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平
一、 教研的“物”真的需要非常齊備嗎?
上周城區學校優質課評比活動前,有位老師早早打來電話通知組長要50個排球、4個大筐、20個小墊子。周四開課時,每位學生領到一個排球,顯得興奮異常,體育館地板上到處貼滿了各種色彩的標志物。慢跑準備之后,學生站在每個彩條標志上,筆直僵硬。
上述案例不禁使大家產生一個疑問,教研真的需要這么多器材嗎?現實的常態課,一般最多十來個排球,或兩個籃球就能很好地完成課的任務,而我們的教研是為常態課服務的,為什么器材就必須如此完備?依我看,教研準備的“物”的標準稍高于常態課的標準是無可厚非的,但不能過于做作,否則會給人有作秀之感。教研員應該具有常態課的服務意識,教研的物要和常態的物基本接軌,一是為了使教研更加符合觀摩教師的心理;二是讓上課教師將主要心思花在調控和管理組織學生的環節上,防止“時裝秀”走“T”臺的表演課,培養上課教師的隨機應變和一物多用能力。畢竟評價一堂好課,不是看外表如何華麗呈現,而是看教師如何調控課堂和組織學生練習,這樣的教研對于上課教師和觀摩教師才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二、 教研的“物”真的物盡其用了嗎?
一節排球墊球課上,一位教師準備了50個排球,學生每人一個球。在用球時感覺相當糾結,組織準備熱身跑時學生不用球,排球穿山洞用了4個球,每組一個球,將50個球發到每位學生手上用了3分鐘時間,教師示范講解的時候學生不用球,學生徒手模仿的時候不用球,兩人一組輔助練習時用了一個球,結束時排球接力游戲,將球裝進筐,學生基本在“運”球。
分析上述案例,進而拋出一個問題,教研的“物”真的物盡其用了嗎?回答是否定的,在評價一堂課的時候,其中關鍵一條是,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場地器材。而在現實的教研開課時,教師往往設計了很多環節,又配以足夠的器材,為什么在實施過程中會出現脫節現象,甚至用不上、忘用了的尷尬現象?我以為,是上課教師的理念問題。看一位研修班教師上課時,內容是排球雙手傳球和變向跑,每人一個球,準備活動是一般性的肢體操,沒有用到排球,到后來的變向跑也沒有運用排球。在評課時評委特意指出“物盡其用”的問題,為什么準備活動不充分運用排球,變向跑用排球作為躲閃物不更好嗎?教師頭腦當中始終擺脫不了固定思維,認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要有充足的器材,上課就會變得簡單上手,學生有了器材可以自由支配,可以不用任何促動手段,自主學習變得可能。然而,是否想到一個“低碳”問題,用簡單的器材上高效的課,讓器材得到高效的利用,這才是教師追求的,也是教師成熟的標志。
三、 教研的“物”用的活而有序了嗎?
教研為常態服務,為什么現實的教研和常態會出現兩張皮,或許根源是我們教研的理念問題。從常態提供的“物”來看,一堂課12個排球、兩個籃球也能將50位學生上的個個生龍活虎,汗流浹背。但為什么教研的時候卻不敢作如上嘗試,教研開課往往很少調動隊伍,這樣教師便于控制,又能集體統一練習同一個內容,集體練習往往需要大量的器材支持。而常態課往往不會集體統一練習,常常一開始就男女分組,小組分層。因此,如果以常態課慣性出發,基本采用分組輪換,或者分組不輪換(男女分不同的器材)的練習形式,而要讓器材活起來,高效利用,必須始終有人在練,一批累了,馬上第二批就接手上去,讓器材無喘息之時。正如一個籃球,一個半場,12個學生,輪番上場;一個排球,中間拉線,8個女生,四四對墊;一根橡皮筋四角定位,四位學生走馬燈似的逆時針跑跳,跳的不亦樂乎;一根長繩兩人對搖,一組學生八字方針,魚貫而入,忙的氣喘吁吁,卻笑容滿面;一個足球,一個螺螄殼一樣的場地,一群學生卻死死奮力追隨,笑灑云天。如此境界可謂“物”活的有序和有理。有序,即人組織有序,器材才變得有序;有理,即器材不斷通過人的追捧,變得一刻不停,才變得有理。教研的“物”如果得以有理、有序的利用,我想和常態課接軌之時日不會遙遠,教研員要在評定標準中警示教師,器材利用的有序和有理是一堂好課的重要標志。同時在教研過程中也要不斷地有意附加上課的條件,以提高上課的調控難度,培養教師的“軟能力”,比如,必須利用分組輪換的教學方式,并合理利用學生骨干等等,只有這樣,教師上課的能力才得以提升,教研也更符合現實常態。
教研充塞更多的物當然是好事,但現實的客觀環境不可能讓教師準備得如此充分,多班同時開課,每人分到的場地和器材是有限的。因此,教研“物”的方向不是多而華麗,而是精而有理,怎樣通過教師的組織與調控,讓器材高效的運行起來才是常態課的要義,不然教研開課時,隨意利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就變成了真空教學,失去現實的指導意義。教研的“物”最終必須回歸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