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仁德

一、引言
2011年,我國實體經濟雖然遭遇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形勢,全年GDP增長率與2010年的10.3%相比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較高的水平,為9.2%。然而,伴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物價總水平也持續上漲,通貨膨脹壓力貫穿整個經濟年度。CPI指數在高位行走,如表1所示,2011年7月份之前,CPI呈上升趨勢,8月份開始回落,不過12月份4.1%,以及全年CPI同比增長5.4%,遠遠超出了政府制定的4%的預定控制目標。2012年1月,CPI同比增長4.5%,PPI同比上漲0.7%,2月份CPI同比上漲3.2%。從另外一個反應流動性的指標M2與GDP比值來看,2010年貨幣供應量M2為72.58萬億元,GDP為40.12萬億元;2011年M2和GDP分別為85.2萬億元和47.1萬億元,兩個年度M2與GDP的比均約為1.81:1,這說明1元的GDP就有1.81元的貨幣,表明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很大。
表12011年各月份CPI數據(同比)單位 %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0》整理。
表22000-2011年CPI數據單位 %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歷年統計年鑒整理。
從表1反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2011年8月份至今,CPI整體連續回落,下降的趨勢很明顯,而且央行在2011年12月,3年來首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又在2012年2月24日,再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那么,這是否意味著2012年通貨膨脹的壓力就大大減小了呢?從表2中我們可以發現,2000—2011年, CPI大致經歷了四個周期的波動,而且2009年開始呈上升趨勢,能否回答2012年通貨膨脹的壓力會大大減小,首先還需分析造成這輪通貨膨脹的原因。
二、通貨膨脹的成因分析
作為經濟學最常見的一個基本概念,通貨膨脹一直沒有嚴格統一的定義。目前廣泛認可的是一個描述性解釋: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的現象。造成2007年以來的這次通貨膨脹,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財政、貨幣因素
從國內來看,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陷入了衰退的局面,為了刺激經濟,以美國為代表的世界經濟體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我國政府也提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的戰略計劃,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比如4萬億元的巨額財政投資計劃和9.6萬億元的信貸投資等措施,包括頻繁下調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降息等在內的貨幣政策。總之,過于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是這輪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
從國際上看,為了刺激經濟,美國實施了兩輪以購買證券資產方式的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兩輪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就為市場注入了2.325萬億的美元流動性。但這種做法由于并沒有找到美國經濟復蘇乏力的根源,因而并未達到刺激消費和投資的目的。相反,對新興市場來說,美國二輪量化寬松政策由于美元貶值而出現大量“熱錢”涌入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加劇了中國的流動性和通貨膨脹壓力。
(二)成本因素
從國內因素來看,國內勞動力和服務業等價格趨升,資源環保等外部性內部化,資源環保成本加大,資源性產品價格有待理順,這些自然會影響通脹預期。以往偏低的勞動工資和能源資源公共產品價格的調整一定程度上帶來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國內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加上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的上漲,成本因素導致物價上漲推動通貨膨脹。
從國際因素來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另外,伴隨中國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以及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對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需求,在利用本國資源之外過多地轉向了國際市場。有數據顯示,我國對原油、鐵礦石、氧化鋁、天然橡膠和鎳的進口依存度在40%—60%之間。而美元的持續貶值推動了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上漲,為了對沖美元貶值的風險,國際風險資本紛紛大量投資黃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保值,增加了大宗商品需求,直接導致其價格屢創新高。過剩的全球流動性,大大提高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揚,加大我國的通脹壓力。
