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沅寧
摘要: 國家職業技能鑒定作為我國勞動生產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有力地保障了人力資源市場的有序運行,滿足了用人單位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促進了技能人才的培養和成才,引導了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的發展和變革。目前,職業資格證書已逐步成為勞動者求職和企業用人的重要依據之一。但是,由于鑒定對象的差別、生產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及勞動分工的不斷細化,鑒定工作目前仍存在一些瓶頸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突破。
關鍵詞: 職業技能鑒定問題建議
開展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實施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求。我國自1993年以來逐步形成了職業技能鑒定的完整形態,初步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的職業技能鑒定體系。18年來,作為我國勞動生產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是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有力地保障了人力資源市場的有序運行,滿足了用人單位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促進了技能人才的培養和成才,引導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的發展變革,職業資格證書已逐步成為勞動者求職和企業用人的重要依據之一。我們在肯定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成效的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由于鑒定對象的差別、生產技術的不斷更新、勞動分工的不斷細化,鑒定工作當前仍存在一些瓶頸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突破。
一、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技能鑒定發展環境不健全。
1.法律、法規不健全。1994年7月的《勞動法》和1996年5月的《職業教育法》,對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并確立了職業技能鑒定的法律地位。各地和各部門也依據這些法律、法規的要求,制定了相應的實施辦法和規章制度,如原勞動部頒布的《職業技能鑒定規定》、《職業資格證書規定》、《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等,上海市、云南省、陜西省、深圳市及濟南市等地方相繼出臺了職業技能鑒定條例或管理辦法,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對促進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開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11年5月10日,“全國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指出我國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得到長足發展,據統計,2010年全國共有1658萬人次參加鑒定,1393萬人次通過鑒定獲取證書,分別比2009年增長11.1%和13%。“十一五”期間,共有6893萬人次參加職業技能鑒定,5683萬人次獲得證書[1]。隨著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巨大變化,上個世紀90年代頒布的《工人考核條例》、《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和相應的規章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職業技能鑒定的需要,出臺《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條例》,提高職業技能鑒定法律層級,已迫在眉睫。
2.“證”出多門,資格證書管理混亂。同一職業資格認證,不同政府部門之間、行業協會、學會等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自行設置的準入門檻頒發不同的資格(執業)證書,各種考試認證機構競相參與,造成了交叉認證、重復認證問題,使證書制度的效力大打折扣,令廣大勞動者、用人單位無所適從,加重了人民群眾和用人單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
3.部分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缺乏質量意識,職業資格證書的公信力面臨考驗。質量是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生命線,一些地方和行業鑒定機構貪多求量,管理方式和技術手段比較落后。忽視鑒定質量會使證書反映的勞動者職業能力與企業生產崗位實際要求脫節,影響職業資格證書的權威性。
4.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目前各地方人社部門都建立了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布當年各職業、等級的工資指導價,但是大多數企業在對職工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等級后無法兌現相應的工資待遇,政府部門在制定相應的就業、戶籍、社保等政策時沒有適當考慮向技術工人傾斜,導致整個社會對技術工人的培養氛圍不濃,職工學技能、長知識的熱情不高。
(二)職業技能鑒定管理不到位。
1.職業技能鑒定管理機制不合理。目前我國職業技能鑒定采用大致按通用職業(工種)由各地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負責,行業職業(工種)由行業鑒定指導中心負責的管理模式。在此管理模式下,存在一些通用技術工種與行業技術工種交叉的領域管理混亂,導致地方與行業鑒定所(站)矛盾重重,甚至出現為了爭奪鑒定生源而不顧犧牲鑒定質量,出現違規鑒定、亂發證的現象。
