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百東
在開展學校體育教研的活動中,良好的學校體育教研活動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利于教學常規的落實,促進教學改革的大膽實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體育文化,更能創建出和諧的教育教學團隊,可以說,學校體育教研活動與學校體育全面發展息息相關。鑒于教研活動的重要性,每個學校的體育教師團隊都會有自己的教研活動,形式百花齊放,效果各有千秋。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教研效果會受到來自于活動主體本身(體育教師)的認同感、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教研活動本身的載體是否有效等各方面要素的影響。
一、體育教研活動載體之“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就是要求我們在開展教研活動時,要有明確的主題(議題),主題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幾個,但是要確保在一次教研活動中有所側重,不要泛泛而談。要讓每個參與者做有準備的教研,不能想到哪說到哪,想起啥就說啥。在教研活動中,要說真話,少說空話、假話、套話,不要冠冕堂皇,更不要出現“小團體”現象(團體內的相關議題就主動參與,不然就一言不發,或是說些“風涼話”)。
“言之有物”落實到教研活動中,可以是針對學年、學期(或單元等)教學計劃的制定,明確內容、厘清頭緒;可以是針對課堂常規管理落實情況的匯報,杜絕班與班之間管理上的差異,造成學生間感覺上的“松緊不一”;可以是設備、設施、器材的使用與管理,有效利用教學資源,責任到人,避免浪費;可以是各備課組長針對本年級教學進度的分析與展望,對教學做出階段性評估,便于協調后續教學;可以是提升運動隊訓練水平的研討,挖掘潛能,爭創佳績;可以是整頓課間操、課外活動的策略座談,提升學校德育窗口的示范作用;可以是教師教學心得或教學困惑的探討解析,互幫互學等。這樣的教研活動一般1個月召開1-2次比較合適(學年、學期教學計劃制定除外),能夠對有些問題及時進行糾正或彌補,確保學校體育活動順利推進。
二、體育教研活動載體之“就事論事”
“就事論事”,是指以學校體育相關活動或相關事件作為教研活動的載體,教研活動僅僅圍繞這些活動或事件展開,為推動活動的有效開展或事件的順利解決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動。
“就事論事”,落實到教研活動中,可以是針對一堂“匯報課”或“公開課”“示范課”“說課”等進行的聽(看)課評議,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各抒己見,取長補短;可以是針對教師基本功演練的相關內容進行操練、研討,通過集體的操練、研討,在提升個體專業素養的同時,推動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可以是針對一次運動會,或是球類比賽等的規則設置、人員分工、方案落實等的布置,從而使人人有事做,人人當主角;可以是針對某一改革方案、教研課題、教學文章、課堂案例、教材教法、教學事故等的專題研討,通過學習、分析、論證等方式,大家暢所欲言,達成共識。這樣的教研活動一般與活動或事件相銜接,若是有活動無教研,活動就會流于形式。有事件無教研,事件就不會達成共識或降低發生的幾率。
三、體育教研活動載體之“另辟蹊徑”
“另辟蹊徑”,是指體育教研活動的形式與內容應該是多樣與多元的,不要局限于學校內部“閉門造車”,也不要局限于體育教師群體內部“坐而論道”,應該放到更大的環境中去提升教研水平,讓更多的人在我們的體育教研活動中出謀劃策,從不同角度提升學校體育的品質。
“另辟蹊徑”落實到教研活動中,可以是校內的“聯合教研”,把校長室、學生部門、教學部門、年級組的領導們請到一起,共商學校體育之大計,共同探討學校體育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可以是有針對性的外出調研,向兄弟學校學習好的管理經驗,學習優秀的教學成果;可以是把專家、學者請到學校進行“診斷性教研”,針對學校教學、科研或某一方面存在的問題或愿景進行“問診”“把脈”,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快速發展;可以是跳出學校體育范疇,從哲學、美學等其他學科中廣納思想,豐富內涵,從不同視角提升學校體育的品質。這樣的教研活動,應該每學期(或學年)開展1-2次,這是凝聚人心、展望未來的最佳契機。
四、體育教研活動載體之“有規可循”
“有規可循”,是指教研活動要有一定的規律性,不能隨意。活動的規律性是開展活動的內在保障,可以令參與者減少很多請假的借口,更能形成良好的教研風氣。規律的形成不但需要制度的約定,更主要的是要制定好每學期的教研計劃。
“有規可循”,落實到教研活動中可以是單周校內教研,雙周校外教研;可以是從教研組長開始,按順序每位體育教師組織教研;可以是按年級備課組順序組織教研等。這樣的教研活動一旦形成良性循環,就會有很多教研內容得到落實,在推動學校體育發展的同時,創建了體育組內部的組室文化。
綜上所述,通過不同載體開展學校體育教研活動,目的就是要把學校體育教研活動落到實處,并在開展學校體育工作的過程中,把教研活動中形成的教研成果加以轉化,因為教研成果是教研活動的核心價值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