(三)預期因素
當物價上漲的趨勢連續持續下去的,并且政府物價回落調控措施效果甚微的時候,在老百姓當中極容易形成物價還要上漲的預期,而一旦這種通貨膨脹預期形成,它只會加劇或者是推動物價的繼續上漲。至從這輪通貨膨脹開始,政府就采取了一些列穩定物價的措施,但其間CPI不降反升或整體呈上升趨勢,這將直接導致人們心中形成通貨膨脹持續的預期。我國的這輪物價持續上漲與這種預期形成不無關系。
另外,從觸發CPI上漲的直接原因來看,食品供需長期的不平衡食引發了CPI的不斷上漲,其中主要是肉禽制品、蛋、水產品的供需不平衡。從組成CPI的權重來看,食品權重為34%,而食品類由糧食、肉禽制品、蛋、水產品、鮮菜、鮮果共六小類構成。糧食價格近年來穩中有升,鮮菜屬季節性產品,鮮果具有一定的消費彈性,因而主要是肉禽制品、蛋、水產品對CPI的影響較大。正是食品供需的不平衡直接觸發了物價的上漲,并且在各種因素綜合下成為通貨膨脹。
三、通貨膨脹隱藏的結構性問題
從以上原因分析來看,作為貨幣因素而引發物價上漲的國內和國際因素的影響在逐漸退縮,而在政府一系列物價調控措施下,物價也有所回落,反應在CPI上就是2011年8月份以來的CPI的逐漸回落,短期內人們容易形成物價回落的預期,2012年2月份CPI同比上漲低于3.5%(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結束已維持24個月的負利率時代,PPI同比上漲僅0.7%,增幅創26個月新低。表面上看,通貨膨脹的壓力大大減小了。此外,雖然美元最近走好,大宗商品期貨價格走強有一定難度。但是,作為引發通脹的成本因素依然存在,而且引發CPI上漲的食品類供需的不均衡也依然存在,體現在2012年1月份CPI同比上漲4.5%,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5%,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約3.29%,筆者預計將來的一段時期,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依然會持續,總體來說會比以往通脹壓力要較小。
分析此輪通脹的原因并不是最終目的,通貨膨脹作為經濟社會一種常見的經濟病態,其本身并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在物價上漲的表象下面隱藏著我國經濟制度的缺陷和經濟結構的根本性失衡,而這才是此輪通貨膨脹的根本性因素。
(一)高投資與低消費長期并存,內部需求結構不平衡
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經濟增長主要的是投資——出口主導型,消費所占比重最小。研究表明,消費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GDP增長1.05個百分點,而投資增長1個百分點只能帶動GDP增長0.44個百分點。這種推動經濟增長的結構,使得我國經濟結構出現諸如如產業結構的不合理,過剩產能,供需的不平衡等問題。通過以上的原因分析,此次通貨膨脹與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有關。政府為復蘇經濟,實施了一些列擴大內需的計劃,使得本來就失衡的需求結構變得愈加嚴重。而正是這種失衡的需求結構反過來把物價上漲推向了更高的層次。
(二)能源資源短缺與資源粗放利用并存
當前通貨膨脹,原因之一就是生產要素成本的增加導致的。一方面對能源和原材料又過度依賴國外市場,加劇了物價的上漲。以礦產資源利用為例,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和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分別為30%和35%左右,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對能源及原材料的利用效率的低效,又反過來加大了對國外能源及原材料的進口量,進而更大程度地實現了成本因素推動的通貨膨脹的形成。
(三)不合理的投資結構
這種不合理尤其體現在政府投資和壟斷性國有企業的投資上。政府作為投資主體,以大規模的財政資金投放在基礎建設,必然擠壓了經濟主體進入競爭性的基礎建設項目,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失衡,我國通貨膨脹的形成當然是供需失衡的結果。
(四)價格結構失衡,且缺乏成熟的價格波動預警機制
價格結構也稱為價格體系。定價合理的價格體系是經濟系統正常運行的信號裝置。當前的價格體系和價格管理辦法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統得多、管得死的問題。錯誤定價造成了經濟的“亂象”,導致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資源的錯配。價格信號引導著經濟運行,價格扭曲必然導致價格體系的失衡和經濟扭曲。當前的通貨膨脹,不僅與全球價格體系的失衡,即發達國家價格體系與發展中國家價格體系有一定關聯效應,更主要的是受我國價格體系失衡的影響。而此次通貨膨脹也反應出我國市場經濟缺乏成熟的價格波動預警機制,因而,健全價格波動預警機制是穩定物價的重要措施。
四、結語
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財政、貨幣因素、成本因素,也有預期因素。其中有些因素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通貨膨脹下隱藏著我國經濟結構的根本性失衡,高投資與低消費長期并存;能源資源短缺與資源粗放利用并存;不合理的投資結構;價格結構失衡。影響通貨膨脹的有些因素依然未消,加上最根本性因素——經濟結構失衡,今后我國經濟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通脹壓力。因此,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制度建設與完善相關經濟政策,優化經濟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才是我國物價穩定的最根本性措施。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