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2012中外金融家高層論壇”在河北金融學院舉行。論壇由河北金融學院副院長王春滿教授和楊兆廷教授主持,河北金融學院院長陳尊厚教授致辭。來自國內外100多名專家學者就全球化與中國金融創新以及區域金融合作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 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變革才是真正的創新
楊兆廷(河北金融學院教授、副院長):
(一)金融制度變革要適合中國國情
中國需要金融制度變革,但只有適合本國發展的變革才是真正的創新。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所需要的制度是有差異的,任何制度變革都不能脫離本國的實際。現在談經濟金融制度往往就以目前西方發達國家作為標準, 如華盛頓共識(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 當時看到發展中國家有差距,就認為是由于制度扭曲對經濟發展的約束造成的,從而主張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的標準對其推行制度變革。推行結果正如一些學者認為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發展中國家以及轉型國家迷失的20年。
中國屬于轉型中國家,并不是在理想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運行,而是充滿各種扭曲。經濟學有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如果是在次優環境下,即使想進行最優的制度變革,導致的結果可能比原來更差。另外,由于我國的文化和社會環境與西方不同,我們引進的制度都會產生變化和排異,都需要一個本土化過程。
我國的金融改革必須根據我國國情、發展階段,推行能夠給農戶、制造業與服務業提供金融支持的改革。金融業傾向于大企業,而大量中小企業的生產活動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這是發展中國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尤其是從“華盛頓共識”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中國農村金融改革與創新要適合農村實際
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存在更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導致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和信貸配給,農村金融市場沒有得到很好發育。無容置疑,在農村金融供給方面需要服務農戶、小生產者的金融創新,以提高農村金融需求的滿足程度,這是當前需要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
當前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一方面存在金融供給嚴重不足的問題,許多有效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也存在著金融需求不足的問題,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形不成較大規模的有效金融需求,嚴重阻礙了金融機構對農村的金融支持。
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必須從2億多農戶的小農經濟現狀入手,立足現有社會經濟條件,通過金融制度、機構和產品創新,也包括完善金融機構的擔保抵押制度和社會信用擔保體系,以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條件,增加金融供給。同時也應從農業生產與組織方式入手,適當擴大生產單位,提高農村經濟的產業化和規模化水平,從而擴大農村的有效金融需求并提高吸納金融資金的能力。
二、應積極而慎重推進中國的金融國際化
王醒男(廣東金融學院教授、金融系主任):
金融國際化的條件是否成熟應從金融發展規模指標和國際貿易發展程度指標兩個角度來考量。金融發展規模指標包括銀行資產規模、資本市場市值、從業人員數量、金融產業硬件、金融產品需求等;國際貿易發展程度指標包括制造業占全球比重和國際貿易占全球比重等。對中國的金融國際化問題應從三個層次來考慮:第一,從歷史經驗看,制造業大國向金融大國轉型是否是一種必然;第二,中國經濟與金融業的發展是否達到了最佳轉型的時機;第三,如果是最佳轉型時機,我們是否做好了轉型的準備。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國金融業的國際化是隨著產業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而發展的,是一種趨勢,如英國和美國,其他絕大多數國家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經濟發展與金融國際化也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有的國家還會存在較大差距,如日本和韓國,它們向金融大國的轉型就并不成功。這說明實現經濟與金融國際化同步發展是很艱難的,甚至讓人們懷疑這種趨勢是否屬于規律。
當前我國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資本賬戶受限制,國際金融監管機制和相關制度還不健全,高端金融人才極度缺乏。這表明目前我國向金融大國轉型的條件,特別是“軟實力”,尚不完全具備。因此在推進中國金融國際化問題上,我們應該關注是“點”而非“面”。必須在制度設計、改革,以及良好環境營造上下工夫。切實做好金融國際化的觀念意識更新和人才儲備,特別是具有實際經驗、可靠的高端人才的儲備。應鞏固自身產業優勢,注重以實體產業為基點的產業擴充與提升,相應完善國際化金融業務。
