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寧波
摘要: 本文就當前普遍開展的多媒體教學進行研究和探討,在看到多媒體教學手段眾多優點的同時,還應看到它的缺點。只有充分地發揮多媒體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優勢,揚長避短,合理運用,才能讓多媒體真正服務于生物課堂,從而開創生物教育嶄新的局面。
關鍵詞: 多媒體利與弊生物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更新教育觀念,采用先進的媒體手段,優化教育過程,進行教育實踐,這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也是信息化時代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多媒體的應用突破了傳統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束縛,使整個教學活動呈現出全新的面貌;然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就好比是一把雙刃劍,既有促進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本文對多媒體教學手段在生物教學中的優缺點進行闡述,以便在實際教學中更好地運用多媒體。
一
多媒體教學能將錄像、聲音、投影、DVD、包括計算機等多種教學媒體集中于一體,使教學活動更加富有樂趣,在教學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習興奮點得到多方面的刺激,這樣既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具體來說多媒體應用于生物課堂教學到底有哪些優勢呢?
(一)課堂容量大。
課堂教學不僅要重質量,而且要求有足夠的信息量。因此,我們就必須不斷更新自我的知識構成,積極在教學實踐中推進運用先進教學設備的步伐,讓多媒體技術更多地進入我們的課堂。現在我們都采用了新教材,進行了新課改,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多媒體教學的大量使用能大幅度提高教學效率;另外,教材的信息量非常多,所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使用,無疑拓寬了課堂信息的傳遞渠道,既節省了大量的板書時間,又提供了包括圖文聲在內的大量信息,無論是學生得到信息,還是教師掌握反饋信息,都能在此基礎上提高單位時間內的傳遞容量。例如在處理“生長素的發現”這一節內容時,本節的重點、難點是生長素的發現實驗,總共有六個,每一個實驗都得出不同的實驗結果,每一個實驗的現象也都不相同,傳統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教師在黑板上畫實驗起始裝置、畫實驗現象(朝哪邊彎曲),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條件和現象的差別,這樣一來,一個實驗至少就要花五分鐘,再加上課前的導語和介紹“向性運動”的概念,一堂課估計來不及總結探究實驗的步驟就結束了,如果使用幻燈片或動畫,那么我們可以在備課時畫好所需要展示給學生看的實驗圖像,這樣就大大節省了時間,而且比教師臨時在黑板上畫的要好。實踐證明,多媒體課堂大容量、高效率是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
(二)使連續的生理過程動起來。
生物教學中有很多生理過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時間上連續、空間、形態、或物質等很多因素都會隨之發生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借助于掛圖,然后憑借教師深厚的語言功底,把這些生理過程分成幾個階段,逐個講述各階段的特點。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的頭腦中可能留下的印象不是很深。但多媒體教學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因為它集圖像、聲音、圖片、文本、動畫、影視等多種媒體為一體,用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段向學生展示學習內容,以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大大增強人們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例如在“轉錄和翻譯”這一節內容的處理上,利用Flash動畫把整個過程制作出來放映給學生看,學生對某個知識點難理解主要是在他頭腦中沒有清晰的影像,如:不知道mRNA怎么跑出來的?核糖體到底什么樣?tRNA又是什么樣子?合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是怎么運過來的啊?等等。這些問題,通過一個動畫,將學生的所有疑惑都消除了。因為腦海中有這個清晰的過程,再結合書本知識,學生就能很輕松地理解這些抽象的生理過程了。
(三)能展示實物。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抽象的事物感到枯燥乏味。主要原因是在腦海中沒有相關的信息,不知道該怎么去理解。生物教學過程經常會有新的名詞,比如在講到胚芽鞘的時候,學生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更談不上研究它的向性運動了。如果采取實物圖片投影,直接把胚芽鞘的實物圖展示給大家看,把結構和造型分析給大家看,看完后,學生想:“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啊。”我們再講胚芽鞘向光彎曲的時候學生就容易接受了,這時候胚芽鞘不再是抽象的了。教師的口才再好,比喻再恰當,講出來的東西在學生頭腦中還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甚至學生想象出來的“實物”可能與我們的實物相去甚遠。如果說是這樣的話,那就更談不上運用這個結構去解答各種題目了。比如在處理染色體、染色單體、同源染色體及四分體的時候,染色體在書本上是這樣的,練習上又是另外一種,考試卷上還有可能是別的樣子,那真正的染色體到底是什么樣子呢?學生可能也迷糊了。