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川西北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區,這里是全國羌族聚居區與第二大藏區,主要有藏、羌、回、漢等14個民族,據不完全統計全州共有民間舞蹈種類100余種。為弘揚民族文化,1996年,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與四川省音樂舞蹈研究所開始籌備聯合舉辦音樂舞蹈教育專業,1997年開始招生。呂波、柳萬麟、楊莉等舞蹈藝術家們是第一批專職舞蹈教師,為音樂舞蹈系舞蹈學科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編寫特色教材,規范教學。學校地處藏羌民族地區,注重發揮資源優勢,編寫特色教材。為彰顯少數民族表演特色,學校瞄準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和民族歌舞表演專業,將音樂舞蹈特色專業列為重點發展學科。專業辦學十多年以來,學校一方面抓硬件設施建設,一方面突出藏羌民族舞蹈特色教學。經過十多年的教材研究與課堂教學實踐,音樂舞蹈系在教材編寫民族特色性上有了突破,在課堂規范教學方面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提高了教學質量。通過舞蹈教師們田野作業,整理、加工之后,編寫的民間舞教材教材《羌族民間舞蹈》和《藏族民間舞蹈》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廣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2006年《羌族民間舞蹈》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藏族民間舞蹈》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
以教學為中心搞好科研,指導教學。近年來,音樂舞蹈系承擔舞蹈類省級課題有《四川民間舞蹈》《高校音樂舞蹈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四川彝族舞蹈》三項,發表論文40余篇,核心期刊10余篇。陳興龍教授出版專著《羌族莎朗文化研究》,秀花副教授的論文《論羌族民間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會功能》被人大資料全文轉載。在編校本教材《羌族民間舞蹈教程》《藏羌鍋莊教程》和《四川彝族舞蹈》三部。以上科研工作都圍繞四川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展開研究,尤其是阿壩州藏羌舞蹈的研究,充分體現音樂舞蹈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建設的特色性與區域性。
通過藝術作品創作與藝術實踐檢驗教學。音樂舞蹈系通過大量的舞蹈藝術作品創作與藝術實踐活動,來檢驗教學效果。學校地處民族地區,在民族舞蹈教學和研究方面具有其他高校不可比擬的地域條件和民族資源,為師生下鄉采風、收集素材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師生利用課余時間深入民間,感受民間藝術的博大精深,根據當地的一些民間素材創編舞蹈作品,在各級各類比賽及文藝匯演中頻頻獲獎。先后創作有《羌山神鼓》《羌家樂》《云朵上的那嘖嘖》《羌人谷》《羌靈》《羌鼓》《星火》等舞蹈作品,分別在四川省大學生藝術節、四川省少數民族藝術節、四川省少數民族運動會表演項目、全國大學生藝術節、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表演項目等比賽中屢獲佳績。
建立藝術團,拓展教學。“熊貓”藝術團是音樂舞蹈系校內藝術實踐基地。該藝術團的成立,作為“教師創作的平臺、學生鍛煉的舞臺、學校展示的窗口”是為了拓展學校藝術教學工作,全面提升學校師生藝術表演素質和文化藝術素養,搭建一個更高的藝術表演平臺,旨在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內涵,全面展示以藏羌為主的民族特色文化。藝術團師生還多次應邀參加國內、省內的各種大型演出活動,擔任各項藝術活動的舞蹈編導和舞蹈演員等。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舞蹈系舞蹈課程現開設有舞蹈理論、舞蹈基本功訓練、民族民間舞蹈、舞蹈創作四大類。其中舞蹈理論包括舞蹈藝術概論、舞蹈藝術作品賞析、舞蹈教學法、民族文化等課程;舞蹈基本功訓練包括素質、芭蕾、中國古典舞、身韻等課程;民族民間舞蹈包括漢族、藏族、羌族、彝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朝鮮族等八個民族的民間舞蹈;舞蹈創作包括舞蹈編導、舞蹈劇目等課程。課程設置門類豐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又以藏族舞蹈和羌族舞蹈作為核心部分,是特色性、區域性優勢科目,是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重點。
在《羌族民間舞蹈》的實踐教學中,舞蹈教師們除了教授大家喜聞樂見的“莎朗”之外,還通過田野作業,收集整理了羌族民間舞蹈的其他形式用于教學,廣受學生喜愛。“布茲拉”是羌族“釋比”傳經做法時跳的一種祭祀性舞蹈。通過舞蹈教師的加工和美化,進入課堂后形成了朝氣蓬勃的羊皮鼓舞。當然在進行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盡量保留原生態民間舞蹈自然風格,減少加工的痕跡,保持“地道”的民間舞蹈風格特征,做到“韻味猶在”。在《藏族民間舞蹈》的教學中,除了教授其他藝術院校普遍涉及的踢踏、弦子、鍋莊外,舞蹈教師們還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特有的“四土鍋莊”、“馬奈鍋莊”等引進課堂,既豐富了民間舞蹈課堂教學內容,又體現了地域特色,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民族地區高校舞蹈專業開設田野作業課程有地域優勢。教師和學生為了尋找藝術創作的“原型”,學校制度化的組織學生每一學年深入到邊遠的羌寨或藏寨一次,拍攝舞蹈素材,將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遺產當中的優秀“元素”帶回舞蹈課堂,形成其他學校沒有的獨具地方特色的舞蹈教學內容。
在培養學生舞蹈創造力方面,民族地區高校應該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走進當地民間、走入藏羌村寨,用“心”去感悟民間舞蹈的生命。我們的藝術創作也好,挖掘民間素材編寫教材也好,都是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創造是在繼承和傳承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發展進行藝術化加工的過程。這樣的藝術化勞動離不開原始民間舞蹈這塊厚土。老師和學生都應該深挖這塊厚土,編出來的舞蹈教材才不會“走樣”,跳出來的民間舞蹈韻味才“地道”,創作出來的舞蹈作品才有“生活”。
民族地區高校的舞蹈教學更應該根據自己發展的方向,“走出去、請進來”有目的的走向民間,深入基層,挖掘我們民間舞蹈的精髓,指導我們的舞蹈教學。“走出去”,就是讓我們的專職舞蹈教師定期的深入民間,到民間舞蹈最廣泛的土壤中去。“請進來”,就是把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請進校園,或聘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遺產研究專家、學者到學校,和師生進行文化交流。俗話講“背靠大樹好乘涼”,我們應該找到這棵“大樹”,通過各種方式“培育這棵大樹”,讓它長得更加“枝繁葉茂”。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陳興龍教授在羌族文化的傳承人——“釋比”的研究中,就采用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關于“釋比”文化的素材,經過整理,編寫了《羌族釋比文化研究》,為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為學校“布茲拉”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在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育只有不斷探索,發揮自身的優勢,大力發展舞蹈特色教育,才能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開沛.民族地區高校舞蹈類專業辦學的價值選擇.[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6):118-120.
[2]張彩能.淺談新時期民族舞蹈的發展[J].大眾文藝·浪漫,2010,(7):17.
[3]孫愛莉.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的教學.[J].新課程學習,2010,6):139.
[4]朱紅.建立民族舞蹈特色教學體系,傳承與發展民族舞蹈文化[J].藝術教育,2011,(2):18-20.
(作者簡介:徐兵,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舞蹈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