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摘要】教學反思是在新課改形勢下、在新“五嚴”背景之下,每位教師的教學常規行為。教師應有勇氣超越自我,不斷提高專業品位、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教學反思需要具有合理性、科學性,應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要本著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的責任感和認真的態度,善于與人交流,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對待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115-01
那么,如何做到對課堂教學的真正“反思”,并在反思之后真正改進課堂教學呢?我們如何把教學反思變成一種“習慣”呢?在寫教學反思之前,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在專研之后,有以下認識:
一、什么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這兩者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又是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心靈上的溝通。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它具有研究性質。
二、教學反思的作用
首先,反思性教學增強了教師的道德感和責任感。一般來說,缺乏道德感和責任感的教師,除非因教學上的失誤或迫于外界壓力,否則不會自覺反思自已的教學行為。而提倡反思教學,使教師自覺的在教前、教中、教后嚴謹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的道德感、責任感和教師的教學技能與能力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而倡導反思,是增強教師道德和責任感的有效途徑之一。
其次,反思性教學強調學會教學,是教師全面發展的過程。學會學習早已為人們所熟悉,而反思性教學強調教師要學會教學,即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作為“學習教學”的過程。即要求老師教學生,學會學習,全面發展學生,又要求教師學會教學,自身獲得進一步發展,直至成為學者型教師。因此,反思型教師不僅要知道自己教學的結果,而且要對結果及其原因等進行深思,總是問“為什么”。這種“追問為什么”的習慣,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師增強問題意識和“解題”能力。相比之下,如果我們的目的僅僅是教學生學會學習,而沒有教師不斷的學會教學,學生的學會學習很難得到保證。
三、教學反思的方法
第一、反思態度
也許有人會心生疑竇,反思已經是在努力查缺補漏了,何來態度好壞之分?其實,現在的教學反思除了部分教師能自動自覺之外,很多是由于學校的大力提倡,甚至明文規定篇幅字數而寫的,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寥寥幾筆,純屬應付;有的東拉西扯,反思不到點上;即使有洋洋灑灑一大篇者,也不過是重復他人之言,毫無實際意義和價值。這樣的反思,與我們的初衷相去甚遠。長此以往,徒費時間筆墨而已。我想,反思貴在真實。反思的落腳點應是我們自已的教學行為。教學進程完畢。我們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問,與組內的教學老師一起研究討論,隨機刻錄即成。千萬別把它當成一項任務、一種負擔。用心感悟、用心反思,這才是反思的真諦所在??!
第二、反思內容
反思教學內容:要反思這堂課的知識是否有錯誤和遺漏,教學方法是否合理。但是這只能算作狹義反思。那廣義的反思指什么呢?我個人覺得,反思教學內容固然非常重要,但與之息息相關的教學行為與現象更值得我們深究。比如,我們時常感嘆現在的孩子變得功利,不用獎品吸引不給什么鼓勵就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可反思即知,這種現象未必不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無意識的引導造成的。如何給予孩子適當的人文關注,形成他們正確的價值觀,需要我們深刻的反思。再比如,我們在聽完一堂好課后,對他人精彩的教學設計羨慕不已,有時不禁困惑:自己也天天在研究教材教參,也能把文本讀得非常通透,為什么就不能上出精彩的課呢?反思之后,我們才明白,這里還有個人的閱讀積累問題。一個教師所呈現出的每堂課都與他自身的人文積淀有關。學識淺薄,無以支撐,自然會和優秀課例產生差距。堅持用一顆反思之心來看人待事,對我們的教學都是不小的促進。
第三、反思效果
對教學效果的反思,除了了解學生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外,還要分析學生是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與策略,以及在聽課的同時是否積極思考。回答問題和參與討論,是否能與其他同學合作學習等。教師通過課堂觀察、個別訪談、形成性測驗等多種方式,及時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反思這些方面,對自己的后續教學有很大的好處。
四、教學反思的類型
1.課前反思
上課之前閱讀教案時,可以自我提問:“學生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該如何處理?”把這些反思隨手記錄下來,直接批注在課本或教案的旁白處。
2.課中反思
實際教學中會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課前預設回答問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出現理解分歧等。這時教師應反思問題出現的原因,該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怎樣的策略與措施更有效等。
3.課后反思
課后教師可以這樣提問:“我的教學有效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哪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等,要在第一時間記錄在課本或教案的空白處。
我想,只有明確了以上問題,我們才能深刻領會教學反思的內涵,掌握其內在本質和實施策略,用心去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自覺自主地去反省自己的教學理念和行為,用文字認真地把自己的反思所得到的感悟、感受、感想記錄下來,有意識地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反思才不是“任務”,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才具有實效性和長效性;我們的課堂效益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提升;而我們教師自身才能在反思中不斷成長,專業素養才能不斷得到充實與提升。相信,只要堅持教學反思,一定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