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洋 許沁
[摘要] 目前我國正處于“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時期,而環境審計是保障“兩型社會”建設目標實現的一種重要工具,在“兩型社會”建設中對工業企業開展環境審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在工業企業中開展環境審計的具體內容進行探討,并提出在工業企業中加強開展環境審計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兩型社會;工業企業;環境審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5. 008
[中圖分類號]F23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 - 0194(2012)05- 0014- 03
2005年3月,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提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即‘兩型社會建設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這一政策不但為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和任務,也對我國的環境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業企業作為一個以工業生產活動為主體的人工生態系統,其特點是資源消耗量大,產品循環速度快。如果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超出了環境的承載能力,就必然會使環境的基本特征發生不良變化,破壞健康環境的生態平衡,最終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而環境審計是指政府審計機關、內部審計機構和社會審計組織監督、評價或鑒證企業的環境管理系統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使之達到管理有效、控制得當并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審計活動[1]。因此在建設“兩型社會”的背景下,加強對我國工業企業的環境審計工作刻不容緩。
1“兩型社會”建設中對工業企業開展環境審計的重要性
環境審計是“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工具,同時“兩型社會”建設又強化了環境審計工作的重要性和權威性。“兩型社會”要求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節約、環保、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此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的環保法規和政策。環境審計作為監督這些環保法規和政策實施的重要工具,對兩型社會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環境審計通過對工業企業環境管理系統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的評價,最終目標是促進工業企業降低能耗,倡導低碳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這一目標與兩型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加大對工業企業的環境審計力度,不僅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工業企業能耗,促進環境保護,而且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展。
“兩型社會”建設對工業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工業企業在注重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形成可持續發展機制。這一要求必然會加快環境審計工作的制度創新,根據當前新形勢的要求,環境審計需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提出新思路,采取新措施,以促進環境審計發展,使環境審計工作更好地達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目的。
2“兩型社會”建設中對工業企業開展環境審計的具體內容
工業企業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主體,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兩型社會”建設的基本內容和核心環節。針對工業企業的特點,結合“兩型社會”建設中工業企業所承擔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責任,本文認為“兩型社會”建設中對工業企業開展環境審計應主要從企業的環境管理、資源節約、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治理和環保支出等方面進行審計。
(1)對工業企業環境管理的審計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環保政策法規的執行情況。主要審查工業企業對國家制定的環保政策法規的貫徹和實施情況,企業的執行情況好,則表明企業認真履行自身的義務,做到有法可依。該項審計內容可按照優、良、中、差、及格、不及格6項等級劃分,執行情況越好,獲評等級越高。二是環境管理系統的合規性。主要審查工業企業環境管理系統的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環境管理系統的合規性越高,說明企業履行相關法律法規的情況越好。三是所獲環保獎項數。主要審查工業企業對環境管理的重視程度。所獲環保獎項數越多,表明企業的環境管理工作做的越好。四是環境產品標志。主要審查工業企業產品的環保認證情況。擁有環境產品標志的產品不僅質量合格,而且在生產、使用和處理過程中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因此擁有環境產品標志的產品更好。五是環境事故發生數。主要審查工業企業環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環境事故發生數越少,說明企業的環境管理工作越有效。
(2)對工業企業資源節約的審計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萬元營業收入耗電量。萬元營業收入耗電量=工業企業能源(電力)消耗量÷萬元營業收入。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生產對電力資源的消耗程度。該指標值越小就表明工業企業認真按照兩型社會的要求,倡導節約能源的生產方式;反之,則是企業沒有履行環境責任,造成對電力資源的浪費。二是萬元營業收入耗煤量。萬元營業收入耗煤量=工業企業能源(煤)消耗量÷萬元營業收入。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生產對煤炭資源的消耗程度,該指標值越小越好。三是萬元營業收入耗油量。萬元營業收入耗油量=工業企業能源(油)消耗量÷萬元營業收入。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生產對油類資源的消耗程度。該指標值是負的評價值,指標值越小越好。四是萬元營業收入耗水量。萬元營業收入耗水量=工業企業能源(水)消耗量÷萬元營業收入。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生產對水力資源的消耗程度,該指標值越小越好。五是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工業循環用水總量÷工業用水總量×100%。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對資源的珍惜和節約程度。指標值越大,說明企業的資源節約意識和環境責任感越強;指標值越小,說明企業的資源節約意識和環境責任感越弱。但對于不能使用可循環水資源的工業企業來說,該項審計內容不適用。六是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100%,該指標反映企業對資源的循環利用程度,該指標值越大越好[2]。
