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梅
【關鍵詞】博物館;專題講解;講解形式
【摘要】自2011年起,河北省博物館針對不同的目標觀眾群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專題講解,受到觀眾的普遍好評,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專題講解是在展廳內進行,以陳列展覽的文物、圖片為依托,就陳列中某一單元或某些特定內容進行的深入講解,可使觀眾的參觀目的更具針對性、實效性,使觀眾的認知心理和審美情趣得到更大程度的滿足,是創新講解方式的一條新思路。
群眾教育與服務是博物館的主要社會職能之一,而陳列講解是各博物館、紀念館最普遍采用的社會教育形式,它是博物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講解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博物館的社會效益。長期以來,博物館的講解存在內容泛化、方法模式化、缺乏交流互動等傾向。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而且一些觀眾更是多次參觀,成為名副其實的“資深觀眾”。他們的參觀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獵奇,也不再僅僅滿足于被動、泛泛地聽講,更希望對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在參觀中與講解人員交流、互動,探索更深層次的內容。基于此,河北省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在講解方式上做了大膽嘗試,推出一系列專題講解,深受觀眾的好評,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有別于一般展廳講解,專題講解是根據目標觀眾群制定觀眾服務方案并實施講解。即不拘泥于整個展覽的“面”,而是以觀眾感興趣的特定“點”的內容為主題,進行深入提煉和拓展,可以更好地滿足期待對展覽內容有更深入了解的觀眾的需求。
首場專題講解結合本館《河北省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成果展》展開。該展覽對河北省南水北調工程中文物保護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進行了總結和展示,展覽內容包括新發現的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共展出文物500余件,其中瓷器70多件,有珍貴的北朝青瓷,唐宋時期的邢窯、定窯白瓷以及色釉瓷等。針對大多數觀眾對瓷器比較偏愛的情況,我們將首場專題講解的主題確定為“美瓷欣賞”。
主題確定后,我們一方面認真編寫講詞,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方面在媒體上廣而告之,做足宣傳。在講解內容方面,在通講的基礎上,結合展覽中的文物,重點講解陶與瓷的區別、釉的概念、青瓷的來歷、北方青瓷的特點、北朝青瓷精品、瓷器款識、白瓷的出現以及邢窯白瓷、定窯白瓷、唐三彩等文物知識。同時與《河北青年報》合作進行推廣宣傳與觀眾組織工作,提前在新聞媒體及博物館網站上刊登講解預告,并發布預約參觀信息,組織觀眾報名。
2011年5月14、15日,“美瓷欣賞”專題講解活動連續舉辦兩天,共有80余位瓷器愛好者參加了活動,其中有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有青春年少的學生。觀眾參觀、聽講的熱情高漲,講解不時被觀眾的提問打斷,講解員認真答疑解惑,現場有問有答,氣氛十分活躍,原計劃40分鐘的講解時間,被熱情的觀眾拉長到了兩個小時。其后,《河北青年報》以《讀者熱邀,講解專家連打“加時賽”》為題報道了專題講解活動的現場。78歲的抗美援朝戰士、勞動模范岳宜賢老人連續兩次來聽“美瓷欣賞”專題講解,他認為專題講解中講解員準備工作做得充分到位,態度熱情誠懇,講解耐心細致,顯示出較高的業務素質,使他對瓷器的發展歷程和河北瓷器的特色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和了解。為了表達對博物館和講解員的感謝,他還當場書寫了“珍愛中華博物瑰寶,展現民族智慧文明”的對聯,贈送給講解員。新浪博友田上草夫發表博文《省博物館“美瓷欣賞”觀后記》,并稱“我深深感到,這是自己活到老、學到老的一次極好機會”。
首場專題講解贏得了觀眾的普遍稱贊,反映良好,使我們大受鼓舞。之后,我們結合《河北省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成果展》,又陸續推出“陶明器與古代社會生活”、“壁畫中的歷史、科學與藝術”等專題講解。前者內容涉及明器的由來及發展,漢代及北魏時期的陶明器,漢魏的衣、食、住、行,俑的起源與發展,北朝的禮樂制度、武器裝備等歷史知識,后者則向觀眾介紹了壁畫的歷史、河北新近發現的壁畫墓、壁畫的揭取保護、壁畫的整體搬遷以及河北省境內著名的墓室壁畫等內容,使觀眾不僅由點到面,更由表及里地了解了更多的展覽內容和相關歷史信息。
《燕趙古跡》展覽介紹的是河北省16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方特色突出,由于展覽展線較長,觀眾參觀時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展覽內容有較深刻的了解,因此,2011年“文化遺產日”時,我們又結合該展覽的內容,對其中的4處世界文化遺產——長城、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展出要點進行提煉,舉辦了專題講解“河北省的世界文化遺產之旅”。
