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在他的著作《隱權力:中國歷史弈局的幕后推手》(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指出:什么是“官場隱權力”呢?不妨引用乾隆和嘉慶朝封疆大吏勒保的一段自述來說明。勒保說:我剛剛到成都府當通判時,因為不討上司喜歡,時常遭到呵責,同僚們見風使舵,對我愛理不理。每次到上級衙門排班參見、稟報公事時,競也無人理睬。一直非常郁悶,家里窮,不敢掛冠而去,只能忍氣吞聲。有一年,聽說某人要來四川當總督了,正是我10年前的故交,心中竊喜,又不敢告人。總督將至,我先到郊外迎接,但總督沒有見我,有點失望。總督到了成都城外,我去拜見,又被擋了駕,更失望了。到了行轅(總督衙門),大小各官,紛紛晉謁,都得到接待,唯獨沒有接見我。正躊躇間,忽然聽到傳呼:“請勒三爺。”不稱官名而稱行輩,是朋友圈子內的稱呼,所以這聲稱呼,讓我恍如羈囚忽聞恩赦,立即整理好衣冠,疾趨而入。卻見到總督不戴官帽,立于檐下,指著我笑罵:“你太無恥,這個樣子來見我。”我下跪行禮,他則拉起我,說:“不要你磕狗頭。”還叫他的隨從幫我解除衣冠:“為勒三爺剝去狗皮,帶到后院乘涼飲酒去。”總督越罵,我越歡喜,因為這個待遇,顯然表明總督不將我當外人。今日封侯拜相,也比不上那時快樂。當時眾官還未散去,見到我與總督這般親密,都感到震驚。我飲到三更回來,知府、知縣還在衙門中等我,我一回來,便拉著我的手,問總督有什么指示。從此,成都的官員每次見了我,都是逢迎歡笑,爭著與我套近乎。我勒三爺還是當初的勒三爺,官場炎涼之態,言之可嘆!這則故事收錄在清人葛虛存輯錄的《清代名人軼事》中。勒保當時的官職是成都通判。我們假設通判的正式權力值是100,由于勒保之前受同僚排斥、上司冷落,他實際能行使的權限很可能只有50;但現在他與地方一把手的關系如此親密,同僚轉而要與他套近乎,他的實際權力值可能將漲到150。這部分并非由科層結構設定、而是由人情關系創造出來的權力,我稱之為“隱權力”。隱權力既不受正式權力結構的層級限制,又可以隨意越過正式權力的橫向邊界,與正式權力系統相互嵌接,又各自為政,共同規劃著官場的權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