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摘要: 初中地理課堂“四步教學法”的四步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自學檢測是基礎,師生互動是升華,鞏固訓練是關鍵,反饋矯正是歸宿。學中有導,導中有練,練中有講,講中有練,切實反映了教學規律,真正遵循了教學原則。
關鍵詞: 初中地理課堂“四步教學法”四個環節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學生的智慧、注意形成學生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我們不斷探索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如何推進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效率進行了摸索和實踐,逐漸形成了“四步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課堂“四步教學法”包括以下四個環節。
一、自學檢測
出示學習目標是四步探究教學的序曲,要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就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們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實際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課本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來源,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必須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面。教師指導學生自學閱讀,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指導學生認真讀書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主要環節。目標問題要精心設計,能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動機,最好是填空、簡答,并且答案易在書中找出,這樣學生就會帶著任務去閱文讀圖,積極主動地去自學,教師則在教室中巡視、指導。
二、師生互動
課堂是教學的核心,“以問題探究為中心”是“四步教學法”的主旨。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動腦、動口,在學生討論問題的同時老師巡回進行指導,也可參與他們的討論,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主動地探索、分析和判定,得出自己的結論,然后根據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問題聚焦與點撥,總結與歸納,反饋到課本的知識點當中。講授要“精”,語言簡練,目的明確,深入淺出,揭示規律,道破原理,一語中“的”。對于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常用的教學方法有:(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行政區劃: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云貴福吉安;西四寧二甘青陜,還有內臺北天上。利用歌訣記憶,學生記起來就很容易了。(2)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很畏懼,讀圖、析圖能力較薄弱。老師要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并盡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系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例如江蘇為什么刮東北風時,天氣會變多云,或者陰雨?我國勞動人民是怎樣利用二十四節氣指導從事農事活動的?等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就能充分地發展自我,不斷地成長。
三、鞏固訓練
檢測訓練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理解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嘗試練習則是在學生初步掌握書本知識后,循序漸進,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重要步驟。這一步的要求是:題目要精心選擇,編排要有層次,基礎部分使學生能應用已掌握的知識直接解決,感受到成功的體驗;深入部分則要具有外延性、實用性,聯系實際,挖掘隱意,要重點設計一些實踐性強、靈活性大、涉及面廣的題目,側重培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及初步運用的能力。訓練的方式靈活多樣,常用的方式有:競賽式、接力式、口答練習題、筆答練習題、搶答式等多種方式,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出題,互問互答。
四、反饋提高
在反饋提高這個環節,教師要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對于基礎知識未過關的學生采取個別輔導。這種當堂檢測既能提高學習效率,又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其目的是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以便對所學知識再鞏固。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應用是學習過程中檢驗知識,并使知識理解深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學得的知識進一步系統化的重要方法。把作業安排在課內不僅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操作、動手訓練的機會,還可為教師調控教學過程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使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了如指掌,通過總結和評價,使學生的認識產生飛躍,使教學達到更高境界。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總有一些新的問題生成,尤其是在自主探究、互動合作的基礎上。
初中地理課堂“四步教學法”的四步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自學檢測是基礎,師生互動是升華,鞏固訓練是關鍵,反饋矯正是歸宿,切實反映了教學規律,真正遵循了教學原則,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了課堂效率,有力地推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學特點淺說.課程、教材、教法,1987,4.
[2]盛群力,李志強,編著.現代教學設計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