(3)對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的審計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工業廢水排放強度。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的廢水排放情況。指標值越大,企業排放的工業廢水越多,表明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越淡薄,沒有使企業的經濟發展與環境相協調;指標值越小,企業排放的工業廢水越少,表明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很強,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該指標值越小越好。二是工業廢氣排放強度。該指標值反映工業企業的廢氣排放情況,該指標值越小越好。三是工業粉塵排放強度。該指標值反映工業企業的粉塵排放情況,該指標值越小越好。四是工業固體廢物排放強度。該指標值反映工業企業的固體廢物排放情況,該指標值越小越好。
(4)對工業企業污染物治理的審計內容。對工業企業污染物治理的審計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主要污染物COD指標削減量。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的主要污染物COD的治理情況。主要污染物COD指標削減量越大,表明企業的環保力度越大。二是主要污染物SO2指標削減量。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的主要污染物SO2的治理情況,該項指標值越大越好。三是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工業廢水排放量×100%。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對廢水的處理情況。該指標值越大,說明企業對相關環保法規執行得越到位。四是工業固體廢物處置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量÷工業固體廢物總量×100%。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對固體廢物的處置情況,該指標值越大越好[3]。五是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氣排放達標量÷工業廢氣排放量×100%。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對廢氣的處理情況。該指標值越大,說明企業對相關環保法規執行得越到位,該指標值越大越好。
(5)對工業企業環保支出的審計內容。對工業企業環保支出的審計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環保設施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環保設施占營業收入比重=環保設施支出÷主營業務收入×100%。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環保設施運轉情況。該指標值越大,表明企業履行社會環境責任的情況越好,該指標值越大越好。二是排污費占營業收入比重。排污費占營業收入比重=排污費÷主營業務收入×100%。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對自身環境保護義務的履行情況。該指標值越大,一方面表明企業根據相關管理條例履行自身環境保護義務,另一方面也說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產生了較大的污染。對于該指標值在實際審計工作中需要綜合分析。三是環保專項資金使用率。環保專項資金使用率=環保專項資金使用總額÷環保專項資金總額×100%。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對環保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該項指標值越大,說明企業對環保投入的資金越多,對環境保護越重視,環境責任意識越強,該指標值越大越好。四是環保技術創新投入率。環保技術創新投入率=環保技術創新經費÷主營業務收入×100%。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對環保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該指標值反映企業環保技術發展的持續發展情況。該指標值越大,表明企業逐步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反之,則說明企業的環保意識淡薄,沒有從長遠角度考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兩型社會”建設中加強對工業企業開展環境審計的建議
目前我國對工業企業開展環境審計缺少相關的環境審計準則和評價標準,開展環境審計的重要性也沒有被社會所認可,這一系列因素都直接影響到環境審計工作的開展。本文認為在“兩型社會”建設中對工業企業開展環境審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1)完善環境審計的相關準則制度,使在工業企業中開展環境審計有據可依。環境審計在我國起步晚,目前缺乏一套系統而全面的準則制度用于指導實踐,故在工業企業中開展環境審計首先需要完善相關準則制度,使在工業企業中開展環境審計有據可依。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切實可行的環境審計準則和規章制度,要求工業企業按照相關準則制度配合環境審計工作;另一方面是工業企業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企業內部制定有關環境審計的規章制度,積極參與環境審計工作。
(2)加強環境審計人員隊伍的素質建設,適應對環境審計工作的新要求。環境審計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其廣度和深度對審計人員的素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審計人員不僅需要掌握審計方面的知識,如財務審計、績效審計、管理審計等,還要具備社會學、統計學、工程學、環境經濟學、環境法規等多方面的知識[4]。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環境審計人員來自會計、審計專業,知識結構比較單一。針對這一情況,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環境審計人員隊伍的素質建設,對環境審計人員組織定期的培訓,提高環境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同時,環境審計人員應加強自身的職業規劃,自學與環境審計相關的學科內容,適應“兩型社會”對環境審計工作的新要求。
(3)擴大環境審計覆蓋范圍,促進環境審計工作的深入開展。迄今為止,我國環境審計范圍狹窄,內容局限于財務收支審計和合規性審計,環境審計主體單一,國家審計機關、內部審計機構和民間審計組織的參與程度不高[5]。因此,在工業企業中開展環境審計需要擴大審計覆蓋范圍,制定切實可行的工業企業環境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在執行合規性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的同時要關注對企業的環境績效審計,提高內部審計機構和民間審計組織的參與程度,使環境審計在我國“兩型社會”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曉洋.環境審計的現狀與對策[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9(4):100-101.
[2]李正輝,李春艷.兩型社會視角下工業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模型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6):32-38.
[3]趙靜,曹伊清,尹大強.“兩型社會”建設環境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z1):245-248.
[4]王蘇喜,鄭升旭,等.環境審計實施障礙與對策研究[J].現代審計與經濟,2007(2):7-10.
[5]李雨薇,唐洋.對企業環境審計內容與形式的探討[J].會計師,2011(3):79-80.
[收稿日期]2011-12-23
[基金項目] 2011年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1C1077);2011年衡陽市科技局科技計劃項目(2011KR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