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依麗 盛海輝



4月14日,廣州地區東江縱隊后代近200人前往東莞大嶺山掃墓,并參觀了抗日根據地的多個舊址,在大嶺山這塊英雄的土地上近距離感受那紅色的激情歲月;同時,大家也為大嶺山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而感到欣慰……。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現存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大隊部、會議室、大家團結報社、交通站、糧食加工場、操場、醫務所、中山書院、連平聯鄉辦事處等9處舊址,是華南地區歷史風貌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抗日文物群體。2004年9月被評為東莞市文物八景之——“東縱豐碑”,2006年被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中華民族危急時刻,父輩們用自己的大無畏,詮釋了東江縱隊的信念,演繹了他們的青春之歌!
清明,我們來了!年復一年,情繞魂牽——為了紀念那戰火青春,也為了繼承革命先輩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大王嶺村的東縱舊址,東江縱隊后代們踏著一塊塊石頭砌成的小路,沿著幽深的巷道,每到一處都認真聆聽,仔細參觀,無限追憶。
東縱精神是一種力量
“危難時挺身而出,振興時又一馬當先。東縱的這種民族精神、愛國精神是一種力量,鼓舞著東莞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所以東莞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當天參加掃墓活動的原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近維感慨良多。
重視保護革命遺址
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之子曾德平動情地說:“感謝當地政府對東縱舊址的重視和保護,這是個光榮的地方,是東莞地區的一筆精神財富,是東莞民族精神延伸的很好平臺,只要有這種精神在,我們就可以戰勝所有困難,我們就永遠不會被打敗。”曾德平認為,當地政府通過保護歷史文物的方式保存那種民族氣節的做法很有遠見。
充當義務講解員
東江縱隊后代代表張保成說:“東江縱隊歸國華僑多,富裕家庭子女多,高級知識分子和學生多,港澳同胞多,女戰士多。他們完全可以過一種相對安逸的生活,他們為什么選擇赴湯蹈火?面對槍林彈雨,面對倒下的戰友,他們為什么前仆后繼、義無反顧?東江縱隊誕生于國家淪陷之際、民族危難之時,為了國家的獨立和富強,為了民族的復興和強大、為了人民的幸福和解放,血雨腥風、肝腦涂地他們無所畏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這就是愛國主義,這就是東縱精神!”
百花洞村民深情唱起當年的抗戰老歌
“當時第三大隊負責人之一鄔強常帶領大家唱。”老鄉即興哼唱起當年的抗戰老歌來:大嶺山上好風光/馬山廟好地方/可愛的家鄉/革命的搖籃/嘿喲,嘿喲……。旁邊一位村民應記者要求在本上記下歌詞。
這次東縱后代聯誼活動中,記者看到幾位年輕人。左上圖的女孩叫劉彤,現在國外生活。其祖母胡若曦是當年從香港回來參加東縱抗戰的知識分子。劉彤告訴記者,過去知道奶奶是老戰士,但“不太了解這些革命斗爭史,這次也來看看”。
左下圖中的男孩叫吳凡,是一位90后的廣州大學生。其祖父吳展和祖母林斌都是東縱老戰士,這次他和父親一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