2.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設立管理混亂。目前我國沒有一個針對不同職業(工種)的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建立標準,各地方人力資源行政部門在設立相應的職業技能鑒定所(站)時沒有任何依據,導致鑒定所(站)設立后無法按正常考核要求開展工作。
3.職業技能鑒定所(站)存在考培不分離。目前職業技能鑒定所(站)未完全與培訓單位脫鉤,大多數職業技能鑒定所(站)由于歷史原因建在各企業、學校的培訓單位中,職業技能鑒定單位與培訓方融為一體,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考評與培訓分離。
(三)職業技能鑒定技術支持體系不完善。
1.職業分類、職業標準不能滿足勞動力市場(企業)的需要。我國由國家職業工種目錄、國家職業標準、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題庫和對應的培訓教材等構成了職業資格證書技術支持體系。企業日新月異的生產方式帶來新職業、新工種的產生,現有的《國家職業大典》已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和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對應的國家職業標準的建設更是有待加強。截止2010年年底,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頒布的國家職業標準只有1001個,而大多數的職業標準只能依據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行業部委設立的工人技術等級標準,這些標準與現代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嚴重脫節;職業標準建設的滯后影響了國家題庫開發,直接帶來了現有職業(工種)、教材、題庫不被企業接受,培訓和鑒定考試無法順利開展。
2.教材及題庫不完善,脫離勞動者和企業需要。由于社會不斷進步,生產、制造業技術更為先進的生產設備的投入使用和商業、服務業分工的不斷細化,部分職業功能在生產活動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造成原有教材、試題考核的內容與現代生產設備和崗位活動不匹配。教材、試題建設效率低,無法滿足鑒定職業數量的需求。
(四)職業技能鑒定信息化建設有待加強。
目前職業技能鑒定證書的聯網查詢,證書使用過程與人力資源市場管理、社會保障系統的互聯平臺等都未完全建立。職業技能鑒定信息化建設滯后,已不能滿足職業技能鑒定事業快速發展的要求。
二、完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建議
(一)以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條例出臺為契機,建立完善的職業技能鑒定體系。
2009年,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已公布《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條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我認為人社部應盡快完成該條例的出臺,重新修訂已不符合現在要求的《職業技能鑒定規定》。另外,國家應具體規定職業技能鑒定的各方面工作守則、工作流程,規范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的鑒定過程;向社會公布必須持證上崗的具體職業(工種),規范用人單位的招用、錄取行為,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的工資指導價位的管理,引導用人單位在制定企業工資時向技術工人崗位傾斜。
(二)加強職業資格證書管理,規范管理部門。
以國家人力資源行政部門為主,肅清各部門、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規范職業資格證書的名稱使用;明確地方技能鑒定機構與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的關系,以就業準入為要求的職業(工種)的技能鑒定工作由地方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負責,逐步縮小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的工作范圍。
(三)加強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的監管和指導,提高職業技能鑒定質量。
制定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職業(工種)設立基本要求,規定鑒定機構設立不同職業(工種)的設備數量、型號,以及師資要求,提高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準入門檻;建立職業技能鑒定質量管理要求,規范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的操作流程,嚴把職業技能鑒定的過程管理;明確人力資源行政部門的檢查、監督職能,對違規鑒定的鑒定機構或個人進行嚴肅查處。
(四)加快職業技能標準的開發,完善職業技能鑒定教材、題庫。
首先,應針對就業準備入的職業(工種)的職業標準進行全面更新,優先修訂各行業中從業人員較多的職業標準,加大新職業的標準開發力度。其次,根據標準指導職業技能鑒定教材、題庫的開發,建立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職業技能鑒定技術支持體系。
(五)加快職業技能鑒定信息化建設。
建立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管理信息系統,包括職業技能鑒定管理軟件、題庫管理軟件、無紙化考試軟件等,完善證書全國統一查詢,證書信息與人力資源有關的求職、招聘、工資、社保等系統的互聯、互通,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職業資格證書的信息化管理、查詢、使用,提高證書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文武.強化質量 完善機制 推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持續發展——全國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座談會側記[J].職業,2011,(8).
[2]陳宇.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回顧與前瞻[J].教育與職業(權威論壇),2004,(1).
[3]趙伯雄.進一步完善職業技能鑒定制度[J].中國培訓(研究與探討),1994,(2).