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梅
摘要: 音樂探究性學習就是教師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積極創設各種方式和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的學習和體驗,主動探索音樂中的各種問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特別注重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它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運用價值。
關鍵詞: 探究性學習音樂欣賞教學創造性思維探究欲望
所謂音樂探究性學習,就是教師要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積極創造各種方式和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的學習和體驗,主動探索音樂中的各種問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傳統音樂欣賞教學教師“滿堂灌”,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音樂的學習,造成現在許多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尷尬局面,而探究性學習是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使他們不僅學會音樂,而且會學音樂,以下是我在音樂教學中對探究性學習的一些研究與思考。
一、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1.以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觸景生情,情由境生”。音樂的情境教學是指對一定教學內容進行形象性描述或對其環境的設置、模擬和設置出與之相匹配的場景,很快激起學生強烈的情緒,形成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教學活動中,并表露出內心的真情實感。
2.以情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節課的開頭是很重要的。這是因為一節課開頭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這節課的效果優劣。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讀,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甚至會導致教師的講課成為學生的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導入新課的藝術效果。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在音樂課中,教師就要根據音樂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采用“探究”的方式設計開頭,巧設疑問,以疑激趣。例如在上音樂欣賞課《藍色的多瑙河》的時候,開始這樣設計:先提問學生四季分別給人的感覺,然后放《春之歌》的音樂片段給學生聽,提問學生音樂的情緒怎樣?給人以怎樣的感受?如果用音樂形容四季中的一季,適合哪一個季節?解答后指出這節課要欣賞和學習一首關于春天的音樂。在音樂課堂開頭,教師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尋找答案,當找到答案后,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興趣。
3.以疑惑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該是學生的權利。教師應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探索,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開放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的認知活動經常性接受挑戰,思維不斷被激活,在學習中不斷產生新的靈感、新的想象、新的問題和新的創意。
4.以比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爭強好勝,教師可精心組織比賽,激發學生探究。比如在欣賞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欣賞幾首不同民族的民歌,提問:哪個小組聽出來的民歌最多?這些民歌各有什么特點?這些特點是如何形成的?這樣的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探究的愿望也就強烈了。
5.以成功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重視探究的體驗,是探究性學習的最終目的,而成功的體驗更是每個學生的渴望,可以說體驗成功是學生持續探究的強心劑。在探究問題的設計上,要注意其難易程度,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同時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及時客觀地給予肯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努力探究的收獲,體會成功的愉悅,樂學、會學、學會,真正地培養起對音樂的興趣和對生活的熱愛。
二、給學生提供探究的平臺
學生在學習中有三種層次的表現,即被動應答、自覺適應和自動創造。素質教育要求教學追求第三種活動水平,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參與感知、操作、體驗、討論等活動得出結論,解決問題,在主動完成學習的過程中發展自我,我們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探究的平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
1.營造和諧寬松愉悅的教學環境。思想的解放會給學生帶來諸多探求創新的空間。學生只有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才能真正做到敢想、敢說、敢做,才會勇于探究,為此,教師必須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平等地融入學生之中,做他們的朋友,揣摩他們的心理,傾聽他們的聲音,鼓勵他們時時有新的認識,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地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使他們始終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態之中,創造一個能自由探索的音樂空間。
2.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料。“提倡學科綜合”是新音樂課標十大理念之一,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所以,關注探究學習過程要溝通課內外,融合學科間,讓探究學習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化有限的教材資源為無限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到課外探究,允許學生把課外生活中的問題帶入課堂,教師給予恰當的指導,為他們提供解決的策略,促使他們深入探究。
3.創設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空間。郭聲健老師在《藝術教育論》中說:“藝術活動本質上要求主體全身心地、主動地參與和投入,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否則,不管是藝術還是藝術欣賞都是難以順利進行的。”如《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一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課前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有關民歌的調查,準備好材料,設計好講稿,確定好講解和操作人員,將材料帶進課堂,然后在課上介紹他們的研究成果:如甲組介紹所搜集的民歌,乙組介紹一些不同風格的民族民歌,丙組介紹一些由民歌素材創作的歌曲,而丁組則用載歌載舞的形式表演一組民歌。整堂課教師只做了一些補充性的介紹。
4.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網絡技術與視聽技術的發展,使音樂欣賞變得空前開放。在教學中可把學生帶進計算機教室,把音樂欣賞帶進網絡世界,把電腦與組合音響接軌,充分利用校園局域網、Internet網的優勢,引導學生對教材某些章節、內容的學習拓展開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音樂課題的研究。學生針對所有探究的問題,在Internet網上查找資料,下載、視聽音樂作品,在局域網上共享資源。在一次“音樂與舞蹈”的課中,一位同學代表其小組,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其收集、整理的有關《天鵝湖》舞劇的資料、圖片、音響,使全班領略了舞劇的美,很自然地調動起了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感受音樂的力度、速度、情緒,并激發起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
三、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正確評價
針對探究性學習的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我們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方法,這就是重探究過程,重相互合作,重集體評價,重激勵引導。例如,為了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音樂審美,音樂老師可以在初中音樂欣賞的考試中進行一些改變,即變書面考試為用表演自編音樂劇、配樂朗誦故事、小組唱等多種新的評價方法。教學必須從被動接受型、使學生學會知識、培養知識型人才,向主動探究型、使學生學會認知、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方向發展;必須從以教師為主體,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學習方式轉化。探究式學習不僅能促進思維提升、智慧增值、認知結構重組,而且能豐富情感,完善心理,促進身體器官的敏銳。另外,由于探究過程需要探究者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這對于增進和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將其融會貫通,十分關鍵。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在一個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獲得了新的理解,產生出了新的意義。正所謂“溫故知新”。
總之,“探究”是適應音樂課改革要求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優化音樂欣賞課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實踐證明,把“探究”帶進音樂課堂,可以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讓學生在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快、包容的氛圍中學習、探究、體驗音樂,人人有提問,時時有交流,自由地想象,主動地探究,讓學生都能喜愛音樂、走進音樂、理解音樂、享受音樂。
參考文獻:
[1]藝術教育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2]初中探究型課程導師指導手冊.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6.
[3]創新教育新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9.
[4]中國音樂教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8).
[5]考試周刊.吉林省輿林報刊發展中心,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