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的《新京報》刊登社論說,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傳遞出的憂患意識。讓民眾感受到,在改革的深水期、攻堅戰階段。必將與憂患同行。這種憂患意識,體現于諸多細節。比如,溫家寶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否則將影響到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再如,溫家寶表示他深知“社會分配不公以及司法不公引起群眾的不滿”,所以“必須繼續推進促進社會公平的各項工作”。這種憂患意識,來自對改革停滯甚至可能倒退的擔憂。盡管改革仍然是整個社會的共識,但如何改、向什么方向改,分歧的確存在。對改革能否深入的疑慮,甚至或多或少的失望情緒,也并不罕見。但改革的緊迫性日漸強烈,改革已經在和潛在的危機賽跑。從范圍上來看,改革更在向社會的細部延伸,包括教育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房地產調控、城鄉養老保險全覆蓋等。改革若掛一漏萬,或一旦猶豫回頭,就會影響其他方面的進程。這種憂患意識,還來自改革面臨的困難和阻力。改革開放所形成的利益格局只是暫時的,接下來的調整,是利益格局多元化、利益分享最大化的調整。這顯然會受到一些既得利益群體的阻礙。無怪乎有不少代表委員在“兩會”上坦言,“容易的改革已經進行完了,接下來該是硬碰硬了”。這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落實區域差異;既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溫家寶在記者會上傳遞出的憂患意識,代表了這一代改革者的共同情感。可以看出,他們十分了解中國社會的關懷和憂慮,了解民眾的訴求、主張甚至是不滿。由此為中國的未來尋找方向。但是改革的真正深入,不僅是一代人的堅持,更是一種自我更新、自我犧牲精神的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