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國強
當前企業走出去,跨境投資和經營活動如何能夠促進國內結構的轉型升級,目前從整個宏觀到微觀,都是一個大的問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對外投資為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提供了戰略機遇。
價值鏈升級的新方向
在戰后大家觀察到很多經濟體都經歷了快速的產業升級。日本的主導產業從戰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玩具逐漸過渡到鋼鐵、石化、汽車、電子等,經歷的產業升級是伴隨著整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發展的結果。
在過去的20年里,經濟全球化快速的推進,不斷地深化,帶來了一個新的變化,即形成了全球的生產價值鏈,這條曲線被稱之為“微笑曲線”。“微笑曲線”最早是由中國臺灣宏基的董事長在觀察PC產業的時候發現的。他發現在PC產業里形成了全球的分工,這個分工左側是技術和資本密集的產業活動,中間是勞動密集的組裝加工為主的產業活動,下游是一些服務領域的營銷、專業服務,以及品牌,這些活動是信息和管理密集的產業活動。
“微笑曲線”實際上不僅僅在PC產業存在,在很多產業,而且在越來越多的產業里都出現了這種現象,也就是今天我們講的形成了全球的生產價值鏈。在全球生產價值鏈形成以后,我們發現傳統的產業升級已經不能說明問題。比如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IT產品的出口國,我們的出口結構超過30%是所謂的高新技術產品,如果從這個視角看似乎中國的產業結構已經很高了。但實際情況你會看到,這些出口的所謂高新技術產品相當部分只是在中國從事勞動密集的組裝。所以,我們在新的背景下再來考慮產業升級恐怕要從不同的角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生產價值鏈形成以后,產業升級就不是原來的一個方向,從傳統的產業到智力密集,技術密集產業的升級,更多的是價值環節的升級,提升一個國家在全球分工中價值分工的地位,比傳統意義上說的從傳統產業到所謂的按現有的產業分類出現了不一樣的情況。所以,我們要準確地把握在全球化背景下產業升級的新的方向。
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對外投資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后起的國家來說,是有利于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我們看到一部分中國企業通過對外投資獲取了先進的技術,在汽車行業,媒體報道很多的吉利汽車,作為汽車行業的一個新進入者并購了著名的沃爾沃,不僅獲得了沃爾沃的產能,還獲得了沃爾沃的技術和沃爾沃的品牌。再比如說我們的機床產業長期在數控機床上缺乏競爭力,通過海外并購,整合了國際和國內的資源,使得我們在數控機床方面的國際競爭力迅速的提升。還有一些企業是主動的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來增強自身的研發能力,實際上是按照自己的戰略布局,利用不同國家特有的研發資源。比如我們自主創新的一個典型企業華為,它在移動通信設備方面,已經處于全球的前列。華為是一個創新型的公司,在全球雇傭了大量的研發人員,研發的投入占銷售的比重也很高,除了在深圳、北京、上海、南京有研發中心以外,還在海外的很多地方,比如在瑞典、愛立信總部的所在地,利用愛立信作為移動通信設備的龍頭企業地位,也有很多溢出效應,在莫斯科,在美國的硅谷等,實際上針對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獨特的研發資源。這樣華為按照公司的戰略來充分利用好各個國家的研發資源,整合全球的資源來推動企業的研發能力的提升。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海外的研發,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降低研發的成本。最近這幾年,很多跨國公司到中國來,看中的一個是中國的市場,另外一個看重中國研發人力資源的低成本,盡管這幾年我們看到中國普通工人的工資上漲,很多人擔心我們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國際競爭力還能維持多長時間,但是與此同時中國人力資源的提升,特別是研發人力資源的提升吸引了很多跨國公司到中國開展研發。當然,對外投資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獲得規模經濟,降低或者說平攤,攤薄研發的成本,這也使得更多的企業能夠使它的研發獲得可觀的回報,來使得研發具有可持續性。
另一方面,服務環節、品牌、渠道延伸的時候,海外投資毫無疑問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由于品牌會帶來特定的消費群體,具有一定的壟斷性,這就是所謂說品牌的收益。國內的很多企業,特別是出口企業,在過去多年做OEM,所謂的貼牌生產,缺乏自己的品牌,即使很多國內著名的企業也缺乏國際品牌。中國的企業要打造我們中國自己的國際品牌,但是打造一個國際品牌確實是一件耗時耗力,需要大量投入的工作,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真正能夠屬于中國的,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品牌還是屈指可數的。但是我想,打造國際品牌其實是兩條腿,一條腿是剛剛我們說到的自主的品牌,不斷地擴大它的國際影響力;另外一條道路就是我們通過對外的投資,對外的并購來獲取已有的品牌,這恐怕是一條時間更短,成本更低的捷徑。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中央電視臺曾經報道過一家做電鉆的民營企業,因為危機的爆發,它的出口量下降了80%,但是它所獲取的利潤增長了100%以上,為什么?因為它為之代工的兩家企業,一家是美國企業,一家是英國企業,在金融危機中遇到了困難,破產了,我們這家代工的企業就并購了這兩家企業,獲取了這兩家企業的品牌和渠道,從而獲得了在銷售中由品牌帶來的收益,而不僅僅是以前代工所獲得的微博的加工費,盡管它的出口量下降,但是企業的盈利在大幅度的上升。
危機蘊藏著走出去的機遇
我們看到全球金融危機對大家形成了沖擊,但是與此同時,我們看到全球金融危機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通過對外投資來提升我國的競爭力,推動我們產業結構升級的一個重要的機遇。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每一次全球性或者區域性的危機往往是全球格局大洗牌,大調整的一個契機。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會看到,很多國家受到了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企業面臨的資金鏈緊張,甚至斷鏈的挑戰。而中國企業相對來說存在著很多有利的條件,宏觀上儲備充裕,資金充裕,經濟穩定,微觀上我們看到企業的盈利在不斷的改善,融資也好,自有資金也好,條件相對比較好。在國際上我們原來很多希望去投資并購的企業,以前可能因為種種的義律,不愿意賣給中國企業,現在在金融危機的條件下,在資金壓力下,它不得不賣給中國的企業。剛才我講的吉利和沃爾沃的案例,如果不是金融危機,大家可能很難想象沃爾沃愿意賣給一家中國新進入汽車行業的企業,當然吉利有它的優勢,但是它的國際知名度還需要提升,吉利是抓住了這場危機帶來的機遇。另外,原來可能并購成本非常高,現在成本大幅度下降。十年前福特在收購沃爾沃的時候花了64億美元,而吉利只花了1/4價格,十幾億美元。
對中國企業來說,全球金融危機是一個重要的對外投資的戰略機遇,當然,這個機遇的窗口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隨著外部環境不斷的改善,這個窗口會慢慢地關上,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說,要把握住機遇,要抓住這個機遇,就要抓緊時間。但是在抓住機遇的同時,我也要提醒我們的投資者,一定要注意海外投資的風險,海外投資和國內投資有一些獨特的風險,這些風險如果我們不能有充分的把握的話,我們可能沖著這個陷阱去,最后就掉進了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