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龍
【摘要】高校思政教學對大學生進行普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發展大學生黨員的廣泛培養過程,而大學生黨建則是思政教育結果的收獲環節。將高校思政教學與大學生黨建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加強中特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把又紅又專的優秀大學生充分吸收到黨組織中來,才能培養大批黨的事業的后備領軍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可持續的可靠接班人。
【關鍵詞】思政教學 大學生黨建 有機結合 充實可靠接班人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001-02
鄧小平同志回顧改革頭十年工作時曾說:“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誤是教育,我這里說的是思想教育”,這一警示至今沒有過時,今天一些大學生的迷茫困惑、極端功利主義、理想信念淡漠、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對青年學生的影響等,都說明了我們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問題,而這個問題主要出現在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部分——大學生黨建工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須與黨建工作緊密結合,這關系到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關系到青年大學生能否擔負起國家未來的重任,關系到他們能否為將來國家民族的發展起到引領作用。
一、思政教學在大學生黨建工作中的戰略地位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靈魂發育期,是大學生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政理論教學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一直以來秉持的方針就是“育人為本,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優先”。
秦在東教授曾撰文說:“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完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社會人格、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文化人格和理想人格的特殊使命”。[1]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在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會議上說:“做好高校黨建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大學生健康成長密切相關,責任重大,直接關系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可持續的人才‘第一資源,創新驅動‘第一動力和干部這一‘決定性因素”。[2]
可見,上好思政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思政教學對大學生進行普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發展大學生黨員的廣泛而集中的培養過程,是大學生黨建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只有增強大學生思政教學實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大學生頭腦,才能堅定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提供豐富的可持續的可靠接班人。
二、增強高校思政理論教學實效,堅定中特社會主義信仰
為了增強思政教學實效,筆者認為,思政課教學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課堂理論教學,講透理論
首先,思政理論課堂必須讓學生弄懂一些基本的首要問題。諸如:馬克思何許人也?馬克思要干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我們思政理論課要學懂什么?……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體察到,大學生對此等基本問題的了解,確實不容樂觀。因此,教師在授課中,對大學生感到無知和困惑的一系列問題,必須講清說透。同時,結合大學生在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主體性地位和國家的人才戰略進行分析,才能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識,喚醒沉睡中的大學生,激發其學習熱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肩負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感。
其次,深入解讀和整合教材,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立足于教材的同時又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要在深入解讀教材的過程中加以充實和整合,將教材體系轉化為科學的教學體系,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
(二)督促指導社會實踐,彌補課堂理論教學的不足
當前思政理論教學“灌輸”未必“入腦”,“理解”未必“接受”,光憑課堂理論教學難以實現理論從“入耳入眼”到“入心入腦”的轉變。因此,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除了結合實際進行理論教學,還要督促指導大學生做好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了解社會發展中還存在問題,結合理論去思考需要如何去改進,撰寫調查報告,提出建設性意見,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獲得真知識,增長大智慧。馬克思主義、共產黨人最講求的是實事求是,而且這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百聞不如一見,讓大學生在現實中去實踐,去體驗,才能切實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效果,堅定大學生中特社會主義信仰,從而忠心愛黨,崇敬黨的偉大事業,并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三)協助辦好校園文化活動,豐富校園馬克思主義文化
為了增強思政理論課教學效果,思政課教師應積極支持和協助辦好青年馬克思主義工程等社團活動;校院系各級舉行的專題文化活動中,除了弘揚專業文化、傳統文化之外,要為弘揚馬克思主義文化留足空間。思政理論課教師應積極參與協助、構思和策劃,營造馬克思主義主流文化的濃厚氛圍,使馬克思主義教育不僅僅局限在課堂,而要使其在校園生活中無處不在,從而達到潛移默化地深入學生心靈深處。在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到黨以人為本地關懷學生的一切,讓學生感到黨的溫暖和關懷。通過經常性的校園文化活動,穩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堅定中特社會主義信仰。
(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加強文化傳統中“士”的教育
國學大師錢穆力倡文化救國,一生為故國招魂。他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之士》與《再論中國文化傳統中之士》等專論中反復強調說:“士是中國社會的中心,應該有最高的人生理想,應該負起對民族國家的最大的責任。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內心修養上,應該有一副宗教精神。”這副宗教精神,作為今天的大學生,就是要樹立對民族國家發展進步的高度責任感和虔敬的中特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錢先生還明確說:“所謂士者,對此社會須能負起何種‘職責與‘道義,即是對此社會應有一番理想與其相應而起之一種責任感,而努力以求此項理想之實現。”一個沒有“士”的社會就會失去精英群體的引領,社會發展就會失去重心和核心。因此,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將馬克思主義植根于民族優秀文化之中,增強大學生文化底蘊,可以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和社會理想教育效果,也是大學本位的回歸。
三、選苗推薦優秀大學生入黨,配合大學生黨建工作
思政教師除了搞好理論教學,還需配合黨建工作,積極慎重地發展優秀大學生入黨,使又紅又專的優秀大學生在黨組織中接受繼續教育。筆者認為,在校黨委統領大學生黨建全局工作中,思政教師首先要抓好開堂課的思想教育,使學生明白“大學生稱號絕不僅僅是文化形象的代表,而是神圣職責的象征”。要明示未來三、四年的大學教育不僅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合格建設者,更要培養大批能引領社會發展的黨的可靠接班人,提高大學生思想認識高度,樹立社會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其次,教學之外還應多接觸學生,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發展狀況,并與輔導員密切聯系和交流,為大學生入黨進行選苗培養和慎重推薦。
加強大學生黨員發展工作,積極慎重的發展優秀學生入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層次目標。在學生中主要通過思政教學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黨支部大力加強在大學生中發展黨員,吸收大學生中的優秀分子到黨組織中來,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持續提供豐富的可靠力量,這是黨的千秋偉業長盛不衰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秦在東.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結構探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1)
[2]湖北日報《李鴻忠強調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201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