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勤
1980年底,黨中央作出了“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同時,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偉大決策。于是,中華大地出現了深入人心的精神文明建設口號:“五講四美三熱愛”。在這統一口號感召下,人民解放軍結合自身特點,也提出了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設口號:“四有三講兩不怕”。與此同時,全國許多地區及多條戰線都根據自身特點,更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類似口號。
這類帶有數字的濃縮性口號源自何處?許多老將軍說,源自彪炳史冊的“紅軍青年沖鋒季”中的“四不五要三努力”。
一、肖華、劉志堅、王宗槐三位開國老將軍,哼著《蘇武牧羊》的曲調,從記憶深處打撈“四不五要三努力”的具體內容
1934年春季,中央蘇區紅軍創造性地開展了“紅軍青年沖鋒季”競賽活動。這是一次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的青年活動,本該載入史冊,光照后人,但因戰斗頻繁,加上緊隨其后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這次開創性的青年活動幾乎失去了所有的文字記載。
1984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青年部首任部長王宗槐中將想寫篇回憶錄,以紀念“紅軍青年沖鋒季”誕辰50周年。他清楚地記得,當年整個活動的簡縮口號是“四不五要三努力”,但具體內容苦于沒資料可查,便將曾擔任過總政治部主任和副主任的肖華、劉志堅將軍召集在一起,共同回憶那段逝去的歲月。
經過一番認真的思索,他們認為,“紅軍青年沖鋒季”是我軍青年運動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應該加以褒揚。所幸那次青年競賽活動的口號和內容被譜寫成了一支歌,用的是《蘇武牧羊》的曲調,故簡明易記,經久難忘。雖經半個世紀歲月風霜的磨蝕,但這些古稀之年的當事人一憶起往事,那些細節便逐漸清晰。當王宗槐將軍唱出頭一句后,其他人便跟著唱起來。就這樣,肖華、劉志堅、王宗槐三位開國老將軍,哼著《蘇武牧羊》的曲調,你一句我一句,從記憶深處打撈出“四不五要三努力”的具體內容。
四不:不生病、不掉隊、不怕苦、不犯紀律;
五要:每人要識三百字、要團結友愛、要積極參加文體活動、要搞好軍民關系、要講究衛生;
三努力:努力提高政治覺悟、努力提高軍事本領、努力提高文化水平。
二、羅榮桓要求活躍部隊情緒,肖華不負重望,提出了“紅軍青年沖鋒季”的設想
開展“紅軍青年沖鋒季”競賽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背景。
1932年1月,蘇區共產主義青年團在瑞金召開了首屆團代會。會議確定了青年團的工作任務。嗣后,團中央又發布了《關于青年工作的決議》,紅軍總政治部頒發了《紅軍青年工作的條例》以及《關于團與青年工作的訓令》等,把青年工作擺到了重要的位置上。
紅軍第四次反“圍剿”勝利結束后,部隊建立和完善了青年工作機構:軍以上單位有青年部,師有青年科,團有青年干事,連隊有戰士兼任的青年委員。這就為“紅軍青年沖鋒季”提供了組織上和政治上的保證。
“紅軍青年沖鋒季”的誕生,還有一個直接原因:嚴酷的戰爭環境所逼。敵人連續對我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我軍傷亡很重,加之物質待遇菲薄,生活艱苦,文化生活枯燥。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采取措施鼓舞士氣,激勵斗志。第四次反“圍剿”后,紅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宜黃縣固崗村召開了青年工作會議。師的青年科長、團的青年干事都參加了會議。朱德、王稼祥、博古等領導同志到會講話。有一天,會議剛開了一會兒,敵人的飛機就來轟炸了,肖華等忙勸首長們隱蔽。突然,幾顆炸彈就落到門口炸響了。剛走出門口的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右腰部中了彈片。會場炸毀了,他們只得將會議轉移到村子后面的山坎坎里進行。這次會議,主要研究如何把青年工作搞得更為活躍。
1934年2月初,紅軍總政治部召開政治工作會議,周恩來在會上強調青年工作的重要性,號召大家動腦筋,想辦法,加強政治工作,鞏固和提高部隊戰斗力。
紅軍總政治部青年部部長肖華當年才17歲,本身就是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他當青年部部長期間,正是紅軍供給最困難的時候,根據地缺衣、缺糧、缺鹽、缺醫藥,指戰員體質普遍下降,尤其是疥瘡、瘧疾等常見病頻頻發生。這一系列的困難嚴重影響著部隊的士氣和情緒。
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羅榮桓打著火把找到肖華,說:“你這個青年部長,要趕緊想些辦法,多采取有效方式,活躍一下部隊的情緒?!狈质謺r他又追加了一句:“我知道,你能拿出辦法來的!”
