的時候,其實還應該重視體制機制的建設,只有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都健全,企業才能穩步發展?;勐敿瘓F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對民營企業制度改革的見解,深刻獨到。他認為民營企業制度改革的本質是要實現“商者有其股”?!爸袊藙撔轮揪褪侵贫?,制度創新落實了‘商者有其股之后,就能讓笨人變聰明,讓懶人變勤勞,只要這樣的制度能發生,我們就沒有干不了的事情,我們就沒有任何事情做不到?!?/p>
250年前出現了工業革命,出現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化。哈佛大學博士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士、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終身教授張宏霖認為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企業家是創新的主體,新觀念、新想法肯定是創新之母。中國很大,中國現在制造業發展很強,中國企業家創新有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就是產業集群。
大國崛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鄧小平講過一句話,發展是硬道理。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中國企業責任重大。中國企業要獲得較快發展,需要勇于創新。
談了多年的老話題,仍須時時念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