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迎春
【關鍵詞】中山國;靈壽城;冶鐵技術;鐵杖;陶窯結構;仿鑄
【摘要】中山國鑄鐵爐邊發現的骨料,不是為鑄鐵增加含磷量或用作燃料,而應該是用來降低冶煉熔點的熔劑。中山王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河北大地上一個重要的“千乘之國”,文獻記載的缺少使得這個國家一直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河北省文物部門的一系列重大發現,特別是平山縣三汲鄉中山國靈壽都城大型王墓和城址的發現,使得其神秘的面紗逐漸被揭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分別在1995年和2005年出版了有關中山國王墓和靈壽都城的兩本大型考古報告《
一、爐邊骨料作何用
考古發現在靈壽城址六號遺址二號鑄鐵爐作業坑邊上,堆放著不少廢骨料和部分制作中廢棄的骨器半成品。《靈壽城》報告分析認為,這反映了在鑄鐵中可能加入一些廢骨料,以增加鑄鐵的含磷量。另一可能性是以廢骨料作燃料[1]。筆者以為此兩種可能都值得推敲。含磷量高會使鐵發脆,容易斷裂,而用作燃料似乎顯得杯水車薪。
這些骨料堆放于鑄鐵爐旁,毫無疑問應與鑄鐵有關。清人盧若騰《島居隨錄》(卷下)“制伏”條中說:“鑄鐵不銷,以羊頭骨灰致之,即消融?!盵2]可見冶煉時加入羊頭骨灰是為了讓不易熔化的鐵礦石“消融”,而且類似方法在其他文獻中也有記載?!秴窃酱呵铩りH閭內傳》載:“干將作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而金鐵之精不銷淪流。于是干將不知其由……莫耶曰:‘夫神物之化,須人而成,今夫子作劍,得無得其人而后成乎?干將曰:‘昔吾師作冶,金鐵之類不銷,夫妻俱入冶爐中,然后成物……。于是干將妻乃斷發剪爪,投于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楊寬先生在《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一書中指出,《吳越春秋》所記載的冶煉寶劍的傳說并不是憑空虛構的,所說“斷發剪爪,投于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雖然帶有神秘性質,但也有一定的事實為依據,并進一步引用丁格蘭(F.R.Tegengren)《中國鐵礦志》第2編《中國之鐵業》部分的解釋予以證明[3]。以現在觀點來看,冶鐵不熔是因為爐溫不夠,莫耶跳進去后,人骨中的磷起了添加劑的作用,降低了熔點。我國直到解放前,冶煉時還有往爐里放頭發指甲,或是放只雄雞的“秘方”,其實都是起到這樣的作用。靈壽城鑄鐵爐邊的骨料應該就是此類用來降低冶煉熔點的熔劑。這一考古發現證明,戰國中山國的冶鐵技術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二、此鐵杖非彼“鐵杖”
在中山王
《呂氏春秋》中記載的中山“鐵杖”,即《周禮·夏官·司兵》中所言之殳,乃車戰之兵、實戰之器?!吨芏Y·考工記·廬人》中也記載,殳是車兵的五種長柄兵器之一?!夺屆め尡吩疲骸办?,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
中山王
三、陶窯結構很獨特嗎?
在靈壽城四號遺址共發現6座陶窯,平面形狀有的近似圓形,有的橢圓形,有的則為長圓形,但它們的結構都是一樣的,《靈壽城》考古報告稱這種窯為半倒焰式饅頭形窯,認為采用這種窯是當時一種較為先進的燒陶技術。這種半倒焰結構的陶窯,煙囪由窯頂移到窯后,是陶窯結構的一項重大改進,在戰國時期無疑是一項先進技術,但絕非如考古報告所稱“戰國中、晚期的燕、趙遺址內至目前為止,尚未見到過這種陶窯”[9]。
事實上,戰國時期各地發現的陶窯,基本都是采用此窯門、火膛、窯床和煙囪由前往后直線排列的結構。如秦都咸陽故城發現的三座陶窯[10],武安午汲古城發現的戰國陶窯[11],江陵毛家山窯[12],洛陽東周王城內戰國中、晚期窯[13]等等,在結構上都很相似。此類陶窯結構的顯著改進,是戰國制陶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靈壽城四號遺址陶窯的發現,說明戰國中期中山國的陶工也掌握了這一先進技術。上舉幾座陶窯形狀基本為近圓形或橢圓形,從陶窯面積看,靈壽城四號遺址內保存較完整的一號陶窯,底部南北長2.55米,東西寬2.2米,殘高1.5米;秦都咸陽故城二號窯,窯床長2.15~2.35米,寬1.85米;武安午汲古城陶窯,通長2.27米,寬1.4米,殘高1.65米;江陵毛家山窯,南北長約1.5米,東西寬1.2米;洛陽東周王城十四號窯,窯床長2.08米,寬2.18米。中山國的陶窯與上述幾處發現的陶窯比較,面積上也較為接近。可見,中山國的半倒焰式饅頭形陶窯并非獨創,而是戰國時期陶窯的流行式樣。
四、陶
陶
據筆者了解,陶
和陶
五、仿鑄是“奸冶”嗎?
