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要】所謂文本再構就是把教材本來的內容進行重新的組合和構建。如何使用全英教學來發揮“生本評研課”的優勢?筆者利用這一次校級展評活動開展了一次以“文本再構”為研討主題的“生本評研課”嘗試。在文本再構的理念下,教師將一節枯燥的語法訓練課用故事的方式串聯了起來,增加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很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文本再構 生本評研課 語法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076-02
一、前言
文本再構——所謂文本再構就是把教材本來的內容進行重新的組合和構建,這種建構是基于教材,又結合所教對象的原有知識情況,把所教授的內容進行再處理整合的一個再構的過程。使我們的教學內容形成一個具有情境和現實可操作意義的一個可觀、可讀、可感的一個獨立的文本。它是由上海市教研室英語教學專家、資深教研員、特級教師朱浦老師提出來的,“文本再構”已成為當下英語教學最熱門的話題。
生本評研課——生本教育認為,評價要附著于學生主動發展的活動之中,讓學生掌握對自我的評價權,評價應該成為學生自己的需要。從很多實驗者的感想和評價來看,他們對“生本評研課”褒貶不一,有的認為實效性很大,還有一些卻認為“無非是學生在課前先準備好,準備好發言內容甚至準備好幻燈片,上課時輪番上場展示,下面片片掌聲。生本課堂已經是虛假課堂的代名詞。”在筆者看來,“生本評研課”確實有它的獨到之處,它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給“灰暗的復習課”注入了生命和活力,尤其是適用于數學等學科。但對于小學英語教學來說,鑒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局限性,并不一定能發揮出它的真正實效。
二、背景介紹
本學期,我校開展了“生本評研課教學展評活動”,筆者有幸作為英語學科的代表參加了比賽。對比語文、數學等其他學科來說,小學英語生本評研課相對難度較大,以往好多評研課都是用母語進行教學。但筆者認為,如果將英語課上成使用母語教學的單純的“知識傳授課”,它就失去了語言交際性的本質,也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那么,如何使用全英教學來發揮生本評研課的優勢呢?我校英語教改的主題是“文本再構”即語篇教學。于是筆者利用這次校級展評活動開展了以“文本再構”為研討主題的生本評研課嘗試。
三、設計理念
本次教學的主題是《THE PAST》,主要是對“一般過去時”的學習。我們的學生早已在四年級上學期香港朗文版教材4A中學過,所以學生對之并不陌生。但從學生的練習掌握情況來看,“過去時”在語法中是一個難點,另外到了六年級學生也面臨著對小學階段所學知識的一個匯總和復習,對英語時態的梳理和運用。基于以上因素考慮,于是我選擇上一節關于“一般過去時”的語法復習課。
語法知識是語言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但是,僅僅掌握語法知識本身不足以構成語言運用能力。如何讓語法教學不再單純地講解規則和知識?如何將孤立的語法規則學以致用?這是很多一線教師面臨的問題。朱浦老師曾經說過:“內容是話語的系統,沒有文本內容的學習不是語言學習,要充分利用文本,學習文本內容,在學習的過程中帶動語言學習,在體驗中提升情感。”于是,我根據學生所學過的朗文教材4A關于“過去時”的單元話題設計了本節課的語境——“人們過去的生活”。為了增加內容的趣味性以及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我采用了當前影視劇中時興的題材“穿越”,以《穿越時空的女孩》的故事呈現“再構文本”,并設計了編對話和寫日記等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故事情節中完成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并最終來達到對情感的體驗和升華。
四、教學過程及效果反思:
為加強學生對動詞過去式的特殊變化以及句子結構的熟練掌握,我設計了一系列關于“過去式”的任務環節:
Step One歌曲熱身《Yesterday Once More》。學生到了六年級,已經對幼稚的兒歌不感興趣,此經典歌曲的學習剛好滿足了學生的成長心理,并在對歌詞的熟悉中不斷鞏固動詞過去式的讀法。
Step Two每日課前英語秀。此環節在每天的日常課中都開展得很好,程序為:一個學生根提前定好的話題在講臺前做口頭作文,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給出評價和建議。但遺憾的是在本節公開課上,學生開始似乎太過緊張,表現并不令人滿意。
Step Three對語法點的歸納和梳理。此環節分為三個層次進行:
