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錦陽


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十年了,在各種體育教學比賽或展示中,我們看到了改革以來取得的成果,同時也發現了很多問題。前段時間,美國人體運動學協會、美國教育研究會學校體育研究團體來華進行中美體育教學交流,從中我們感悟到中美體育教學意識上的差別。筆者想以此入手做一比較與反思,以期引起廣大體育教師的共鳴,從而進一步提高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執行力。
一、體育教學的事業意識
體育教學的事業意識是指從事體育教學的工作者,把體育教學作為事業的追求,對工作負責、愛崗敬業,做到生命不息事業不止。從這次參加中美體育課堂教學交流的授課老師看,美國阿拉巴馬州奧本大學教授彼得·哈斯提和美國學校蘇珊·威娜老師的年齡均在50歲以上,大學體育教師活躍在中小學的體育課上,在我國十分罕見。我想他們的這一教學行為一方面是傳播美國的體育教學思想,另一方面是親身感受中國的體育課堂,為研究國際性的體育教學文化積累素材。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思考兩個問題:第一,體育教學政策、制度、標準、文件的信度與效度。我國歷經百余年的學校體育,每一次改革的發源地都是在高校,而最終能做出決定的也就是屈指可數的幾個專家學者。他們的決策依據往往是通過反復的調查、調研、觀察、實驗等多種手段加上個人的理論邏輯形成的,極少親自執哨深入到中小學體驗體育課堂教學,所以大學教授的理論研究與中小學體育教學實踐經常出現脫節現象。第二,中老年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師隊伍建設中的核心力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一個體育教師群體中,有一位德才兼備的中老年體育教師做引路人,可以肯定這個群體的體育工作一定出色。中老年體育教師的愛崗敬業一定會影響年輕的體育教師奮發努力。而在我國不要說大學教授,即使是中小學50歲以上的體育教師大多數也退出了體育課堂教學,參與行政管理或成為教輔人員。更多的體育教師40歲左右評上中學高級、甚至評上中學一級后就失去追求的目標,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教育部最新統計表明,我國現有大中小學體育教師41萬多人,按照國家開齊開足體育課的要求,還需要30萬名左右的體育教師。[1]一方面體育師資緊缺,另一方面體育教師卻早早退出體育教學,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深刻思考。
二、體育教學的目標意識
美國屬于地方分權制國家,教育由各州管理,各州享有決定教育方針和計劃的權利,而學校日常行政又由州以下的學區教育委員會負責。我們僅以美國健康、體育、娛樂與舞蹈聯盟與全國教育目標委員會共同出版的《走向未來: 全國體育標準,內容和評價指南》提出的體育教學目標為例,與我國2001年頒布的全國九年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進行相關分析(見表1)。
近年來,美國進行了一系列的體育教學改革,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過去偏重教授集體運動項目(籃球、足球、排球等),發展為現在更側重體育鍛煉價值的終身體育鍛煉活動[3]。從上面兩節課的目標表述來看,我國選手更多注重的是技術傳授與素質練習要求,而美國選手在目標表述中就沒有提及籃球的概念,更沒有籃球的技術要求,它更多注重學生節奏能力的培養。在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十年的過程中,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目標意識相對薄弱。很多基層教師仍沒有擺脫傳統教學任務的束縛,把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混為一談,難以做到把課程目標合理有序地落實到每一節課堂教學中去,經常會出現課堂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脫節、課堂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脫節的狀況。產生這一狀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培訓不到位,教師不能完全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出現操作上的偏差。第二,教師本身的執行力有問題,當前的體育教師還不具備執行新課程標準的能力。這包括計劃的制定、教材的選擇、目標的制定、課堂的控制、教學評價等方面。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體育與健康的學科建設,這包括課程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
三、體育教學的過程意識
體育教學的過程意識是指教學過程中關注的每一個教學程序順序與效益。下面將中美兩節體育實踐課做一比較(見表2)。
