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勝
我從事語文教學及教研工作多年,發現當前學生作文普遍存在著“生搬硬套范文”、“胡編亂造、不合情理”、“內容空洞、千篇一律”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就是頭腦大倉庫缺少寫作儲備,缺少觀察身邊事物的能力。觀察是“智慧的眼睛”,是學生儲備寫作材料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因此,激發學生觀察興趣,指導學生掌握觀察方法,讓學生逐步學會觀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指導學生煉就一雙慧眼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生活
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學生的感情。”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融入大千世界,留心觀察奇異的自然現象,用心體會現實生活。凡學生喜歡的事物,教師都應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他們細心觀察,充分調動他們身體的感官,引導他們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觀察。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接觸社會,走進大自然,用心去尋找生活中的“樂”,仔細發現生活中的“美”,激起他們傾吐的欲望,喚起寫作的激情。
(一)關注現實生活,有目的地指導觀察。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埋藏在地下的金子,只有執著不懈挖掘的人才能得到它。而學生往往自以為對身邊的事物很熟悉,沒有什么可寫的,正所謂“熟悉的地方沒風景”。熟悉的地方真的沒有風景嗎?其實不然。一位老師要求學生在一周內留意從六個方面觀察學校傳達室曾爺爺的外貌、穿著、神情、語言、工作范圍和與學生的接觸細節。學生通過一周的仔細觀察發現,平時特別愛管“閑事”的曾爺爺其實有著一顆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的心。可見,通過仔細觀察,能發現人物的內在美。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作文要寫熟悉的人和事,熟悉的生活,才能言之有物,有話可寫。校園生活是學生最熟悉不過的。在學校,教師善于抓住學校和團隊組織開展活動的契機,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觀察,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校的升旗儀式、拔河比賽、運動會、聯歡會都可以作為學生的觀察對象,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能有意識地觀察每一個場面,每一個細節,還有人的表情、動作、語言,等等,為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校外,教師要引導學生時刻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既可以有計劃地安排學生觀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變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態,觀察風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鳥獸蟲魚的習性,注意花草樹木的生長……又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社會生活——了解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參觀工廠,訪問農家,關心時事……從而逐步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
如:2011年我縣教育局組織一次“我愛我的家鄉”主題征文活動。一位老師是這樣指導學生觀察的:寫作之前,為了加深學生對既熟悉又陌生的家鄉的印象,先在班里組織開展《家鄉美》攝影比賽,每人選出三張優秀的作品參賽。參賽時要求學生以“夸夸我的家鄉”為主題,根據自己拍的照片在班會上介紹家鄉優美風景或風俗人情。學生們立即開心地行動起來,背上相機四處去選景,選角度,還真像個小攝影師。家鄉小鎮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學生們的足跡,每一處景物都盡收學生們的眼底。選景拍照的過程其實就是細致觀察的過程,照片出來了,再加上班會的集體交流,學生們獲得了很好的素材,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大賽中獲得了驕人的成績。
(二)捕捉偶發事件,及時指導觀察。
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及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偶發的事件和可供觀察的事物,教師要善于發現、及時捕捉這些材料,指導學生觀察。例如:有一次我們下鄉視導,課間進入某中學一教室等待聽課。因為上一節課是體育課,下課后,有些同學還在操場上運動,上課鈴響了第二遍,才匆匆忙忙收拾起運動器具和衣服往教室跑。因為操場離教室很遠,等他們趕到教室,授課老師已經準備上課了。正當他叫同學們打開課本時,突然一聲“報告”,走進來一個男生。這位授課老師立即叫大家注意觀察,只見這個同學汗流滿面,左手抱著球,右肩搭著衣,走向座位時還伸了伸舌頭,做了個鬼臉,引得哄堂大笑。這一個剛坐好,那一個又來“報告“。這次是個調皮的同學,他進教室時昂首挺胸,神氣十足,滿不在乎,還學著解放軍正步走的樣子向座位走去。教室里又是一陣大笑。接著居然來了個女同學,低著頭,紅著臉,喊了聲蚊子叫似的“報告”,然后羞澀地走向座位……前后共有七名同學遲到喊“報告”,教室里有點亂套了。這位老師非常機智,當即就做出決定,把這節語文閱讀課改為作文課,題目是《上課鈴響了以后》,要求學生把剛才看到的場面寫下來,要選擇兩三個同學,把他們進教室的神態、動作寫具體。由于大家親眼目睹了那幾個同學的表現,因此很快提起筆來完成這次當堂作文。不少同學寫得生動、逼真,效果極好。這位老師如果錯過這次機會,在平時布置這樣的作文,學生恐怕很難寫好。
我想,此類事雖屬偶然,但老師若能做有心人,則觀察機會絕對不少。經常如此啟發引導,自然會引起學生觀察的興趣,養成觀察的習慣,寫作題材就會源源而來。
二、授之以漁,指導觀察方法
兒童心理學指出:“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知覺。”青少年學生智能發展尚處于低級階段,他們的自控能力弱,情緒性突出,觀察事物往往比較粗略,缺乏精細辨別的能力,缺少發現。針對學生觀察過程中的特點,教師應利用各種方式,指導學生正確觀察。
(一)要有條理。
中小學生寫作,條理不清,言之無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不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周圍的事物。如果觀察有順序,能為今后習作有條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如,觀察靜態事物,可按“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動態事件,可按“起因—發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植物,可按植物生長過程的順序;寫動物,可按“外形—生活習性”的順序;寫參觀、游覽,可按照空間位置轉換的順序。基本的觀察順序還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遠及近、從局部到整體……學生觀察有順序了,寫作時才能做到思路清晰。