1.“詞”——動詞過去式的變化規則:規則動詞和不規則動詞。按評研課的做法,本環節應該讓學生來歸納、整理語法規則的,課后一些同行老師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但此環節涉及很多的專業術語名詞,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不管其拼法還是認讀都頗有難度,讓他們流利運用這些術語來表達他們對語法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不太現實。為保持全英教學的完整性,我對此環節做了些許改動:先出示某類動詞的過去式變化,然后經語言和文字的雙重提示,讓學生說出變化規則的后部分,則難度降低很多。雖然少了些學生的主體探究過程,但效果并不相差多少。
2.“句”——陳述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
陳述句——為了和后面的故事環節相呼應,我沒有生硬的將“過去式的句型”直接呈現出來,而是給出語言的情景,先讓學生嘗試回憶四年級學過的內容“過去人們的生活”,然后根據所給句型的提示來談論,讓語言的訓練在真實的交際中發生。從學生課堂的表現來看,以前學過的東西記得并不多,表達并不是很流利,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體現了課堂學習過程的真實感。
一般疑問句——為了糾正學生語言中的錯誤及鞏固There be(過去式)的用法,我設計了“談論圖片”環節,并將there be句型和包含助動詞did的一般疑問句分別呈現,以及對應的肯定和否定回答也包括在內。在對比was和were時,區分了“可數名詞”用復數和“不可數名詞”用單數的用法。為了讓參與性更廣,我采用的是結對子交流。從課堂表現來看,學生興致很高,發言積極,教學效果基本達到。
特殊疑問句——特殊疑問句的導入,我采用了調查表的形式:“關于五百年前人們的生活,你到底了解多少呢?”隨著幾個特殊疑問句的問和答,讓學生在對內容的理解過程中鞏固了對句型結構的掌握,也為后面的“自編對話”和“完成日記”兩項任務的順利完成做好了鋪墊。
3.“篇”——一切的詞和句的學習,都是為完成篇幅的表達做積累。再構的文本以“聽力理解填空”的形式呈現,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相關動詞的填寫。為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及英語思維能力的提高,我設計了開放性問題:“Judy在夢回明朝時還可能看到了一些什么,你能想象一下嗎?”從課堂的表現來看,學生表達的欲望很強烈,但鑒于英語能力有限,在說出的句子中會出現一些語法錯誤,總的來說并無大礙。
Step Four語用輸出環節。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語用環節的設計也很關鍵。在本環節,我設計了口頭和筆頭兩種練習。
口頭練習:按故事情節的發展,Judy夢醒后告訴媽媽夢中發生的一切。于是我鼓勵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加以想象,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Judy和媽媽的對話的編寫和表演。各小組基本能按要求完成任務,令人驚喜的是,有些小組學生特別出色,想象力非常豐富,思維和表達能力較強,編出了很長很有情節性的對話,值得贊嘆!
筆頭練習:在前面復習“一般過去時”語法的時候,已經談論到“一般過去時”經常運用到“講故事,寫日記”等方面,所以在此環節完成前后呼應,“你是否認為Judy 的這個夢值得記錄下來呢?你能幫助她完成這篇日記嗎?”鑒于學生的寫作能力有限,我給出了日記的起始和結尾句子,讓學生補充續寫。遺憾的是,前面的操練環節也許花費了太多的時間,日記只能留到課后完成。
Step Five情感的體驗和升華。在最后的環節通過話題討論:“你覺得人們過去的生活是怎樣的?”激發學生對一些描述性的形容詞的使用,然后通過問題“你愿意生活在過去還是現在?為什么?”鼓勵他們小組討論,表達各自的不同觀點,并由此產生對現代生活的幸福感,從而珍惜今天的生活。
五、結束語
“文本再構”是英語教學未來發展的趨勢,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朱浦老師認為:作為現代英語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學中重新整理教材,其再構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學手段。作為英語一線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這條路走好,把我們的智慧融入到教學中不斷實踐。在教改之路上,我們還將一路探索,一路前行!
參考文獻:
朱浦.教學理論探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