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輝
摘要: 大學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倡導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畢業生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具有較強的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本文以高等醫科院校為例,將實驗室開放管理與教學相結合,探討新形勢下醫科院校實驗室開放的有效模式,以發揮實驗室開放在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提高實驗室開放的效率,充分發揮實驗室資源的功能和效用。
關鍵詞: 高等醫科院校實驗室開放管理模式
實驗教學是醫科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環節,推行實驗室開放、促進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目前各高校教學改革的共同趨勢。
近年來,由于擴招,許多醫科院校的實驗教學條件已經不能滿足教學要求,若仍采用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在總學時有限的情況下,讓學生多做一些創新性、綜合性實驗,難度非常大。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培養實用性、面向21世紀高素質創新人才,如何發揮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思維,如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為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實驗教學基地,有力地推動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實驗室開放的意義
實驗室是高等院校開展實驗教學、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的重要場所,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與創新能力的重要基地。高等醫學院校實驗室的建設一直存在著因學科需要而組建教學實驗室、實驗室歸屬于學科教研室管理的狀況,這種建設模式往往會帶來投入大、規模小、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后果,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何適應院校發展和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需要,積極探索新的實驗室管理模式,值得我們研究與探索。
二、實驗室開放管理現狀的調查
在現行實驗室管理模式下,教學實驗室歸屬于各教研室,各教研室對實驗室的建設都追求“小而全”,往往形成分散、封閉、規模小、效率低的格局。由于實驗室重復建設,資源無法共享,一是增大了對場地、設備和管理人員的需求,二是“吃不飽”現象比較普遍,致使儀器設備使用率低、更新緩慢,實驗教學設備陳舊,教學實驗室建設無法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從而制約了實驗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另外,醫學實驗教學內容與現代醫學發展相比已顯落后,但現行實驗室管理模式卻不利于醫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與發展。近幾年,我們對醫學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和探索,例如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實驗等,努力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三、新形勢下醫科院校實驗室開放管理有效模式研究
實驗室管理改革的初步成效為適應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的需要,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地以醫學實驗學技術分類為依據,逐步對各類醫學基礎實驗室進行優化重組,建立了形態學、機能學、病原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專業基礎教學實驗室。近幾年的實踐表明,實驗室管理改革已初見成效。
1.優化了實驗室結構。我校將原隸屬于生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組織胚胎學、人體解剖學。微生物學、生物學、寄生蟲學,細胞生物學、生理生化、免疫學等教研室的教學實驗室,根據實驗技術歸類、學科群分類和功能設置進行整合重組,成立形態學、機能學、病原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四個專業基礎教學實驗室,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實驗室的集約化程度,優化了實驗室結構。
2.提高了設備使用效益。調整后的實驗室可以承擔多學科專業的同類實驗教學任務,各部、系均可使用,使實驗室場地與設備的使用率明顯提高,實驗室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專業基礎教學實驗室將同類實驗設備集中,如顯微鏡集中在形態學實驗室、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實行專管共用,最大限度地避免設備閑置,提高了設備的使用效益。
3.提高了實驗室檔次。我們建立專業基礎教學實驗室后,統一規劃,重點投資,少而精地購置目前比較先進的儀器設備,使實驗室建設經費充分發揮作用,逐步建設高檔次的教學實驗室,實現了實驗室計算機多媒體網絡化,形態學科實驗顯微錄像化、機能學科實驗微機化。以機能學實驗室為例,我們配備醫用計算機(54臺/室)和計算機功能描記軟件系統裝置,完成血壓、呼吸、心率、心電和各類生物電信號的測定;同時配備了血液黏度計、血氧分析儀、電解質分析儀和分光光度計等生物理化檢測設備,以便完成人體功能研究的實驗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呂兆豐,李建民.醫學院校基礎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實驗技術與管理,1999,(1):27-28.
[2]朱孝欽.實驗教學與管理改革初探.實驗室研究與探討,2004,(5):84.
[3]劉燕,周金燕,王文斌.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改革與實踐.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