羅榮桓這番話絕非無根無據,而是出于對肖華深刻的了解和信任。
肖華12歲就加入共青團,站崗放哨,當交通員,參加武裝暴動,出色完成了組織上交給的各項任務。13歲擔任團縣委書記時,動員了一萬多名青年參加紅軍,僅一個星期就組成了聞名整個蘇區的“興國模范師”,受到了毛澤東的贊揚。14歲時,毛澤東將這位“蘇區紅崽”引進部隊,交給了紅四軍政委羅榮桓,交待說:“這孩子日后會有大出息?!睆拇?,肖華成了紅四軍政治部的青年委員。
他在部隊的工作干得很出色。初來乍到,他跑上跑下,僅用幾個月的時間,就組成了紅四軍的青年工作體系。戰時,他和這批新上任的青年工作者們在槍林彈雨中搞戰場宣傳,鼓舞士氣,有時還挑選最優秀的青年團員組成青年突擊隊,帶頭沖鋒、勇敢攻堅,有力地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平時,他們成立了列寧室(俱樂部),組成思想工作小組,還根據青年特點開展學習和娛樂活動,為鞏固部隊思想和活躍部隊情緒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的良好形象和突出成績獲得了廣大指戰員的好評。就連很少表揚部屬的軍長林彪也心有感觸地對軍參謀長陳奇涵說:“看來你的這個興國小老表我們選對了?!?/p>
后來,肖華成了紅軍總政治部青年部部長,羅榮桓政委則在部隊改編中成了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
羅榮桓這次深夜造訪,對肖華起了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用。
由于對部隊的實際情況十分熟悉,加上責任心的驅使以及個人才華的發揮,一兩天以后,肖華就拿出了貫徹周恩來和紅軍總政治部關于青年工作指示的具體條文。經過青年部的同志討論之后,肖華以青年部的名義,提出了開展以“四不五要三努力”為內容的“紅軍青年沖鋒季”競賽活動的建議??傉尾坎杉{了他的建議。
三、僅從“不吃辣椒”的故事,便可看出整個比賽活動的針對性、細致性和深入性
在布置競賽活動的青年工作會上,肖華擔心大伙記不住具體內容,特地讓人將“四不五要三努力”譜成了歌曲,并指名要用《蘇武牧羊》這支古曲調。
肖華首次聽到這支曲子是在十一師的聯歡會上。老戰士徐保財的笛子獨奏,吹得很好聽,肖華便問他哪兒學來的。徐保財說是當吹鼓手的父親教給的。肖華想請他把歌譜抄下來。劉亞樓師長饒有興致地說:“我批準,給徐保財半個月假,把歌譜抄回來!”