從表2我們可以看到,兩國在準備活動、教法、學法、評價、整理放松這幾個方面均存在著差異。美國的體育課更注重各個細節的執行與目標的達成,而中國的體育課更注重課的結構與形式。從體育教學的過程意識看,我們必須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準備活動是配合課的進行而設計的,一定要考慮其實用價值。主要目的是熱身,而熱身的辦法有很多種,如果能與主教材緊密聯系,既達到熱身的目的,又為完成主教材做鋪墊,這樣才更趨向于有效教學的最大化,千萬不要為做準備活動而采用低效率的活動。第二,教學過程要重視學生的技術向技能轉化。我國目前的體育教學往往是按單元進行,教師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動作規范性教學,將技術傳授視作課堂的生命,過程嚴謹規范、按部就班,至今難以走出“師傅式”的教授方法。學生完全掌控在教師的管理之中,極少考慮學生的感受。而美國的教授對他們本國的教育思想把握準確,課上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已經具備的基本技術通過動作組合、音樂組合,使技術朝著技能的方向過渡,同時讓學生在動作與音樂之間享受練習,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活動空間與自由。第三,結束部分的放松是否一定要做,怎樣根據學生運動量的大小來決定要不要放松活動。在我國的多數公開課、展示課、研討課上,都少不了放松環節,體育教師認為沒有放松似乎就不是完整的體育課。而在美國的課上我們就沒有看到放松環節,因為學生的運動量并不大,學生更多的是在積極用腦子思考如何把二個、三個、四個動作進行有節奏的序列練習,學生的思維活動大于肢體活動。第四,教學的過程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我國體育課上出現的集中評價多、虛假評價多,學生經常難以判斷自己課堂行為的優劣。教師在課堂上更注重集體評價,很少關注個體的成長。美國更多地注重個體評價,淡化一般標準評價,即主張以個人進步來評價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課堂上給予學生個體更多的表現機會。
四、體育教學的模式意識
毛振明教授指出,教學模式實質上是一種成熟和穩定的體育教學過程結構,而體育教學過程結構的形成反映著某種教學過程基本規律的特性。[4]近十年來,美國中小學的體育教學從偏重于教師的“教”到著重于學生的“學”,一些新的體育教學模式如“動作教育模式”“運動教育模式”“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等都被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所采用。[5]
吳鍵對全國各地的體育教學觀摩課近100例教案進行了分析和統計,得出了我國體育教學過程的順序為:準備活動→主教材的教學和練習→放松整理活動。由此可以推斷這個教學過程是以運動技術形成和熟練化規律與運動負荷的規律為主線進行設計的。[6]中國體育教學模式的優勢和側重點在于: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獲得全面系統的知識技能,在學習中少走彎路,盡快地達到教學要求,但學生處于被動和從屬地位,對培養學生個性、能力和從事體育的興趣不利。美國體育課堂看上去很隨意,很難找出體育課的準備、基本、結束三大部分結構,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氣氛熱烈。老師注重學生潛力的開發和自我學習、自我設計能力的培養。潘紹偉教授在評課時說:體育教學要培養學生愛體育、喜歡體育、會體育。中美體育課的差異表現在:1.對老師的主導作用的看法不同:美國更多的是情境的創設,我國更多的是指導。2.對動作教學的不同:美國關注更多的是方法,學生體驗,我們則關注模仿動作、學會什么動作。3.美國更注重學生的自我挑戰,我們更想讓學生學會動作,讓我們孩子的學習更有內在的動力,這是我們在課堂上的一大追求。
通過對中美體育教學意識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我國多數中小學體育教師的事業意識薄弱,目標意識不強,過程意識落后,模式意識失當。體育課堂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三段式教學結構上,還是強調三基教學,新課程改革并沒有全面深入到基層的體育課堂教學中。
參考文獻:
[1]全國體育老師緊缺 各校體育課開課不足[N].中國教育報,2011-04-08.
[2]San Dcego State University.Active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 ActiveLiving Research,2007 fall.
[3]王建宇,卞薇,黃愛峰.中美學校體育教學法教材內容的比較[J].體育學刊,2010.9.
[4]毛振明.對十種體育教學模式的分析[J].體育教學,2005(5):4-6.
[5](美)Neil J. Dougherty.當代體育教學論(英文版)[M].1987.14.
[6]王淑之.中外體育教學模式之比較[J].科技信息,2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