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興凱湖曾經是中國第一大湖——1861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與沙皇俄國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憑借這個不平等條約,沙俄割去了興凱湖三分之二的面積,蒼茫興凱湖從此一分兩半,北部屬我國黑龍江省密山市,南部則位于今天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境內。
興凱湖是因為地質斷陷而形成的湖泊,湖盆平坦、湖水不深,在千百萬年的歷史中,興凱湖與注入它的大小河流一起,齊心協力,共同塑造出了面積廣闊的湖濱濕地與平原。其中,湖泊北部的“興凱湖平原”面積達上萬平方公里,向北與“東北膏腴”三江平原相接。
興凱湖是富庶的。早在6000多年前,世界罕見的“新石器漁獵文化”——新開流文化就在湖畔盛極一時。往后的許多東北少數民族,如肅慎、靺鞨、女真紛紛以此為中心崛起,他們建立的政權有渤海、金,也有后來一統中原的大清王朝。
清朝建國之后,為使這片祖先“龍興之地”免受侵擾,從順治朝開始就對興凱湖地區實施封禁,嚴禁人們到此漁獵、耕種。這片廣袤的地域就此沉寂,直到被列強的槍炮驚醒。自1861年興凱湖被割讓后,清政府長久以來的“封禁”政策便不攻自破,內地“闖關東”的人們開始遷居這里,捕魚、屯墾。然而,由于興凱湖地區的自然條件嚴酷——冬季最低氣溫零下30度,湖面封凍期可達半年之久,所以,從清末到新中國建立前,興凱湖的開發都是斷斷續續,不成氣候,這里依舊保持了原始、蒼涼的狀態。
對興凱湖的大規模開發,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后,數萬志愿軍戰士轉業進駐興凱湖畔,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開發北大荒”運動,興凱湖、“北大荒”就此成為當代中國史上一個揮之不去的印記。后來有人講,興凱湖就是“北大荒的搖籃”,這句話是中肯的,整整兩百年的東北墾荒史,被興凱湖完整記錄。
拋開沉甸甸的歷史,今天的興凱湖以三大物產延續著傳奇——白魚、海東青與興凱湖梅花鹿。白魚又名翹嘴紅鲌,在清朝曾是專供皇家的貢品;海東青是久負盛名的猛禽、獵鷹,它們在興凱湖上盤旋,猛撲之下,捕捉天鵝的凌厲身姿足以震撼人心;興凱湖梅花鹿是世界梅花鹿的全新物種,有著“長頭、寬額、堅蹄、元寶嘴”的獨有特征,看著這些在湖蕩邊自由徜徉的生靈,也許沒人知道,它們的血統竟源自曾經的“蘇聯國寶”——烏蘇里梅花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