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立洵
摘要: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諧”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如何關注大學生心理和諧,促進和諧校園建設,就成了高校工作者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和諧和諧校園
高校,作為國家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主要教育機構,在改革和發展中應該注重把“構建和諧大學校園”放在第一位,培養學生成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在這樣的潮流下,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重大和緊迫的戰略任務。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社會的到來,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社會成員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社會上心理疾病患者與日俱增,許多人經常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大學生作為承載著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其面臨的心理壓力明顯高于其他同齡群體。很多在校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1.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1.1社會環境的影響。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歷史時期,競爭的加劇、壓力的增大、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價值觀念的多元化、貧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調整等,展現在心理結構還相當稚嫩的大學生面前時,理論知識和人生閱歷還無法使他們找到正確的答案,對于“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平靜的心靈沖擊是巨大的,產生心理失衡在所難免。
1.2家庭環境的影響。
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環境和父母言談舉止的影響。不同的家庭教育與影響,產生的結果也截然不同。
1.3校園環境的影響。
校園環境的影響環境包括角色變化引起的心理不適應、教育與管理過程中的影響、人際關系氛圍的影響、不健康的校園文化的影響。進入大學以后,以往生活由父母包辦的狀況被獨立生活的方式代替,使得一些學生感到極不適應,依賴性和獨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他們對以往生活方式的迷戀,對新生活感到迷惘。
1.4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包括自我評價不客觀、性心理的發展滯后于性生理的發育。大學生已經步入成年人行列,年齡的增長使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發生了飛躍,但是,他們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自我評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響,也受情感波動的影響,在對事物的看法和觀察上容易片面化、理想化。
2.關注學生心理和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適應不良問題困擾著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由此出現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試就此問題作心理原因探析,結合我院已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輔助提出對策。
2.1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切實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德育工作管理體系,努力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首先,我院可以成立專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并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從制度上保證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其次,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學校加強師資、設施、科研等方面的建設,在經費上給予有力的支持,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質保障。
2.2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利用現有途徑和手段外,還應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訓練活動,利用多種媒體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通過團體心理訓練和社會實踐錘煉大學生的心理品質,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通過心語報、網絡等多種媒介,向學生宣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介紹心理調控的方法,增強學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識,提高他們面對困難、經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2.3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豐富多彩、積極向上、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生活能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方面,學生參與各種文體活動對于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交往技能、競爭意識、解決困難和面對挫折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于陶冶情操,形成自信、樂觀的人格特征,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的作用。
3.對建設和諧校園的認識。
和諧校園是以校園為載體,以內和外順、政通人和、穩定有序為主要特征,實現學校教育各個子系統或要素全面、協調、自由、充分發展、良性互動、整體優化的教育理念。具體說來,和諧校園就是協調發展,為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師生相處融洽和學生個性發展的和諧、學習的和諧、生活的和諧、心理的和諧、環境的和諧、擇業與就業的和諧等多方面的和諧。構建和諧校園,是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也是高校教育系統發展的一個必然。
3.1構建和諧校園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復雜而重大的系統工程,要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就必須首先實現每一個單位和諧。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基本單位和細胞,是匯聚人才的高地和培養人才的基地,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崇高理想,構建和諧校園就成為每一個在大學里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人應有的內在的追求,也成為時代發展對大學的外在要求。
3.2構建和諧校園是推動高校發展的內在動力。
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開放和發展,高校辦學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高校在改革發展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如高校連續擴招,學生人數大增,師資、設備和管理一時還跟不上,教育質量、人才培養質量、辦學水平與社會的需要較不相適應,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等,這樣必然影響到高等教育的發展。構建和諧校園,包括校內和諧和學校與外部的和諧,這就必然要求解決存在的問題,實現校園的發展與整個社會的發展相和諧,通過多種有效途徑推動高校教育的健康協調發展。因此,和諧校園的建設成為高校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4.關注學生心理和諧,促進和諧校園建設
4.1以促進和諧校園建設為要求,不斷加強制度建設。
樹立依法治校的觀念,不斷加強學校的制度建設,實現執政興校資源各要素的有效配置,堅持把制度建設貫穿于學校建設與發展之中。制度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依法制定學校的管理制度,并體現以下要求:一是合法性,即所制定的各項制度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二是民主性,即在制定各項制度時必須充分聽取和吸收各方面的意見;三是程序性,即在制定各項制度時必須經過起草、審議、表決、公布等程序;四是針對性,即所制定的各項制度必須針對所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和具體行為;五是可操作性,即所制定的各項制度必須具體可行。
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用制度來規范和調節各種關系,使一切活動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這樣大學校園就自然和諧了。
4.2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載體,指導校園文化的建設。
4.2.1充分利用大學里的班級心理委員,通過各班的心理委員,了解學生們的心理狀況,做到有情況及時反饋。
4.2.2在系學生會里設置心理健康教育部,以該部為依托,充分發揮學生們的工作積極性,主動配合院心理咨詢室,加強學生干部的心理培訓,并通過開展一系列團隊輔導活動,帶動全系學生塑造健康心理。
4.2.3在輔導員的日常工作中,進行及時的、有必要的心理干預。對于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輔導員要第一時間進行干預。一般而言,危機有兩個含義:一是指突發事件,出乎人們意料發生的,如地震、水災、空難、疾病爆發、恐怖襲擊、戰爭等;二是指人所處的緊急狀態。當個體遭遇重大問題或變化發生使個體感到難以解決、難以把握時,平衡就會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繼而出現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紊亂,進入一種失衡狀態,這就是危機狀態。危機意味著平衡穩定的破壞,引起混亂、不安。危機出現是因為個體意識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過了自己的應付能力,而不是個體經歷的事件本身。危機干預指對處在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個人采取明確有效措施,重新適應生活。
輔導員進行干預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學生已經被打破平衡的心理狀態,使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增強;減輕事件對學生的壓力;幫助學生獲得一個更通達、開放的態度。
5.結語
心理和諧是和諧校園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內在要求,是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提供支撐的平臺。和諧校園是培養建設和諧社會人才的前提,是以校園為載體,以內和外順、安定團結、穩定有序為主要特征,實現學校教育各子系統全面、協調、自由、充分發展、良性互動及整體優化的教育理念。心理教育在學校和諧發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應樹立科學的和諧發展觀,為學校教育教學營造安定團結和諧的氛圍,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支撐平臺。
《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的發表,旨在進一步提高認識,使高等學校把這項工作作為整體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并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在隊伍建設、制度建設、工作方式、設備配置等方面規范化、科學化,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向高水平發展,在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大學生對社會具有很強的敏感性,思想活躍,充滿活力,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他們的心理素質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因而,對大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是高校的一重大任務。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然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這項工作的開展,必須有組織、有計劃的進行,必須尊重大學生心理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做一般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教會大學生怎樣去做,怎樣去生活,更要做心靈智慧的啟迪者,教會學生怎樣去創造性地做,做得更好,更好地生活,共同為建設和諧校園作貢獻。
參考文獻:
[1]和諧校園.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08.
[2]大學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諧與適應.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3.
[3]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實踐先進性.人民日報,2005-4-25.
[4]教育心理學.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07.
[5]高校心理教育機制的探討.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