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萬旭 徐仲書
觀察體育教案中關于教學目標的設計,筆者發現一個現象,類似于“80%的學生能初步掌握某某技術動作”的技能目標描述方式占據了很大比例。以2010年寧波全國展示課教案為例,有13篇教案有類似描述,其中提取三個目標設計:(1)《箱上前滾翻教學設計》的目標——初步學習箱上前滾翻的完整動作,使70%的學生能在保護幫助下完成;(2)《學習單杠雙足蹬地翻身上》的目標——使70%的學生能在保護幫助下完成雙足蹬地翻身上動作。(3)《跨越式跳高》教學設計(水平三)——使90%的學生了解跨越式跳高的動作技術特征;使80%以上的學生基本掌握助跑、起跳的動作要領和方法。經過對教學設計的分析,發現有10篇百分比是對每位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技術動作等內容學習結果的預計;只有3篇是針對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術動作的基礎上作為提高而設置。在此筆者只對面向全體學生都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術動作的百分比做討論(對此現象下面將簡稱“基礎目標學生百分比”)。查詢數學、語文、音樂、科學等學校課程的所有學科均無類似“80%的學生”說法。由于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1],在課程開始之初,確立教學目標非常關鍵,它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思路和總體框架。因此,透過教師對教學目標的闡述、設置,可以發現其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以及一些相關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將這一現象分析清楚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基礎目標學生百分比”現象背后的問題剖析
筆者曾就體育教學特有的技能目標描述方法與一些同行進行交流和思考,認為是大綱時代對目標描述習慣的遺留和錯位地理解“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性”的考慮引起的,于是對技能目標的這種表述方式進行商榷:如果80%的學生達到了目標要求的程度,那么剩余20%的學生怎么辦呢?是置之不理還是其他處理呢?這在目標里并沒有表現出來。換個角度來看,我們體育教學通常是以單元形式出現的,如果20%的學生在前一次課上就“被允許”了可以不達成目標,那么后來的延續性學習對這類學生如何進行目標定位呢?教師如何實施呢?最后單元如何進行評價呢?如此看來簡單的“80%”的定義是否顯得太武斷了呢?在提出問題的背后筆者認為“80%的學生”這一觀點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空中樓閣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明確提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2]。對教師而言,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要對全體學生負責,因為課堂對每個學生而言,都是百分之百。而這“80%”的描述方式恰恰忽略了小部分學生的利益,有悖于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2.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提到的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2]的誤讀
課標理念說到的關注個體差異是表達“深其深,淺其淺,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之意,為實施分層教學提供依據。而技能目標中“80%”的說法是簡單的一刀切,學得如何全憑學生個人的方式,與分層教學的初衷相差甚遠。
二、問題背后的解決策略
“80%的學生”這樣的表述方式其背后的實質恰恰反映出教師對體育教學的理解,最終將這種理解融入到教學實施中去。因此,只是修改目標“80%的學生……”的描述問題,那只是一個形式。要解決其根本問題,要做到以下幾點:
1.明確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確保每一位學生受益
我們承認學生具有差異性,但保證學生有差異的發展,才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實質性所在。在這一基礎上進行思考,技能目標中自然就不會出現“80%的學生”的描述形式。不以“80%的學生”的形式描述,又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那么目標如何設置才合理呢?
2.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指向,有助于目標的合理設置
教學目標是學生在教學的實際情景中預期產生的結果或者學習活動預期達到的標準[3]。技能教學目標中的技能指向的是運用運動技術的能力,是構建在技術動作之上的運用性能力。與其對應的教學內容則指向的是蘊含在技術動作內的運動技術,它才是體育教學具體學習的信息。運動技術是指符合人體運動規律,合理有效地完成動作的方法,屬于操作性知識。同時,運動技術是以技術動作為載體教授給學生的。作為技術動作,面對的是全體學生,因此每個學生都該掌握。由于每個學生的體能、原有的運動能力、體育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于是習得同樣的運動技術后,其表現出來的技術動作也有差異。學習技術動作后由于個人的能力差異也可能存在技能的高低,因此技能目標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進行分層設置。
3.技能目標的分層是對學習能力的分層,而非知識的分層
例如:排球中的原地雙手墊球技術:a.在徒手練習時,做出手臂伸直、手腕下壓、肘關節夾緊的動作要領;b.墊球時,努力做到動作不變形,能力強的可連續墊球。其中a與b的前半部分是針對全體學生,b的后半部分是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都是學習原地雙手墊球技術這一內容,根據能力的不同設置了不同目標。
4.目標的實現是以教學內容為依托,通過教學實際實現
目標的設置是為教學內容的選擇提供方向,為教學實施提供指導,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所以目標的分層最終將體現在教學實際過程中教學方法的分層上。同樣以之前提到的排球原地雙手墊球技術為例:對于運動能力水平較弱的學生,在徒手技術動作的模仿練習、動作要領的體驗上將花費相對較多的時間;對于學有余力、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模仿學練之后,除了要求掌握基本技術動作外,對墊球的個數還會有所要求,這就體現了根據學生差異,目標分層引起的分層教學。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0.
[2]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
[3]潘紹偉,于可紅.學校體育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4]邵偉德,鄒旭鋁,俞富根.運動技術概念、性質、分類及其教學特點思考[J].體育教學,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