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地

第一部《碟中諜》強調智斗,湯姆·克魯斯全片甚至一槍未放,主要靠各種高科技設備的幫助通過智取達到目的;第二部過分強調武斗,導演吳宇森顯然對《英雄本色》念念不忘;一直到《碟中諜3》各種因素之間才取得了平衡,肉搏和科技兼顧,現實和超前并重,觀眾也欣慰地看到湯姆·克魯斯有時候也“交通必須靠跑,殺人必須靠打”,和銀幕前的觀眾沒什么兩樣。
最新一部讓所有觀眾眼前一亮,各路影評總結起來就六個字:“完全值得一看”或“完全值回票價”,說明這是一部成功的商業大片。決定《碟中諜4》成功的,可以說是片中出現的各種高科技產品了:帶觸摸前擋風玻璃的寶馬智能跑車、使人能在玻璃上爬行的“壁虎手套”,像隱形眼鏡一樣的眼控相機,能夠追蹤人眼視線的全息投影設備等等。當然,更不用提整部電影頻繁出現的各種蘋果設備,從iPhone、iPad到Macbook,不一而足。
整部《碟中諜4》的故事源于iPhone,IMF的情報員在街道轉角處低頭看蘋果手機的時候被女殺手一槍斃命,也結尾于iPhone,湯姆·克魯斯在影片結尾時交給組員人手一部iPhone,里面是下一個任務的簡報。蘋果品牌在片中曝光率之高,讓人覺得這部《碟中諜》完全就是蘋果的宣傳片。
高科技元素對一部電影成功的決定程度有多大,是一個很難定量研究的問題,但是炫目的科技玩意本身并不能決定一部電影的經典性。事實上,越是高科技,越容易過時。越是看上去非常新潮前衛的東西,越是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就會變得過時落后,甚至有些可笑。從第一部到第四部,每部《碟中諜》都不乏各種高科技,比如當年因為過分地玩弄科技元素而受到影評人詬病的《碟中諜1》,現在看來已經絲毫不顯得有任何賣弄高科技的感覺——唯有口香糖炸彈還顯得很有創意,但看上去卻又太過平凡無奇。
但過時并不是高科技元素的錯,除了創意更新奇的科技應用,《碟中諜4》更是懂得讓科技產品與時俱進地升級換代,從而顯示出其實用性和流行性。比如之前那個吸盤式的簡易爬樓手套,現在成了充滿體感的智能手套;而之前人與車的語音通話和GPS,現在則高級到了觸摸風擋玻璃。
《碟中諜4》中的各種新奇玩意也許在一年之后也會顯得平凡無奇,但它們的確避免了之前系列的天馬行空。前三部《碟中諜》中高科技最大的問題,在于那些技術和人們的日常生活隔得太遠:口香糖炸彈、聲音/溫度感應的防盜設備、植入體內的追蹤器和炸彈,這些都太殺氣騰騰,太專業,和觀眾的日常生活沒什么關系。而《碟中諜 4》中的科技不乏和生活的緊密結合:蘋果的各種設備大家都有,液晶前擋風玻璃的寶馬跑車據說明年就會上市,全息3D投影也讓人想起賣場隨處可見的裸眼3D液晶電視。觀眾大可感慨,咱們每天用來短信微博的東西原來也可以用來搞諜戰活動啊!
“科技改變生活”是人們的共識,但在《碟中諜4》中,科技甚至連特工和間諜的生活也一起改善了——以前在《007》中,Q博士為詹姆斯·邦德發明各種神奇或神經的裝備,現在《碟中諜》中伊桑·亨特直接使用史蒂夫·喬布斯設計各種電子產品。這些產品不光看來可以用作諜戰利器,同時也是居家旅行、工作學習乃至炫耀顯擺的必備佳品。
因此,將《碟中諜4》和當今其他類似題材的電影區別開來的,并不是各種炫目的技術,因為這些高科技元素在其他電影中并不難發現,使其成為獨一無二,還得歸功于史蒂夫·喬布斯。他的那種徹底的、直覺的,近乎偏執的“科技改變生活”的觀點,不僅帶來了各種簡單易用的電子設備,還使這些設備真正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乃至特工的生活。
所以貌似極為炫酷的《碟中諜4》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大片,盡管商業氣息濃厚,題材遠離生活,但它仍然寫實地反映了當今日常生活的一種樣式——高科技正在或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在觀看影片時對自己每天若無其事把玩的科技產品再一次驚訝不已,原來科技真的開始改變我們的生活了,并且還有無窮潛力亟待我們去挖掘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