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利苗 歐陽麗文
布龍菲爾德說過:“各種語言的區別,在詞法上比在句法上更大。”馬建忠的《馬氏文通》(1898)首開構詞法研究的先河,孫常緒的《漢語詞匯》(1956)首次進行造詞法研究,爾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的異同,對它們的研究也愈來愈深入。
《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語文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是一部以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為研究對象的專著,該書在布局上井然有序,條理清晰,形成了各自獨立卻又渾然一體的理論體系;在方法上不囿成見,頗具新意,為漢語構詞法與造詞法的研究確立了新理論。
在書中,作者主要以認知語言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作指導,以數字變化規律說明語言變化規律為手段,形成了“一干四枝”的結構框架:“干”指作者構擬的二分式的構詞法體系和造詞法體系(第一章);“四枝”則分別指上古漢語的構詞法和造詞法(第二章),中古漢語的構詞法和造詞法(第三章),近代漢語的構詞法和造詞法(第四章),以及現代漢語的構詞法和造詞法(第五章)。五個部分以時間為經,以理論為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揭示了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的發展史,挖掘出漢語詞匯在不同時期的構成特點和生成特點。
除了精妙的布局,該書仍有很多值得稱道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史見論,以論帶史。一般學者的研究大都是就專題論專題,《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則是將研究的專題置于學術史中,在史中找到研究專題的定位與發展。正如作者所說:“每一個問題的研究模式都是在追述中進行創新,在充分回顧前修時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式的論述,從而形成開放型的理論框架”(李仕春,2011)。該書正是在對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簡史進行回顧,對前修時彥的構詞法、造詞法理論加以審視的基礎上,找到新的研究視角,構建新的研究理論。對已有文獻的借鑒,作者也并非進行簡單的綜述與排列,而是抽取思想,上升范疇,分清流派。真正的學者只有站在學術的高峰,融各門學科之精髓為一體,以史為鑒,才能擁有開闊的學術視野,才能生發新判斷,創建新推理,構擬新體系。因此,作者的這種專題研究思路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第二,對已有定論進行大膽質疑。該書中,作者主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數據為準繩,對學界的三個已有結論進行質疑,并提出商榷性的參考意見。質疑一,語言學界的主流看法認為,同一時代語料中,口語性越強的作品復音化程度越高,如辰蘇文、朱慶之、唐子恒等學者就持此看法。作者則在對相關專書復音詞的研究數據整理分析之后,提出“漢語復音化之初越是口語性強的作品復音化程度越高,但到了春秋戰國以后,卻是書面語強的作品復音化程度越高。”質疑二,程湘清、徐通鏘、周薦等學者普遍認為“復音單純詞是單音詞復音化的橋梁”。該書則結合洪堡特、向熹等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在對復音單純詞的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漢語復音單純詞是漢語造詞的副產品,不是單音詞復音化的橋梁,它只是漢語單音詞復音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質疑三,沈懷興于《中國語文》(1998年第3期)上發表論文《漢語偏正式構詞探微》,依據“考察歷史上較好地記錄了當時口語的一些文獻資料和一些涵蓋范圍較大的語文詞典后得出的基本結論”,提出“從先秦到現在,漢語構詞復合法中始終以偏正式構詞法為最能產”。針對此論斷,該書利用中古時期佛教類語料和中土文獻中的構詞法特點,提出“聯合式構詞法在中古時期最能產”這一觀點,同時也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解釋。新的質疑能豐富學術成果,促進學術發展,因此,作者的這種大膽的懷疑探究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三,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扎德認為“一種現象,在能用定量的方法表征它之前,不能認為它被徹底的理解,這是現代科學的基本信條之一”(扎德,1982)。《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用數字變化的規律說明漢語構詞法發展的規律。該書一方面利用已有的專書研究數據,計算百分比,推斷出上古及中古時期漢語詞的構成特點和生成特點;另一方面利用網絡和計算機,運用抽樣統計的方法選取典型語料,對近代和現代的專書復音詞數據進行統計,勾勒出近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構詞法和造詞法。其定量的時域,從毛公鼎到毛選;書類有經史子集;項目類有字、詞、詞類、詞頻、單音詞、復音詞、單純詞、合成詞、復合詞及其構詞法和造詞法,總數據有8000多。作者在證明觀點時得出的寶貴數據,不僅為漢語詞匯史的建立提供了參考依據,而且更有利于其他學者做進一步的研究。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是相當科學的方法,是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
第四,構建了基于語義構成的構詞法體系和造詞法體系。關于構詞法,目前學界對其已經進行了較全面地描寫。人們大多使用基于語法構成的構詞法體系,即將漢語合成詞劃分為七類,分別為偏正式、聯合式、動賓式、補充式、主謂式、重疊式和附加式。而《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則從漢語是語義型語言這一角度出發,對漢語構詞法進行重新分類,重構了漢語的構詞法體系,改偏正式、聯合式、動賓式、補充式、主謂式、重疊式、附加式的七分法為主從式和并立式的二分法。這種構詞法把偏正式、附加式歸為主從式,把聯合式歸為并立式,其余的動賓式、補充式、主謂式、重疊式視具體情況歸類。此種劃分一改傳統的以印歐語的眼光從語法方面對漢語構詞法的分類,真正做到了從漢語語義構成的特點入手,確立基于語義構成的漢語構詞法體系。關于造詞法,以往學者主要從造詞所用材料的特點及所用材料的變化出發,按照詞的結構形式,用歸納的方法構擬漢語的造詞法體系。而該書則擺脫了原有造詞法的研究模式,運用演繹法,結合認知語言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從發生學的角度推演出漢語的造詞法體系,主要包括單音詞造詞法和復合詞造詞法。單音詞造詞法分為音變造詞和義變造詞;復合詞造詞法分為音變造詞、義變造詞和意合造詞。該書基于語義構建的構詞法與造詞法體系,是對已有理論的繼承,也是對已有理論的重大突破,對構詞法和造詞法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其價值不僅有助于解決計算機處理自然語言的瓶頸問題,而且還有助于解決對外漢語詞匯的教學問題。
當然,《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并非完美無瑕。比如書中有些句子讀起來有些拗口,不通順。但與成就相比,猶白璧微瑕,可以說在漢語構詞法與造詞法研究方面該書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參考文獻:
[1]布龍菲爾德.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李仕春.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1.
[3]扎德.模糊集合、語言變量及模糊邏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強利苗 歐陽麗文南寧 廣西大學文學院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