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生華
不少學生認為物理比較難學,也有不少物理老師弄不懂現在學生為什么物理學不好。作為一名高中一線教師,我談談對高中物理教學的看法。
1.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任何一種創造發明和重大發現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出于藍就是借鑒前人的經驗和知識。沒有藍,青就變成無源之水,勝于藍就是較前人高一籌。因此,就要求不能受原條條框框的束縛,而要做到這一點,第一就要勇于大膽想象,善于提出問題。物理學習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要求循規蹈矩,書上寫什么,教師講什么就學什么,記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即使他全優,將來也不會有什么作為,充其量只能出色地重復別人的過去。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憑借自己一桶水對一杯水的知識優勢,鼓勵學生浮想聯翩,發現問題。為此教師要做到:勤鼓勵,不管提問學生程度的高低,也不管所提問題的正確與否,一律熱情鼓勵。對于不切實際,漫無邊際,瞎想出來的問題,鉆牛角尖的問題要耐心疏導。將他們的思維逐步引入正確的軌道。對那些學生有能力解決的問題,應善于點撥,提供思路,讓學生自己去鉆研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會超出教師的預料。教師對回答不出的問題有責任刻苦攻堅,給學生以答復。
例如:有的學生學過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后問道:站在汽車里的人齊心協力向前推汽車,汽車紋絲不動,但是站到汽車外面來扒就能推動,都是有力作用到物體上,為什么前者運動狀態未能改變,而后者卻能改變?還有自己抱不起自己,抱別人卻能抱起?學生在對這些問題的探索獲得樂趣,慢慢就會對物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2.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識的同化和順應。
許多事例表明,學生能夠比較自覺地同化新知識,但往往不能自覺地采用順應的認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認知結構的物理新知識學習中,我們應及時順應新知識更新認知結構。例如,我在講授“力的合成”這一內容時,設計了兩個演示實驗,目的是強化同化與順應過程,使學生在大腦中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知識結構。第一個實驗(在實驗中以N為力的單位,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首先選擇一個5Kg的砝碼,然后用兩個彈簧秤拉起這一重物。將兩個彈簧秤掛在物理支架上,調整兩個彈簧秤的相對位置(這是事先設計好的),使其夾角為90°,兩個彈簧秤的指針分別指在30N和40N的位置上。即互成90°的一個為30N,一個為40N的兩個力拉起來一個彈簧,指針都指在50N的位置上,也就是說兩個互成120°的50N的合力為50N。從上述實驗中學生可以看到,第一個實驗中兩個力的合力不等于70N,而等于50N,第二個實驗中的兩個力的合力不等于100N,而只等于50N。這與學生以前的知識結構中代數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這就對學生大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沖擊,使學生認識到力的合成是一個全新的知識,需要一個新的知識結構來表示這種關系。同時,學生的好奇心和客觀事實使學生開始動腦筋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促使學生去順應客觀事實,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學生開始在順應過程中去觀察、探索、學習。他們在這順應客觀事實的過程中發現,如果用在初中所學的力與有向線段的對應關系這一知識結構來表示幾個有一定關系的力,在第一個實驗中兩個分力與合力的關系是兩個分力的平方和等于合力的平方,這樣兩個分力與合力所對應的線段恰好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在第二個實驗中的兩個分力與合力所對應的線段就會組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接著根據各種力所在的位置和方向會使他們自然而然地想起幾何圖形中的平行四邊形,當把力對應在平行四邊形上時,就會發現這個平行四邊形是由這兩個分力為鄰邊組成的,合力是這個平行四邊形其中的一條對角線,這樣學生就得到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法則。
3.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物理學習過程呢?課堂教學活動要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氛圍中展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人格,對學生充滿信任和理解,遇到問題與學生平等協商,使學生較為自由和靈活地進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創新。由學生自己在解決實際物理問題過程中建構知識基礎。學生建構知識是出于實際問題的需要,是根據對問題的分析討論產生學習議題后而進行的。他們通過查找大量信息,從中抽取信息、總結信息。這樣建構起來的物理知識將是靈活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才是他們自己的知識,是能夠靈活遷移的知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應根據教學實際,應在“知識”上留有余地,并提供適量時間給學生提問,這樣可大大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為學生提供了許多機會來發展并實踐他們的高層次思維技能,以及通過誘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展示學生的主體人格,體現學生的主體價值,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在教學中,教師要在置疑誘導上下工夫,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任何科學學說的發現起初都是大膽猜想。鼓勵學生去探索、去思考、去發現。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善于探索的習慣,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態度將使他終生受益。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外,還應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適時誘導學生大膽猜想,并善于對猜想進行科學論證。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創新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無疑不思,無思不悟,無悟不進。
4.注重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方式的改進。
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是教給學生基本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的過程,也是學生物理思維的形成過程。教師應精心設計實驗教學方式,以用于不同的實驗活動,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達成各種實驗教學目標,使物理實驗更適合學生的學習,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和體驗。
如“實驗——訓練”教學方式,用于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應讓學生明白實驗“做什么”和“怎樣做”,強調學生的參與、體驗和理解。同時,實驗操作的合理、規范、協調、熟練程度,要通過學生不斷的反饋調節才能得心應手。教師的示范點撥要精確、簡明、嫻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