專題講解是在展廳內進行,以陳列展覽中的文物、圖片為依托,就某一“點”放大到“面”,延伸展示內容的講解,其揭示了“點”的內涵,挖掘了“面”的外延。比如,在講解瓷器時,先讓觀眾從“面”上了解陶與瓷的區別,再進一步介紹瓷器的發展;在重點展品北朝時期的青釉覆蓮座燭臺前,將“點”逐漸放大,首先介紹其釉色、造型,由燭臺引申到燈具的發展,特別是瓷燈的使用,由覆蓮座講到蓮花與佛教的關系,再聯系到佛教在南北朝時盛行的緣由。這樣的講解,使觀眾不僅僅看到了這一件燭臺,更深入地了解了瓷燈的發展歷程、瓷器的裝飾紋樣與歷史環境的關系等,比單純的講解文物更能引人入勝。
專題講解不同于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通講。通講是將整個陳列展覽系統地為觀眾做介紹,使觀眾對全部展覽內容逐一進行了解,專題講解則是對陳列中某一單元或某一部分的內容進行深入的講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將表層介紹與深層內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全方位地詮釋歷史文物的價值。通講是一般觀眾了解陳列主旨的首選方式,而專題講解則是為提升觀眾對某一方面知識的專注,引領觀眾在這方面進行深度探究的有效方式。專題講解不僅向觀眾普及歷史文化知識,而且深化、強化觀眾對知識的把握;不僅引導觀眾認識文物,而且幫助觀眾從認識、感知上升到鑒賞。實施專題講解,使觀眾的參觀目的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其心理認知和審美情趣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滿足,更重要的是,改變了過去講解員與觀眾之間施教與受教的關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平等互動的關系,講解員的施教角色逐漸向激發觀眾學習興趣、引導觀眾欣賞的角色轉變,這樣的參觀方式會成為絕大多數參觀者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體驗之一。實踐證明,專題講解較之通講,更能體現博物館講解的功能。
河北省博物館推出的一系列專題講解,由于具體內容和目標觀眾群的不同,需要講解員采用不同的講解方式,并制定相應的講解策劃方案。方案的確定首先要充分研究目標觀眾群的參觀意向、需求和心理特點,如“美瓷欣賞”專題講解以瓷器愛好者為服務對象,“壁畫中的歷史、科學與藝術”主要以美術愛好者為服務對象,“陶明器與古代社會生活”專題講解面向廣大青少年,“河北省的世界文化遺產之旅”則服務于所有層次的觀眾。講解人員根據各個專題不同的目標觀眾群制定觀眾服務方案,在認真編寫講詞的基礎上,再結合采用ppt、活動折頁、觸摸屏等多種形式的輔助手段,豐富講解內容,增強講解效果,使展廳成為立體化的文化體驗場所。具體施講過程中,講解人員采用靈活的方式,態度平等,注重交流,主動與觀眾展開探討,使觀眾的參觀活動融欣賞文物、學習知識、交流互動為一體,變觀眾的被動聽講為授受雙方的教學相長,必然激發觀眾的參觀、探究興趣,取得更好的參觀效果,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參加專題講解活動的觀眾紛紛留言,給予高度評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專題講解的主題專一,便于觀眾集中欣賞某一類別的文物;2、專題講解的內容系統性與連貫性強,信息含量豐富,便于更加全面透徹地了解某一專題的知識;3、專題講解在形式上不同于傳統的講解形式,而是將參觀、欣賞、交流融為一體,有交流與互動,趣味性與參與性增強;4、專題講解為特定群體開辦專場,使觀眾獲得了較多的人文關懷。
在組織實施專題講解的過程中,筆者有如下體會:
首先,要做好專題講解,首先需要講解員對展出內容進行深入研究,選取恰當的“點”與“面”。“點”的選取要能突出此陳列展覽的特色,選取有內涵的“點”,就“點”擴大外延;“面”的確定要恰到好處:即講解內容的確定要緊貼主題,不可無限度地延伸。博物館的講解是實物性的思想傳播與知識傳遞,是直觀性審美的引發,專題講解更是將這兩者在更為具體的某一方面進行詮釋,講解的實物性不能脫離開文物本身,否則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其次,專題講解的講解員要進行相關專題的研究,向專家型講解員發展,要具備駕馭相關歷史資料、文物知識與最新研究成果的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握講解主題,提煉文物精髓。在實施講解的過程中,講解員要把歷史知識、研究成果及各方面的知識融會貫通,然后依據不同觀眾群的具體情況和心理特點,轉化為他們容易接受的語言,來揭示文化內涵,啟發和引領觀眾的審美活動。
再次,專題講解更需要講解員自身就是一位鑒賞者,能對所講的文物投入真實的情感。講解員對某一專題的情感,來源于對這一專題文物的深入理解,不單單是停留在對其感性形式的認識,而是將感性認識和理性感悟融為一體,用生動的語言將文物中蘊藏的古人特有的文化與審美再現于現代人面前,用豐富而熾熱的情感引領觀眾賞析,引起心靈的震撼。
最后,實施專題講解還需要改進講解服務的態度和方式。講解人員要自覺地完成由施教人員向觀眾引導者的角色轉變,要糾正居高臨下的態度,改變傳統的泛化式通講模式和與觀眾沒有或很少交流的刻板講解方式,以開放精神和共享態度,有問有答,層層深入,深入淺出,達成與觀眾的互動交流,激發觀眾的參觀興趣,讓觀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有所收獲。
專題講解是傳統講解方式的有益補充和升華,是“因人施講”的最佳體現,是對博物館展覽的深化和細化,是“人性化”服務的具體體現。同時,專題講解使講解員在實施講解的過程中不斷得到鍛煉,走向成熟,對于其講解個性風格的形成大有裨益。隨著觀眾認知心理和審美情趣的不斷提升,專題講解將會越來越受到觀眾的青睞,從而極大地滿足觀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并成為博物館社會教育形式發展的必然趨勢。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