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永蘭 顏素
摘要: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要實現科學發展。更加注重科學發展之核心、根本要求、根本方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這一新概括,既堅持了“發展是硬道理”的基本認知,又從“本質要求”的角度,凸顯發展的時代特征、具體路徑、現實重點、價值取向,從而使科學發展的實踐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科學發展新拓展
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發展問題的認識是一個隨著實踐發展不斷深化和創新過程。從強調發展是基礎、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執政興國有第一要務,到樹立科學發展理念、謀求科學發展思路、揭示科學發展的方法,再到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實現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顯然,這是在科學把握現實國情和新的實踐特征基礎上,對科學發展內涵的新拓展,對科學發展實踐的價值取向之高度概括。
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實現科學發展
“發展才是道理”是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講話提出的。所謂“硬道理”,硬就硬在生產力始終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硬就硬在發展仍然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所在,硬就硬在唯有發展才能使中國立足世界民族之林。從現實和長遠看,無論是社會主義本質還是根本任務要求,無論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還是對遠大目標的追求,無論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是從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的角度,都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這一基本認知。可以說,發展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永恒主題,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追求崇高理想的永恒主題。因此,所有的體制改革、政策制定、長遠規劃,都必須有利發展,加速發展是最大的政治。
發展是硬道理,歸根到底就是國家強大、民族振興、人民富裕。這是發展之“道理”的實質或本質,而如何更好的體現這一本質要求?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國家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經濟總量進人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極大的改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快速發展也積累著一些突出問題和矛盾,包括增長方式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增長方式與經濟結構的問題、增長總量與人民收入增長的不協調,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教育、醫療收入、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等等。在這種條件下,要充分體現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已不單是一個GDP總量增長問題,發展需要“質”的提升,需要“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歸根到底,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要實現科學發展,這是十七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和時代特征作出的新概括。首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科學發展的核心問題;其次,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不僅要強調“強國”的發展,也要實現體現“富民”的發展,不僅要解決好經濟的發展,還必須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既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的邏輯必然;第三,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還必須更加注重用科學的發展方法,統籌兼顧好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問題,更加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永續發展。
二、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追求成果共享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之核心,它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謀求發展的價值抉擇、方向引導和實踐要求,它回答了立足什么求發展、為了什么去發展、依靠誰來實現發展等根本問題。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看,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由此出發,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成為謀求科學發展的核心理念。顯然,只有牢牢堅持這個核心理念,才能為發展確定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目標歸宿,明確根本的實踐主體和動力來源。
“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實踐的新特征提出的新要求。堅持科學發展,需要不斷總結發展進程中的問題和經驗,使發展的認識、發展理念與人民的要求相適應、與各族人民期待相適應。當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收獲了巨大成就同時,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的需求與經濟發展之間也積累著一些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解決好“怎樣發展,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問題,必然更多轉向“人本”這個根本點上進行考量,其宏觀上涉及到發展的目的、發展的持續性、發展的和諧性等根本問題,其微觀上涉及實踐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對社會公平的基本認知問題。因此,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既強化了社會謀求科學發展的核心價值或根本點,又充分的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具有強烈的問題針對性。
“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歸根到底就是要從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求發展、謀發展、促發展,解決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努力創造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條件,讓人人公平地參與社會發展過程并共享發展成果,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謀求加速發展價值取向和目標歸宿。當代,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強調“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正是源于實踐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旨在強化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增長并進、快速發展的經濟總量與加速“富民”的政策導向并進、社會的全面發展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并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好生活的期待與體現“以人為本”根本點相印證。只有社會發展給人民帶來普遍的福祉,人民群眾才會成為科學發展的積極實踐主體,才能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實現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三、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更加注重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必須要有與科學發展要求相一致、相協調的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方式是社會發展方式的基礎。經濟發展方式并不僅僅是物的發展方式,它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各領域各環節之間關系、影響人與物的發展關系、影響社會發展與自然發展關系、影響人們的思維理念、價值觀念,影響人的發展方式,進而影響社會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因此,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加快推進發展方式的轉變是落實“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路徑。十七大以來,我國在不斷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實踐中,經歷了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同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更加凸顯出來。從外部環境看,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等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對世界范圍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帶來重大影響和變革;從內部條件看,隨著我國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和國際競爭不斷深化,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因此,“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盡快改變過多依賴物質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比較優勢的外延型增長模式,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才能有效的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
“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必須更加注重科學技術在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支撐作用。當代,科學技術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發展方式、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成為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等全球性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必須在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上有更大的突破、更大作為,尤其是在核心技術、關鍵領域中技術自主,減少外部技術制約,才能有力支撐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其中最大的癥結在于體制機制不健全、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相對不強。這就決定了依然把改革開放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的強大動力,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以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四、更加注重統籌兼顧: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
統籌兼顧是我們黨在長期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形成的重要歷史經驗,也是我們黨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的基本方針和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了“五個統籌”的重要論斷;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當前,針對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發展的不平衡、針對GDP增長速度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的不可持續的問題、針對社會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協調不公平等問題,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二五”時期需要加大解決力度,更加注重統籌-兼顧。這里的“更加”既涵蓋了對以往實踐經驗的深刻認識和總結,又從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出發,強化科學發展之根本方法的運用和把握。
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是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的根本方法和重要手段。對內而言,要確保十-]y規劃的順利推進和戰略目標的實現,必須統籌兼顧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的各種重大關系,尤其要協調、處理、解決好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收入差距,調節好社會群體之間的貧富差距,這是社會和諧穩定最基本的條件;對外而言,更加注重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致力于應對全球性的危機與挑戰,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和平發展、和諧發展。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要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必須更加自覺地運用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的利益。只有堅持統籌兼顧,我們才能真正處理好我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的改革發展穩定問題,真正處理好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具體利益問題,從而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更好地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顯然,把“更加注重統籌兼顧”與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緊密聯系起來,是對科學發展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五、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十七大以來,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經成為黨和政府制定政策和確定戰略的重要著力點;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把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和實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更加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強調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十二五”規劃又為百姓勾畫出一幅“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的美好圖景,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政府對“更加注重”民生問題的堅強決心和堅定信心。
更加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是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GDP已經達到47多萬億元,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增長了近130倍,為重視和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因而將“民富”放在重要位置,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僅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責任擔當,更重要是順應了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所期、所盼、所求。從長遠看,這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縮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貧富差距,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吸引力的戰略舉措;從短期看。增加百姓收入,提高社會保障程度,有效提升購買力,才能有效促進消費、擴大內需。顯然,更加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是順民心、合政意之舉。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文明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標,其中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基點。溫家寶總理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回答中外記者問時說,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圍繞民生的突出問題,強調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強調教育公平、公共醫療的公益性,倡導發展成果共享、減少與消除機會不平等,提高政府勞動保障能力等等,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堅持民生本位和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和實踐追求,從而使科學發展的目標追求和實踐路徑更加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