這樣的結果,離新課標中提高生物學素養只能越來越遠,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如果拿不出實物來,適當地展示實物圖片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能力,消除他們對抽象事物的枯燥乏味的印象,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能激發學生興趣。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一種帶有感情色彩的認識傾向,它與思維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興趣吸引著學生去思考、去從事活動,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啟發學生的好奇心、發展他們的求知欲。課堂教學的精妙在于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其產生頓悟,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對啟發學生的好奇心、發展他們的求知欲有著極強的作用。教師可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創作工具進行“不可思議”的發揮,或者利用軟件公司創造出的娛樂性的交互材料,使教學內容以直觀的生動的形象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的示范功能呈現于學生面前。不僅拓寬學生的求知領域,而且拓寬學生的求知視野。學生學習不僅有廣度,而且有深度,既發展形象思維,又發展抽象思維,學習也變得更輕松,更有趣。
二
多媒體為生物教學帶來了活力,提供了更好的教學手段。但世間萬事萬物皆具有兩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體教學手段眾多優點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它的缺點。
(一)新刺激太多,把重點知識掩蓋。
很多教師盲目迷信多媒體,認為有了多媒體才算得上現代化的教學,才能體現新課標理念。結果課堂上一味追求表面的“奢華”和“大容量”,學生接受的新鮮刺激太多,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反而降低了課堂效率。對于學生來講,他們在課堂上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要充分利用這個時間,避免學生的感官疲勞,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大量的信息涌入,會使學生失去思考和消化的時間,表面上看懂了,而實際上并未深入。有的學校還要求一定要用多媒體上課。于是,某些老師為了服從領導的安排,盲目地把課本知識搬到計算機屏幕上,課堂上完全脫離黑板,本來一塊黑板完全可以容納的內容,現在卻像放電影似的一幕幕地過去,致使學生臨下課時腦子一片空白,對這節課的內容卻無從回憶。像這樣盲目的做法是絕對不會收到良好效果的。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現代化工具,我們應根據需要來合理地利用這種工具,絕對不能讓多媒體束縛住我們的課堂。當用則用,決不能為用而用,否則,其結果一定是“嘩眾取寵”,把整個課堂搞得一塌糊涂。
(二)課堂知識無法再現。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充分說明記筆記的重要性。在多媒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新鮮刺激很多,于是在課堂中被各種動畫、圖片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而教師恰恰就是在這個時候分析重點、突破難點,雖然激發了他們學習生物的興趣,但是學生只局限于眼睛看、耳朵聽、嘴巴說,沒有動手記;或者學生想起要記筆記,但到底哪個才是重點知識,哪個該記,哪個不需要記,看上去全都重要全都要記下來;或者剛記到一半,老師已經跳到下一個知識點了,開始另一個知識點的分析,來不及記;不像以前老師在黑板上的板書,重點知識一目了然,什么時候記都不遲。或者學生想要把某個過程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但如果這個知識是老師精心制作出來的動畫,那學生怎么畫得出來呢?通常一堂課下來,學生的課本和筆記本上全是一片空白,什么東西也沒有留下。即使課堂再精彩,學生印象很深刻,總有忘記的一天,等復習或需要用到的時候課堂知識卻沒有辦法再現了。因此“多媒體+黑板+粉筆”的教學方式對學生而言效果更好。
(三)課件的制作費時。
課堂效果除了與教師能力有關外,與課件本身的質量也有很大的關系,選用不適當的教學軟件非但達不到預計的教學效果,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造成學生思維混亂,因此好課件也是上好課的關鍵。課件的制作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般需要五、六個小時教師才能查找到所需資料并制作好幻燈片;而且制作多媒體課件需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要會較熟練地使用一些應用軟件,如幻燈片制作軟件PowerPoint、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等,尤其在生物教學中會有大量的圖,如果這些圖在網上或資料庫找不到,就需要自己動手畫,一般一個圖畫好大約需要30分鐘左右(有較好計算機操作能力),這樣的話制作一個課件往往要一天時間。而教師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用于經常制作課件。
總之,生物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既不能盲目地為追求潮流而使用,又不能因傳統的生物教學理念而拒之門外,我們應對多媒體教學的應用有理性的認識: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揚長避短,合理運用,才能讓多媒體真正服務于生物課堂,從而開創生物教育嶄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