三、國際銀行業50年經驗教訓要汲取
John McGrane(愛爾蘭銀行家、學者)、Diarmuid Hegarty(愛爾蘭都柏林格里菲斯學院校長):
愛爾蘭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曾經一度成為歐盟成員國中最快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被譽為“凱爾特之虎”。但經濟快速發展也掩蓋了過度信用等許多問題。主要有:利率過低,貸款依據的收入流和貸款期限不切實際,貸款與資產價值之比過高,保證金過低,央行以短期借款支撐長期貸款,貸款缺乏行業限制等。在大量信貸的支持下,愛爾蘭居民開始在國內和海外多處購買房產,相信房地產的價格會永遠上漲,這導致了危險的房地產泡沫。2006年,三分之一的購房者100%房款為貸款,二分之一的購房者90%房款為貸款,這導致了危險的房地產泡沫。1994年到2006年間,愛爾蘭房地產價格上漲了300%。愛爾蘭的房地產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在2004年還不到40%,到2006年已經上升到60%。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愛爾蘭房地產泡沫破裂,出現了嚴重的銀行危機。銀行危機的后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銀行股東價值清零,銀行的資本基礎被清除。二是愛爾蘭銀行體系的流動性被破壞,海外資金大量撤離,銀行對企業的貸款大幅減少。三是銀行債務危機導致愛爾蘭國家金融危機,愛爾蘭的國家信用評級被降低,歐洲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得不采取救助措施。四是出現了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GDP2008年下降2%,2009下降8%,20l0年下降6%。
危機爆發后,愛爾蘭95%的商業銀行破產。政府接管了大量銀行,并于2008年9月30日承諾對6家主要銀行的所有存款提供100%擔保。在經過苦苦掙扎后,2010年底,愛爾蘭不得不尋求世界金融組織和歐盟的救助。不過金融危機也給投資者帶來了非常好的投資機會:首先房地產價格大幅下降,租賃收益大幅提高。2006年愛爾蘭價值47萬的房產,到20l2年僅值15萬,租賃收益率達到l4.7%。其次,銀行的投資價值凸顯。以愛爾蘭銀行為例,其市場價值在2006年時是l80億元,到20l2年時僅為30億元。
愛爾蘭銀行業的教訓主要有:第一,長達10年的超低利率導致了嚴重的資產泡沫。1998~2007年,利率比通常情況低1%。第二,沒有貸款額度限制,尤其是沒有行業貸款額度限制,導致了房地產業貸款的過度膨脹。第三,管理人員可以操縱收入、支出、資產和負債等財務數據,導致了表面的繁榮。
四、加強京津冀區域金融合作
王重潤(河北經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院長):
河北省沿海經濟帶的大規模開發和建設經濟強省,離不開金融業的強力支撐。京津兩市金融業十分發達,天津渤海產業投資基金、天交所和私募股權基金的資源聚集優勢,北京中關村的科技金融體系與巨大的金融資源優勢,在金融領域舉足輕重。著力加強與京津的金融合作,引導資金投向河北省沿海地區,對于打造曹妃甸新區、渤海新區兩大增長極,具有重要意義。京津冀在區域金融合作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實質性的進展。京津冀區域票據自動清分系統開跨區域流通先河;北京銀行和多家央企參股、控股了河北省的多家金融機構,京津金融機構相繼在河北省建立分支機構;銀監會五大中心(培訓中心、黨校、干部學校、災備中心、金融論壇)落戶廊坊,河北首個全國性金融后臺服務中心——中國工商銀行電子銀行中心(石家莊)已經正式投入運營;天交所渤海股權交易中心在滄州揭牌;截至2012年4月,河北省已有26家企業在天津股權交易所掛牌;2011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制定并下發了《河北省金融支持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發展的意見》,將從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支持園區和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等10項措施入手,支持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建設。2012年4月,北京市金融工作局與河北省金融辦簽署了區域金融合作協議,從推動金融機構跨區域發展等九個方面著手展開合作;同月,國內首例跨區域的旅游金融創新產品——“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在廊坊首發。至此,京津冀區域金融合作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
但是,京津冀區域金融合作依然存在諸多障礙。突出表現在尚未建立起常態有效的金融合作機制,導致金融合作層次較低;金融業條塊分割的現狀影響了區域金融合作的力度;地方利益沖突影響了金融合作的進程。
京津冀區域金融合作應緊緊圍繞京津冀經濟社會一體化展開。首先應建立長效的利益協調機制,增加利益共同點。不應把金融合作看作孤立的行為。其次,局部突破,逐步形成京津冀金融服務的一體化。可以在容易突破的細分市場如同城支付結算、產權交易、票據市場、征信系統等實現一體化后,再進一步發展到機構分設、股權合作和共同建立產業投資基金等領域。
(周素彥根據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