徐保財出色地完成了搜集歌譜的任務,除了《蘇武牧羊》,還有《小放?!芬约霸S多當地民歌。當時紅軍中缺少作曲人才,這些曲子經過一番篩選,配上革命內容,大都成了頗具時代特色的紅軍歌曲。
多虧了這些古曲調和民歌,否則,“四不五要三努力”的具體內容,恐怕很難在親歷者的記憶中經受住半個多世紀的磨蝕。
“紅軍青年沖鋒季”活動的內容看似一般,但都是針對部隊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來的,是與部隊戰斗力緊密相連的。比如“四不”中的“不生病”、“不掉隊”,就是保障部隊戰斗力的條件和要求。
為了做到這“二不”,他們在執行中又補充規定了“不喝生水、不抽煙、不喝酒、不吃辣椒”這四項可操作的具體要求。
為什么要求“不吃辣椒”?人們分析過行軍掉隊的原因,除了生病、氣候和人的思想、身體條件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吃辣椒太多。多吃辣椒,易患腸炎和肛門炎。長途行軍,肚子痛,肛門也痛,一步一擦,實為苦痛。所以,大家規定,不吃它。
做到這一條可不容易,因為中央蘇區紅軍部隊絕大多數是湖南、江西等地人,酷愛吃辣椒,有的甚至不吃辣椒吃不下飯。于是,就有人悄悄地在飯里佐以辣椒水。后來,青年干事和連隊的青年委員們都有個小飯勺,常到嫌疑者的碗里挖勺子嘗嘗。嘗出辣味則戲稱“打埋伏”,當眾給以批評教育。
為消除“打埋伏”現象,各級領導自覺接受“小勺子”的檢測,帶頭割愛,主動告別了辣椒??傉尾恐魅瓮跫谙?、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等本來非常愛吃辣椒,但為支持“紅軍青年沖鋒季”活動,他們都不吃辣椒了。上級首長如此支持,這就點石成金地將這次青年活動變成了整個蘇區紅軍加強戰斗力、提高整體素質的政治教育活動。
四、最初的300字,奠定了紅軍戰士乃至許多開國將軍的文化基礎
紅軍戰士大都出身窮苦,文化水平很低,很多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更談不上寫家信、看作戰圖了。所以,“紅軍青年沖鋒季”要求每人識300字。
要達到這個目標,難度很大,但大家學習勁頭很足,并在實踐中創造了許多切合實際的識字方法。官兵們上下齊動手,集思廣益,將部隊生活的特殊環境,變成了形形色色的文化課堂。行軍中,有的把寫著字的小木牌插在前邊同志的背包上,邊走邊認;途中休息,他們以石子、木棍當筆,大地為紙,邊寫邊念,互幫互學。由于條件所限,沒有統一的讀本,但部隊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日常接觸的用具、連隊每個同志的名字、行軍經過的地名,還有一天一換的夜間口令,都成了攻克的目標。這比世上任何教科書都切合實際。
談起當年的“紅軍青年沖鋒季”,二炮原副司令員盛治華老將軍對筆者說:“印象太深了。那時,我家很窮,父親死得早,母親養活我們兄弟姐妹五個,肚子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我12歲就跟篾匠師傅做學徒。很苦啊!俗話說,‘夏不喝粥(熱),冬不摸竹(冷),篾匠哪能不摸竹呢!你看我這手上,刀痕累累,這是劈篾刀留下的紀念。師傅還打人,苦上加苦。眼看就要滿師了,我家來了紅軍,他們不準師傅打人,還裝飯給我吃,我很受感動,當了紅軍。這輩子學文化是從‘紅軍青年沖鋒季開始的。那時,我在三軍七師一團通訊排當通訊員,幾乎天天都要寫‘密碼性標語。什么叫‘密碼性標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傳達秘密信息的標語。比如行軍,岔路口畫路標容易暴露秘密,我們就在紙上寫標語,壓在石頭底下。后續部隊或者掉隊的同志搬開石頭,就會發現‘打到某地‘去的標語。人們從這些標語口號中的地點上,就能得到‘向左、‘向右或者‘照直前進等方向性暗示。這樣的標語每天要寫一大把。用的紙都是用財主家單面印字的線裝書裁成的。通過寫標語,我圓滿完成了識字任務,也為這輩子的文化學習打下了基礎。類似我這種情況的多得很?,F在回想起來,我們這些大老粗后來能擔負起黨交給的領導重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紅軍青年沖鋒季逼出了學文化的興趣?!?/p>