(二)要抓特點。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任何一種事物都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大千世界品類繁多,雖各有所屬,卻不盡相同。觀察就是要抓住這些不同。這樣,才會使寫出來的文章鮮活、生動,才能防止寫出來的話千人一面、萬人一腔。
例如,同樣是人,男女老幼各有特色,三教九流互不雷同。這樣的例子在課本中俯拾即是。同是女人,豆腐西施、祥林嫂、黃淑英等從外到內差異都是極大的。如寫人物神態,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神態。場合不同,同一種神態表現出的意義就不同。笑,有微笑,有開心地笑,有冷笑,有假笑,等等,它們表達的意思都有不同,在不同的環境中每個笑都表露出它特有的意思。比如,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的時候,別人的一個笑可能表示稱贊;當你把一件事做錯了,這時別人的一個笑那可能就是鄙視的笑。雖說是同一個笑,可它在這樣的環境下表達的意思不同。這樣去觀察事物,不僅能提高學生辨析事物、區別異同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寫作中能寫出事物的個性來。
(三)要有主次。
觀察時要引導學生從眾多的事物中找出主要事物,從許多人物中找出主要人物,從而有重點地對人或物進行觀察。比如蘇教版教材有一篇看圖寫話練習《小小足球賽》,圖上有山、草地、土丘、晴朗的天空、明媚的陽光,還有正在進行激烈球賽的小球員和觀看比賽的觀眾。這眾多的事物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圖畫。在教學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先有序地觀察圖畫,弄懂圖意,要讓學生明白:圖上的山、草地、土丘、晴朗的天空和明媚的陽光,只是為小球手和觀眾提供了一個活動場所和良好的環境,小球員和觀眾才是這幅圖的主要角色。然后引導學生去細致觀察球手和觀眾,注意他們的表情和動作,次要的景物在寫作時可不必多說。
(四)要多角度。
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觀察中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問、耳聽、腦想,從各個方面了解事物的特點,全面、細致、深入地認識事物,在頭腦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例如,指導學生觀察西紅柿,通過視覺,了解西紅柿的顏色、形狀;通過觸覺,感覺西紅柿外表的光滑;通過味覺,品嘗西紅柿的滋味;通過嗅覺,聞一聞西紅柿的芳香。同樣觀察人物、動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感受,寫出的作文才能生動形象,內容具體。
三、加強訓練,提高觀察能力
學生有了濃厚的觀察欲望,掌握了一定的觀察方法,教師還要在指導他們提高觀察質量上下工夫。觀察能力的提高實質上是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聯想能力、記憶能力綜合運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在提高觀察能力的同時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以上幾種能力,使它們協調發展,把學生的觀察能力向縱深推進。但觀察能力要在實踐中、在反復訓練的過程中才能逐漸地培養起來。訓練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教師是有心人,就可以靈活地選用。
(一)結合課文培養觀察能力。
很多課文寫了山水草木、日月風雨等自然景觀。這些都是學生常見的,但由于他們平時觀察不細致,故而難以寫好。所以很有必要借教材這個范例,啟發學生觀察。學了《春》,可讓學生寫《秋》、《夏》,學了《荷塘月色》,可讓學生寫《花壇月色》、《荷塘秋色》。實踐證明,有激情、有實踐、有樣板,就能寫出佳作。
(二)借助圖畫培養觀察能力。
近年高考中考都出現過圖畫作文,這也是對觀察力的一種考查。圖畫比文字的閱讀難度更大,所以,應引起重視,多作訓練。例如:漫畫《打井》、《豬八戒照鏡子》,油畫《蒙娜麗莎》、《父親》,還有名人頭像等都是訓練的好材料。讓學生通過對畫面的觀察,用準確的語言描摹出來,是很好的方式。
(三)命題啟發。
命題的好處就在于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觀察對象。命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單一性題目,如《我的語文老師》、《校園春色》等。(2)比較性題目,如《我的兩個同學》《我的兩家鄰居》等。(3)激情性題目,如《春雨》、《第一場雪》等。(4)啟發性題目,如《暖瓶為什么保溫》、《鉗子為什么比手的勁大》等。
(四)寫觀察日記。
這是積累材料、培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可要求學生一日一記或數日一記,教師定期檢查或小組、同學互相評閱。堅持下去,聚沙成塔。
(五)觀察要有獨到的發現。
觀察最可貴的是發人之所未發,見人之所未見,從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發掘出新鮮的東西來。如果觀察只停留在回憶、驗證前人的看法上,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將這樣的內容寫進文章也只能是拾人牙慧、難出窠臼。因而,獨到的發現是觀察的最大任務。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蘇軾登廬山: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他們都有獨到的發現,故而能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能夠流傳千秋。這就是發現的意義。因而,應指導學生、鼓勵學生在觀察中去發現,去創新。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察不僅是作文素材的直接來源之一,而且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和前提。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要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貫穿于作文教學的始終,有意識地帶領他們在自己的生活天地里尋找寫作材料,努力練就一雙“慧眼”,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中充分觀察、思考,讓學生在創設的“有所為”的情境中去發揮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具體生動地寫出來,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