在靈壽城九號遺址發現5座小型冶銅爐以及埋在坑內的3個大陶甕,甕內存放著完整的6個“藺”布幣石范和2副“
首先,戰國時期韓國的貨幣仿鑄就是官方仿鑄。戰國時期的韓國也有仿鑄相鄰的楚國和趙國貨幣的現象。1983年11月,鄭韓故城東城大吳樓鑄銅遺址出土“
其次,官市負責鑄造錢幣的情況,在文獻中也有記載?!吨芏Y·地官·司市》載:“國兇荒、札喪,則市無征,而作布?!庇纱丝芍?,官市確有鑄造貨幣的職能。春秋時期的大型平肩橋足空首布,面文作“市東小匕(貨)”,似為市府作坊所鑄。戰國古幣中又有一種“市平”圜錢,也可能是官市的鑄幣。市場是商品和貨幣的流通中心,由市府來鑄造貨幣頗合情理[19]?!逗鬂h書·第五倫傳》載“署倫為督鑄掾領長安市”,可見漢代市府仍兼營銅器制造、鑄錢等手工業。
中山國的仿鑄作坊遺址位于靈壽城“市肆”遺址中大型夯土建筑的南端,從位置上看,應在市管理機構控制之下。中山國對靈壽城的市有著嚴格的管理,即使存在“作巧奸冶”的私人鑄幣行為,也不應在此鬧市。在區域經濟交往和聯系增多的戰國時期,中山國仿鑄鄰國燕、趙的貨幣,既是區域性經濟發展的表現,也是區域性經濟發展的結果。
————————
[1][9] [14][16][1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戰國中山國靈壽城——1975-1993年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37、35、95、97、39頁。
[2] 清·盧若騰:《島居隨錄》(卷下),載《筆記小說大觀》第13冊,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1984年,第87頁。
[3] 《地質專報》甲種第2號,地質調查所1923年出版。文曰“蓋鐵礦石及煉鐵所用的木炭,其中所含之磷皆不甚多。在古時所用之鑄鐵爐,實不易發生相當溫度,使鐵充分熔融,須加相當磷份,熔融方易。中國古代雖未能有關于磷之化學知識,但從經驗上發現融鐵吸收骨質后較易鑄作,則甚可能。《吳越春秋》‘干將作劍,……于是干將之妻莫邪乃斷發剪爪投入爐中……此可見古代確屢試加入有機物質,而以為有若何神秘作用。近者日人村上板藏氏曾于遼陽安山鐵礦發現一千年前煉鐵遺址,留有獸骨,足見契丹人亦嘗用此矣?!?/p>
[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上),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293-295頁。
[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59頁。
[7]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兒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133頁。
[8] 湖南省博物館等:《長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219頁。
[10] 陜西省博物館、文管會勘察小組:《秦都咸陽故城遺址發現的窯址和銅器》,《考古》1974年1期。
[11] 河北省文管會:《河北武安縣午汲古城中的窯址》,《考古》1959年7期。
[12] 紀南城文物考古工作隊:《江陵毛家山發掘記》,《考古》1977年3期。
[13]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東周王城內的古窯址》,《考古》1983年3期。
[1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上冊),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94、491、530、51、66、75、100、203、258、501、537、564頁。
[1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新鄭發現“
[19] 邵鴻:《商品經濟與戰國社會變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頁。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