五、聶榮臻、劉亞樓、羅瑞卿等高層領導帶頭演戲,“飛行集會”將競賽活動推向高潮
紅軍時期環境艱苦,戰斗頻繁,文化生活貧乏。在這種情景下,要鞏固部隊戰斗力,必須鼓舞士氣,激勵斗志。因此,在“紅軍青年沖鋒季”的“四不五要三努力”中,明確提出一條“要積極參加文體活動”。這里的“文”系指文化活動。具體要求是:“大唱革命歌曲”、“沖鋒季里一個月晚會最少要兩舉(兩次)”。
三軍團七師青年干事、后來的將軍合唱團政委王宗槐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那時,做青年工作的不會教唱歌曲不行,不會表演文藝節目也不行。不僅青年干事要做到,一些部隊的首長也帶頭唱歌、演戲。在福建建寧縣開晚會時,師長陳光、師政委劉亞樓都上臺演戲。軍團的首長聶榮臻、羅瑞卿等同志也都上臺演過戲。在蘇區的兩次演戲,我都男扮女裝登了臺。沖鋒季期間我演過兩次戲,一次是演《小放?!?,作戰參謀許旭東扮牧童,我扮姑娘。借助牧童和姑娘的一問一答,宣傳革命內容。開頭的幾句我還記得:‘桃花紅,李花白,杏子花兒開。只見那邊牧童來。叫聲牧童你過來,我來問問你,你呀可知道,《共產黨宣言》誰起草?十月革命誰領導?我國工人領袖叫什名?什么人做農運最早?后邊的內容還不少,不說了。還有一次是演《送郎當紅軍》我演大嫂,參軍的小伙子由盛治華扮演?!?/p>
盛治華將軍回憶說:“有這事。王宗槐同志當時任七師政治部青年干事,找我演戲。他為什么找我呢?一是我們兩人關系特別好;二是我上臺演戲是出了名的。我原是團政委的勤務員。他生病住醫院,我陪著。沒事干,護士說我身體靈活,教我跳舞。我學會了一個獨舞《菩陀仙子》,民間傳說的故事。她們還給制作了道具:一件花衣服,一雙花鞋子。后來,部隊打了大勝仗,慶祝會上,我化裝成仙女登臺表演。剛唱了句‘高高的云兒唷,敵機就來轟炸了。大伙連忙疏散開。我從演出臺上下來,不知往哪里躲,就朝人多的地方跑。因為我穿著花衣裳,目標很明顯。我跑到哪,敵機朝哪掃射。那是丘陵地,高坎下有個深坑,大伙提示我:跳下去!跳下去!我不顧一切地滾進了深坑,總算避過了一難。敵機飛走之后,我在深坎下爬不上來,參謀處長曹里懷(后任空軍副司令員)趴下身子,將我拽了上來。從那以后,我那《菩陀仙子》出名了,經常讓我表演。那件花衣服和花鞋子,大伙不讓扔,我只好打進背包里隨身攜帶,既是累贅,也成樂趣。沖鋒季期間,王宗槐找我演個新節目,我見聶榮臻、劉亞樓這些高級將領都上臺了,不好推辭,但表示說再也不演女的了。他說,好,你演男的,我演女的。這就出現了我們合演的《送郎當紅軍》。”
“紅軍青年沖鋒季”里,各部隊對競賽活動都做到有布置、有檢查。布置和檢查工作大都采用“飛行集會”的方式進行。具體做法是:首長下令,緊急集合,用簡短明快的語言,布置一兩項工作,限期一到,再度集合起來,當眾檢查評比,謂之“飛行集會”。
七師在建寧縣時就搞過一次這樣的“飛行集會”,目的是檢查上一次“飛行集會”布置的衛生和偽裝工作,開展刺殺比賽。師長陳光一聲令下,各團團長、政委都帶著部隊到了指定的場地。
隊伍集合完畢,陳光師長下令脫帽,頓時,每個指戰員都露出了剃得光光的頭。接著,他又下令檢查其他衛生項目。檢查組同志從不同的角度掃視那洗得一干二凈的手和臉,記下了成績。
接著,陳光又命令:“戴上偽裝!”剎那間,一片蔥綠的草叢、樹枝淹沒了人和裝備。師政委劉亞樓橫看看、豎瞧瞧,逐團檢查偽裝質量,皆無懈可擊。最后評選結果:各團并列第一。
