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欣 谷彩平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中國軟實力的提升使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英語教學目前作為中國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已經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對于中國日益增長的國際間交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英語學習者們所迸發出的學習熱情令世人贊嘆。
另一方面,社會語言學認為語言學習是不能夠脫離社會存在的,一種語言必定與語言所存在的社會文化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語言是社會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也不能脫離語言存在的社會文化環境。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學習者們對于英語語言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幫助他們更恰當地理解語言所包含的語用含義。
學習一種語言首先要了解它存在和發展的文化背景。然而,教授與學習一種語言這種行為本身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也十分重要。很多學生都會問老師:我為什么要學英語?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們能夠走出國門在異國他鄉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聊聊可數,更多的學習者們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使用英語這門語言與外國人進行交流。也就是說,絕大多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使用英語的環境仍然是中國本土。在中國本土的大環境下使用英語與外國人進行交流時,他們遇到的問題不僅僅是互相溝通和理解,很多時候,他們還要面對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需求問題。即使是那些置身國外的中國人,也擔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歷史重任。
中國的英語教學既不能脫離英語這種語言存在和發展的環境——以英美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西方文化,同時,也不能脫離中國本土文化。而且中國的學習者們在英語學習中必須深深植根于中國文化。中國英語學習者們除了承載著中國與外界交流的使命,還承擔了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歷史重任。因此,中國的英語教育應當以中國文化為基礎,在適當引進西方文化的同時教授英語語言。因此,中國的英語教育必須而且只能以中國文化為基礎。任何忽視這個基礎的英語教育都是不完善的,任何不重視這個基礎的英語教學都不能滿足學習者的需求。中國人學習和使用英語應該建立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之上。
如今的英語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將英語作為一門外語進行教學,而是把英語看作一種國際通用語言。任何國家和地區的人都可以將英語拿來作為向全世界表達自己意志和觀點的工具。英語在全世界廣泛傳播使得它不僅僅服務于英美國家人們的交流,還成為一種國際性語言。據估計,講英語者中非英語母語者是以英語為母語者的三倍。Larry Smith第一次提出了EIL的說法,即英語作為國際語言。他指出,在習得國際語言時,學習者不必一定要內化母語者的文化標準,并且語言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習者能夠與他人交流思想和文化。mith認為,把英語當作國際語言學習意味著它不會改變一個人的身份、文化和意識形態。如今英語代表了多種文化,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文化傳統。以Smith的EIL理論為依據,Sandra Lee McKay 指出如果國際語言的教學目標是學習者向他人傳播他們的文化,那么EIL教材應該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非英語母語文化。他在摩洛哥的研究中發現如果語言在他們自己生活相關語境中出現比在英美國家語境中出現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McKay發現智利的教育部認為把注意里集中在他們自己的文化和國家上學生學習更有積極性。因此,教育部為公立學校設計了一些列相關的教科書,里面介紹智利各地和國家面臨的各種問題。
既然中國文化在中國英語教育中起著基礎性作用,體現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英語教育,首要任務是大力發展和傳播中國英語。讓中國人能夠用——英語,這一世界通用語言向世界傳遞中國人民的心聲,傳播中國古老燦爛的文化。
中國英語——作為英語的一種變體,可以成為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走向世界的媒體。Kachru (1982/1992:356)提出了英語的三個同心圓理論,并進一步區別了三種英語:內圈英語。所謂內圈,指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外圈英語。外圈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國家,包括印度、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斯里蘭卡等國;擴展圈英語。擴展圈則指眾多已經或正在大力普及英語教育的國家和區域,把英語作為一種外語來學習,如中國、日本、埃及、以色列等。最早提出“中國英語”概念的是葛傳規先生,他將人民公社、四個現代化等這些不屬于講英語民族的人所慣用的詞語稱作China English。李文中認為中國英語是以規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匯、句式和語篇。中國英語具備中國人固有的思維模式,承載著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中國英語是世界英語的一部分,也是促進中外平等交流不可缺少的語言組成部分。中國英語的形成和不斷發展將使世界英語更加豐富多彩。
筆者根據中國文化的內容,按照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婚喪文化、歲時節令文化以及民間文學、藝術,民間廟會等內容為基礎,設計出相關內容調查問卷,選取部分市民進行調查;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具有大學學歷的市民能夠更好的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這說明大學階段的英語教育對與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力的提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調查中發現,83%以上的人都將“中國英語”一詞看作是貶義詞,他們認為“中國英語”是那些不標準的、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蹩腳的英語表達方式;被調查者中77%的人認為,英語知識的不足和英語水平的有限是影響他們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內容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盡管他們對自己的中國文化十分熟悉,但是英語單詞量不足和語法知識的缺乏使他們難于清楚的表達身邊的事物;然而,在后續的訪談中,有64%的被調查者承認,很多表達方式他們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他們沒有見過這種說法,也就是說,事實上并非英語詞匯、語法等這些英語知識限制了他們的表達,而是,他們并不了解這些具有典型中國文化特色的事物是如何用“中國英語”來表達的,換句話說,是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輸入缺失或不足也是目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障礙之一。
首先,大力發展和規范“中國英語”。將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成英語,并設立相關部門規范中國英語的使用和傳播。“中國英語”的規范化將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堅實的基礎。比如京劇是中國的國粹,然而,如果京劇劇本以及相關內容的英文翻譯不夠系統,勢必影響其在全世界的傳播。其次,在英語教育中引入中國文化的內容,甚至可以適當加如地方文化內容。比如在英語教學中加入中國的傳統節日、民間風俗等內容,讓學生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這些內容。
隨著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已經認識到任何外來語言文化的學習都離不開母語文化這個基礎,脫離了母語文化,外語學習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目前對英美國家文化的偏重是語言文化教學中存在比較普遍的問題。無論英語課堂教學,還是學校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都應當充分重視學習者的本土文化——中國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把英語學好,才能塑造更多的、能夠走向世界的人才。
注:本文為2011年度石家莊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WJ110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潔欣,石家莊學院講師,碩士;谷彩平,石家莊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