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輝 劉建明


“不忘老區,關愛老區,幫助老區解決困難辦實事,促進老區建設和發展,是我們老促會工作的重中之重。”原大埔縣人大主任、縣老促會會長劉維彬如是說。
大埔縣老促會成立于1991年。20多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較好地發揮了黨委、政府的參謀、助手和橋梁作用。他們結合老區實際,著力幫助解決老區人民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幫助老區人民脫貧致富,受到大埔老區人民的廣泛贊譽。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埔縣老促會一直把調查研究作為發揮自身作用的基本工作方法,特別是對邊遠山區、老區一直未能解決的行路難問題進行深入調研,促使路難行問題逐步得到解決,老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老區大都是山區,長期以來,路難行是老區經濟發展的最大困擾。”談起老區公路建設,劉維彬會長告訴記者,縣老促會深入到該縣的12個鎮場共17次組織調研,發現有51個老區村因道路不通或路難行,直接影響了當地老區經濟發展和老區群眾收入。老促會的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08-2009年,大埔縣掀起了加快老區村道硬底化公路建設高潮。為加快進度,劉維彬會長不顧自己年老體弱,帶著副會長楊彬興和張浩烈等5位理事會成員,多次深入到該縣西河老區鎮、水祝老區行政村、三河老區鎮小坑、源坑老區自然村,湖寮鎮高道、大麻鎮中蘭老區行政村,調查鄉村公路硬底化建設情況,并寫出調研報告,為上級領導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在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全年促成行政村實現公路硬底化192.2公里。
此外,縣老促會還對該縣行政老區村址“延伸路”“斷頭路”作了調查研究。據調查,該縣行政村“延伸路”分布在4個鎮580條(段)里程1555.6公里,受益老區人口5.36萬人。該縣鎮與鎮之間的“斷頭路”分布在11個鎮53條(段)里程292.75公里,受益老區人口12.27萬人,該縣“斷頭路”中的跨縣“出口路”分布在3個鎮12條(段)里程81.5公里,受益老區人口6830人。此調查報告及時上報給省老區辦和省老促會。省老促會當年就下撥10萬元給百侯、高陂二鎮大坑、福緣老區自然村修建鄉道共6公里,較好地解決兩個老區自然村長期存在的路難行問題,使老區自然村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
縣老促會在調研中還了解到楓朗鎮有三個二戰時期的行政村中有39個老區自然村,全長共有18公里仍未通公路,他們及時向縣委匯報。由于資金落實有一定困難,劉維彬會長主動與時任縣委書記張遠方聯系,爭取承包工程的劉老板支持,墊付120萬元,將此路開通,解決了當地群眾交通問題。
高陂鎮五加輋龜子地屬二戰時期老區村莊,全村有21戶136人,水田50多畝,山地500多畝,資源豐富。但是由于路不通,老區群眾年人均收入不到2300元。2009年冬,老促會通過多種渠道籌集6萬元,支持五加輋龜子地修路,有效地解決了當地行路難問題。當地村民也籌集了5.2萬元,開通龜子地連接五加輋村道3.2公里自然村道。路通財通,當地村民根據高山土質和氣候特點,大力發展種植茶葉和蜜柚、香蕉等經濟作物,收入大為增加,為致富奔康打下堅實的基礎。群眾們都稱腳下的水泥路為“致富路”“翻身路”“小康路”。
高陂鎮古西村下芹湖自然村是二戰時期的革命老區,也是李明光烈士的故居。2010年縣老促會了解到該村因交通不便發展滯后、老區群眾生產生活資料仍用肩擔手提時,及時向省老促會打報告申請立項,2011年爭取到省老促會支持,撥給該村5萬元,開通3公里村道。“外出干部張坤水,看到家鄉的路通了,主動放棄了在深圳經商的計劃,回到家鄉,在自己的責任山上開墾土地,種上紅肉蜜柚30多畝,以及種植茶樹和其他果樹各10多畝。”縣老區辦副主任、縣老促會秘書長連國良告訴記者,張坤水的行動帶動了當地群眾發展生產,目前已有3戶貧困戶在自己的責任山上種上長短期經濟作物。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當地老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明顯改善,日子越過越好。
茶陽鎮高乾甜祝老區,四面都是高山密林,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條羊腸小道。由于道路不通,山高路陡,直接影響到這個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村民生產、生活的改善。當地群眾過著“養豬為過年,養雞養鴨為油鹽”的生活,需要的生產資料以及村中的農副產品因難以外運,產值極低。望著村民們期待的目光,傾聽著村民們強烈的呼喚,縣老促會的老同志下決心要改變老區群眾交通落后面貌。他們和縣老區辦一起,爭取上級撥款10萬多元,為甜祝老區開通了一條簡易的鄉村道路,緩解了當地交通不便的困難。路通后,不僅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捷條件,也為當地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村民們將山里的土特產毛竹源源不斷地運出山外,或者加工成竹制品銷往各地,收入大大增加,迅速走向脫貧致富之路。如今該村3戶村民買了農用小卡車,11戶對住房進行了翻新改造,村容村貌大為改觀。村民們高興地說:“老促會的同志真是老區人民的貼心人!”
據統計,近年來,大埔全縣共完成老區公路硬底化1127.3公里,總投資3.38億元,補助5600萬元,194個老區行政村全面完成公路硬底化任務,成為梅州市最早完成的一個縣。同時,縣老促會還促使14個老區自然村村道實現了硬底化,全長59公里,共投入資金50多萬元。
幾年前,大埔縣村村相連的還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車不通,人難行。如今,面對坦途連萬家,大埔老區群眾形象地說:“交通便捷了,腦袋瓜才靈活,只有路通、車通,才有人通、財通。”
“縣老促會堅持為老區人民辦實事、做好事支持老區建設,為老區發展盡心盡力、四處奔波,他們幫助老區人民解決困難和問題的無私精神令人感動。”大埔縣委辦副主任黃更亮說,老促會老同志的老區情也感染了許多在職領導干部。但劉維彬會長認為,大埔老區建設依然任重道遠,老促會作為老區建設的義工,還須繼續努力,促進大埔老區建設發展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