像這樣的以師為單位的大型“飛行集會”,在整個“紅軍青年沖鋒季”里是不常有的。大量的活動都是以團、營、連為單位,開展競賽活動。軍事體育、花槍表演、劈刺動作、投手榴彈等,內容豐富多彩。
通過這種有布置、有檢查且帶有評比性的“飛行集會”,將一項項比賽活動推向了高潮。
六、蘇軍官兵稱贊中國紅軍“哈達紹”,許多幸存者說,這次競賽活動是我軍青年工作的一顆燦爛明珠
當年5月底,“紅軍青年沖鋒季”以巨大的成績而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這次活動,不僅對提高部隊戰斗力起了促進和推動作用,而且還為提高紅軍官兵的軍政素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0年春,應蘇聯列寧共青團的邀請,以團中央書記馮文彬為團長、青年團華東工委書記李昌以及總政青年部部長王宗槐將軍為副團長的中國青年代表團赴蘇聯進行了為時兩個半月的友好訪問。王宗槐將軍率領的7名軍隊代表,除了參加全團統一的參觀訪問活動外,還結合軍隊的特點,參觀了蘇軍的航空俱樂部、列寧格勒政治學校等。在兄弟般的友好氣氛中,蘇軍提出,希望中方代表多介紹些中國工農紅軍的光榮傳統。因此,王宗槐將軍在講話中重點介紹了“紅軍青年沖鋒季”競賽活動以及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千難萬險。翻譯不知以什么樣的簡要語言解釋“沖鋒季”一詞,就用俄文說:“紅軍在春季里的活動像沖鋒槍那樣迅猛。”中方代表得知這一解釋后,樂得哈哈大笑。雖然語言不通,蘇軍官兵還是基本聽懂了大致的意思,一些士兵豎起大拇指,夸獎中國紅軍“哈達紹”(很好)!
1950年10月,總政治部羅榮桓主任在全軍首屆青年工作會議上指出:“‘紅軍青年沖鋒季雖然在執行中有些偏激現象,但她所取得的成績是主要的,她的歷史意義是不可低估的?!?/p>
1953年6月底至7月初,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在北京舉行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向青年提出了“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號召,這就是我國青少年中至今仍然奉行和推崇的“三好學生”、“三好青年”、“三好少年”的最早由來。在這次會議上新當選為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王宗槐,都是當年“紅軍青年沖鋒季”的親歷者。兩位老戰友在談及中國青年運動的發展時,胡耀邦說,“‘紅軍青年沖鋒季所提出的‘四不五要三努力,不僅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梢赃@么說,它在中國革命史和青年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焙髞?,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紅軍青年沖鋒季”的評價越來越高。幸存者都說,它是中國青年運動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
時代發展到今天,“紅軍青年沖鋒季”的許多具體要求已經過時了,但它的革命精神卻是永存的,它的遺傳基因幾乎無處不在。我們既可以從蔚然成風的“擁軍愛民月”、“文明禮貌月”、“質量檢查月”、“打假周”、“宣傳周”等浩如繁星的名目中看到其始祖“紅軍青年沖鋒季”的影子,又可以從“五講四美三熱愛”、“四有三講兩不怕”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口號中,追溯出它們與“四不五要三努力”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